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岩(一个应景稿件,被写得过于生猛了)
我与红岩
李黎
最近为了填写某个表格,仔细整理了发表的小说,在有记录的38篇中,《红岩》杂志占据14篇,占比37%。如果有人说我是“红岩小说家”,也无可辩驳。一般一年一到两篇,几乎没有间断。我很希望这是一段佳话,感人肺腑,而且可以激励新人。但是,如果我的写作不够好、不重要,或者不够有趣、不够有名,那么这件事也就淹没在漫长的日常编辑过程中了。于是,在自己变得“重要”之前,我要首先找到自己和重庆、和“红岩”之间的关系,最好是那种天然的联系,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非常遗憾,什么都没有找到。我只是一个出生在南京郊县的八零后作者,因为自幼爱好文艺,在1999年前后开始写小说,在2003年第一次在《红岩》发表作品,和欧阳斌老师建立了联系,一直保持至今。跟《红岩》杂志诸位几年才见一次,见了也没什么话说。他们中的谁到南京竟然都不跟我说一下。最熟悉的还是欧阳斌,他的称呼历经“欧阳老师”“欧阳兄”“欧老”,如今又到了更换一下的时间了。
没有冥冥之中的缘分,或者注定的事情,只是我一直在写,而欧阳老师一直保持着耐心。这份耐心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们所理解的和我认为的,或许相去甚远,很多看法甚至我永远也不能理解。很多杂志对待年轻人都不错,经常在版面上予以支持,让横空出世的作者飞得更高更远。这其实不难做到,我觉得有难度的是,杂志在面对一个有一定的潜力和热情,但未来一切不可知的年轻作者时,是给予鼓励还是观望。从来没有任何规律揭示年轻一代一定写得比上一代好,虽然文学有“弑父”的内在要求,从来没有规律揭示年轻人的腐朽一定少于上一代,虽然时代被认为一直在进步。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会越写越好,相反,骤然间放弃哪怕以写得更多的方式放弃的征兆则比比皆是。摆在杂志以及更多机构面前的难题,不是如何对待年轻一代中最为拔尖的那几位,这谁都可以做得很好,而是如何面对年轻一代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连平庸都具有代表性的那些人,他们才是最具“代表性”的,比如我。这是一个难题,《红岩》做得非常好,他们克服了地理上的遥远,又没有高歌猛进之后偃旗息鼓,而是一直在默默推行他们的理念,似乎一切尽在掌握。而所谓的理念,本质上也就是刘阳、欧阳斌、吴佳俊、刘鲁嘉、张远伦几位的想法,有的或许还很模糊,但通过“中国叙事”“中国文丛”和“中国诗集”三个核心栏目逐步调整和坚定,也逐步清晰起来。
这个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实,不是其他,不是回避现实。个人感觉这和重庆火热的生活分不开,和整个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分不开。现实,或者说现实生活在这里深入人心,既没有沿海某些地方的短暂浮华,也没有另外一些地方的全面溃败。重庆等地,就是活得津津有味、热火朝天的。2014年《红岩》举办“全国诗人”笔会,因为诸多观念和利益问题搞得水火不容的多位诗人,被悉数邀请到重庆,放下各种争执,一头扎向火锅,我看到欧阳老师小眼睛里狡黠的目光,感受到了《红岩》诸位的生活热情和时刻保持的喜感。而至于所谓的关注年轻人、新作者的口号,在这种热火朝天的生活气息中似乎也不重要,至少《红岩》没有大张旗鼓地宣誓过呼号过,但他们这么做了。我觉得他们深深理解一件事,那就是年轻人来自于生活,并且必将消失于生活,年轻人就是生活本身,年轻人不再年轻,也是生活。
经过这么一番梳理,我和《红岩》之间的小小的联系就成立了。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一个现实题材作家,对先锋或者把自己装扮成先锋没有兴趣,对实验性的写作兴趣不大,觉得那是一种遮掩,对非现实的题材也缺乏长久的热情,就连科幻小说也没有什么冲动去写,还是做一个专业的读者比较舒服——这也是让现实生活舒服的做法。同时我还是一个期待自己是一个幽默的现实作家(如果智力允许,我早就去做专职的段子手了,一天写十条笑话那种),能够写得开心、看得发笑,这也很重庆。
2007年前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基本上不打算再写作了,专心做一个编辑及读者,写也就写写跟帖留言好了。不过,两件事物鼓励我一直写到现在,大概也会写更久。一是同时代的作者,他们中的一部分写得那么差,跟他们如数家珍的作家作品中的任何一个相比都差距甚大,但是为了中国文学的代代相传,他们以舍身侍虎的勇气,对各种眼花缭乱、耸人听闻、云里雾里的评价照单全收,对每一个奖项、项目和资助都感激涕零,一切只为让文学后继有人,这深深鼓励着我。另外就是《红岩》杂志,很多次,一个电话或者消息发过来,让我准备一篇,要么是许久没有刊发了,要么是救急,这种关注和信任对我而言实在是太稀少了,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所以,我必须尽我所能干得漂亮点。
虽然我有着一股决心,但今后怎么样真的不好说。不知道《红岩》能否拿到他们想要的稿子,这是一个很系统工程,在今时今日其实越来越艰难。至于我个人,能否写出无愧于《红岩》诸位信任的作品,其实也是未知数,毕竟文学不是靠决心就能做到,更不是可以规划的事情。如果文学可以规划,1919年至今一百年,新文学和反新文学的一切都不是今天这个模样。
(20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