【传说编造】米汤一碗将军悟火战 野稗数梗封王镇水蛟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于鄱阳湖,其间战船百艘、鏖兵百万。
一日交锋,朱元璋兵败弃船,一路奔逃至湖水东岸。是时夜暮降临,朱元璋见前方有一破庙,遂持长剑在手,进得破庙只见一老一少二人坐于大殿正中,身旁是一堆柴火拱起一团火圈,其上架一破瓮,瓮中煮着羹汤。朱元璋收剑上前,向老人讨来一碗汤,汤一下肚竟觉精神抖擞,便询问此汤是何物,此处是何地,二位是何人。老人笑道,此汤乃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此处是间破庙,我爷孙俩是暂居庙中之人。
朱元璋见老人不愿多说,也不便再问,只是观瞧那堆柴火、那个破瓮、那瓮中翻腾的米汤,竟由此悟出火攻围船的战法。于是连夜赶回兵寨部署。
又数日,集营中小艇若干,备干草于其上,选精通水性之兵士,于次日随风而动,猛冲陈军战船。朱元璋则分派军将于湖中各处,以湖中小岛为掩护,火势一起便围将上来。只用近日应天运来之火器封堵。陈军不动则火器消声,陈军一动则百炮交发。
陈军无奈而采取守势,至此两军呈胶着之态。一月有余,陈军粮草不济,军心不稳,陈友谅率军突围不成,中箭而倒毙于湖中,俄顷只见湖水倒旋,战船摇动。朱元璋为定军心直上船头,拔剑相向,湖水波澜渐弱,此时陈军自知大势已去,湖水之变亦无关大局,慌忙后撤,朱元璋乘胜追击,次年攻下南昌,抵定江南。
数日后,朱元璋想起鄱阳湖中之变,隐隐不安,适逢刘基从应天赶来。听明原委,刘基道:此乃“出师未捷”之怨气,陈友谅毕竟一时英豪,原以为可以问鼎中原,未知主公乃真龙之身,水战正是应时应势。镇此湖中怨气之法甚易,主公真龙,有主公在,便可保此间风调雨顺。
遂班师东归。
三十四年后,明太祖崩,传位于其孙允炆,次年靖难之变,藩王作乱,百姓涂炭。鄱阳湖水连番上涨,一时间稻谷无收,百姓多改渔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于应天继位,改封宁王朱权于南昌,原本属意江浙的朱权无奈就任。
永乐十年,鄱阳湖一改昔日洪水泛滥而大旱,此一涝一旱之际,鱼米两欠,多有湖东百姓至南昌行乞。宁王见之不忍,方知鄱阳湖水患已有数年,几次派门客数人前往而无果,遂亲往湖东体查。众人行船于湖中,忽遇狂风,船毁人翻,宁王怀负木桨随风浪飘至湖东。
此时已近日暮,宁王登岸前行,数里后遇一老人背负一破瓮徐徐而来,一问方知此处已是鄱阳湖东。老人说老夫已在此等候宁王多时,请宁王救万民于水火。
宁王见老人气宇不凡,忙问此间灾患来历。老人言道:此间原是鱼米之乡,百姓以渔猎种稻为生,但数年前太祖鄱阳湖水战之后,湖水便常年成灾,渔民不敢深入湖中,农民又常遇洪涝而欠收。不过湖东倒也算是福地,此地有野稗一处,秆高芒长,此稗不畏水不畏瘠不畏虫,百姓收其籽而种之,尚可煮粥糊口。只是今年一涝连一旱,竟绝收了。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宁王亲至,此灾可消。
宁王问老人消灾之法,老人道:欲知消灾之法,须知成灾之因,此间灾祸缘于多年前太祖大败陈友谅,陈中箭落水后怨气化蛟,风界水则止,怨气陷于水中而不散,故兴风作浪,唯真龙天子方可镇之。只可惜刘基早亡,未及告知太祖破解之法。老夫世居于此,只有收蛟之法,而无引蛟之人。方今宁王不忍此间百姓无着,亲至此地,正是收服此物之时。宁王乃太祖亲子,当年败于太祖,此蛟之怨气正盛,必至此地求战,宁王只需将之引来,老夫自有收服之法。
宁王问何以引之,老人言:适才提到秆高芒长之野稗,其香飘逸,此间有一高山,名万年峰,就在野稗田之北,老夫陪宁王登山以聚气,摇稗而覇气随之而动,恶蛟必随风而来。
次日,宁王随老人同往稻田,亲折野稗数梗,毅然登于万年峰顶,顷刻间狂风大作,宁王将野稗插入后颈,拔出腰间宝剑,一团黑影猛冲过来,未及近身竟忽而天复明。但见老人手捧破瓮,正喃喃自语,瓮中似有一物摇动。老人大笑几声,只道了一句“宁王保重”,便下山去了。
乘此一战之利,鄱阳湖归于平静,宁王原意深耕鄱阳,育一方鱼米之乡,可惜朱棣身边有小人进谗,道朱权借佛道之术收买人心,朱棣追查良久而无所凭据,遂弃此案,但提防之心已起。朱权知晓后韬光养晦,终日琴书相伴。如此数年。
一日王府门房来报,一老者携生米一瓮、肥鸡一双来访,宁王一听,即请入堂。老人进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宁王何必介怀,走一遭就有走一遭的好处,请以山泉水蒸米、以山泉水炖鸡,只此二物,便是人间美味。
宁王一边与老人攀谈,一边命人按此法烹制,食之,惊曰:此米甚香,当飘万年。此后一心向道,再不受世俗权利之事挂碍。
百年之后,湖东之地户口日增,朝廷析出鄱阳、馀干、乐平、贵溪边地而设县,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万年。
又七年,朱权四世孙朱宸濠起兵谋反,却被时任“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的王守仁于鄱阳湖上生擒,此皆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