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到底是个啥
王阳明心学特别火,粉丝特别多,从古至今,光粉丝的名字罗列一圈就能把你惊呆了。很多人虽然不知道王阳明心学到底讲啥子,但看到这么大咖如此推崇王阳明心学,不明觉厉。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历史文章分析多如牛毛,可以说王阳明心学话题在历史人物中,是个被写烂了的话题,但是去搜索相关文章时候发现,虽然话题写烂了,但大部分人写的都是王阳明一生的前因后果故事。
或者就是王阳明的心灵鸡汤,成功学的模式在网络上泛滥,比如立志,勤学,修炼内心,提升心智模式,控制情绪,正能量,这些都被冠以王阳明心学。少有文章说清楚,到底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作用。
今天就来浅析一下,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说王阳明?
古今第一完人
王阳明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这个完人,意思是完整的人,这里可不是说谁身体少啥部位,古人对于完人的定位,是有一套很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三个层次,叫做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个三不朽,也有一个顺序,指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立德也有品德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指代,用你的德行品德学识感染人,也指桃李满天下,古人对老师这个职业是有极高要求,非常推崇,这一点在我们今天仍旧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王阳明就是一个桃李遍布天下的人,包括王阳明的那部著作《传习录》,这是证明王阳明桃李天下最直接的证据。
因为这部书并非王阳明自己写的,而是王阳明的弟子记录后整理而成,类似于孔子的《论语》,这个高度已经和孔子并驾齐驱,虽然王阳明的弟子中,名气肯定是没有孔子的弟子名气大,但《传习录》足以证明王阳明立德。
接下来是立功,立功这段故事,很多地方可见,最大的功绩是替明世宗收拾了反贼宁王朱宸濠,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之一,这场战斗也是王阳明的封神之战,很多历史书上,描述王阳明用兵如神,被封了一个新建伯,要知道伯爵这种身份是很不容易混到的,尤其还是以军功得到的伯爵,更为难得。
这么说吧,在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明朝主要是公侯伯三等,普通的人一生奋战最高境界也就到个伯爵,侯爵甚少,公爵就更稀罕了,一般只有皇帝的老丈人这样的资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公爵的身份,或者一般有机会得到侯爵和公爵的人,大概也都是死后才被追封,生前是没这个荣耀的。
查了下明世宗期间的资料,明世宗总共在位46年,一生总共封过7个伯爵,其中王阳明居首,这足见王阳明军功的确厉害,为皇帝解决了大麻烦,王阳明死后也被追封为新建文成侯。王阳明立功没得说。
在中国历史上,立德和立功这两件事都相对容易办到,为什么历史给曾国藩定义了一个半个完人,直接的理由就是,曾国藩同样做到了立德和立功这两件事,但是立言相对王阳明开创了一个儒家心学,作为创始人的位置,曾国藩还差点意思,当然这是历史给曾国藩的评价,后人也认为,这其实是在贬低曾国藩,曾国藩也有立言啊,影响程度上不同。
阳明心学两大核心价值观
前面写了这么多,都没有写到今天要说的重点,那就是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大,王阳明的立言是怎么立起来的?
从两个地方说起,第一地方,寻找真理的方式,第二地方,知行如何合一。基本上谈到王阳明心学思想,都是从这两个层面出发。
当然也有些很烧脑的名词,比如什么致良知,格物,这也是王阳明心学被提及最多的词汇,外人看来,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致良知,什么是格物,如果你掉在了致良知和格物上,那对王阳明心学估计永远是解释不清楚了。
所谓致良知格物,其实就是在说,寻找真理的方向应该从何处出发?这个话题对于现代人来说,一听非常无聊,真理是什么?只有科学定义的才叫真理,其他都是淡,但在明朝可没有这样的认识。
明朝王阳明还在宋朝大儒朱熹争论,尽管朱熹早就不在人世,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说的不对。
解释一下,什么叫格物致知,不解释这个词,还是会听得一头雾水,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终极真理从哪里寻找,格物就是排除一切表象,致知就是找到最底层最内核的东西。
举个例子吧,我们吃任何一种水果,比如苹果,你把苹果皮去了,吃了苹果肉,但是没有咬苹果核,那就不叫格物,没有格物,何来致知。
回到真理身上,终极真理在哪,朱熹认为,终极真理存在万事万物之中,寻求真理就到外部世界去找。今天发现一个表象,明天又发现一个表象,不断的剥开表象内的本质,真理就出来了。这是宋朝朱熹的理学理论,被奉为圭臬,即便今天,这套理论仍旧受用。
但到了明朝王阳明这,王阳明认为,不对,寻求真理,不应该从外部剥开表象,应该从内心,回到内心,把真理挖掘出来,这叫致良知,从心出发回归内心。
这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争论,今天的很多人认为,王阳明看待问题的本质,寻找真理的真相,从内心出发,是ok的,那么你认为呢?
这个答案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果,交给每一个自己。
再说第二地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那就是知行如何合一,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在知识认识模式界是讨论很热的词,很多人喜欢提,要知行合一,那么朱熹和王阳明的争论又是什么?
朱熹代表的程朱理学认为,知和行是两个概念,先知后行,知道了再去做,这个倒也很符合我们今天很多人的认知。但王阳明认为不对,知和行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知道就是做到,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强调的是行动和内心的想法同步,这才叫知行合一。
当然我们现代人很难做到思想和行动的同步,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正是因为难做到,要修炼,才会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成功学心智模式的变体,和现代人是有很大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正是我们要克服改变的地方。
阳明心学现实尴尬
当然哪些心灵鸡汤不会这样强调,行动和想法要同步,这个太高阶。但是必须有想法马上行动,这套修炼内心心智模式的方式,得到现在很多人的认可,这是从王阳明心学变化下的现代修炼模式。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朱熹说,先知后行,这个没问题啊,这个模式也是我们现在人的普遍模式。那有人要反对了,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先知后行,你真的行了吗?想必此刻你会反思自己过往,好像的确,先知后行很多时候我没有行,只是知。
这个时候再把知行合一拿出来,你可能感觉,一个人要上进要努力,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才行,改变拖延症,你发现这个模式比先知后行的确高级多了。
高级是高级多了,但是不是也有些问题。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知行合一的时候,总是不得法。举个例子给你听。
假如你现在安静坐在房间,让你想象一下房间内有一头凶猛的老虎,你会怎么做?
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会说,想象到了我对面的那头老虎了,凶猛无比,毛发是黄色的,正在张嘴想过来吃我呢,想起来挺刺激的。
但另外一种人,他直接打开房门逃跑了。
这就是知行合一现实运用尴尬地方,前面一种人会更多,因为他所理解的是,想象一头老虎在你对面,同在房间,那就展开想象,这仍旧处在满嘴跑火车的层面,说到做不到。而后一种人,知行合一了,采取行动。可这种人太少啦。
这是知行合一大行其道的原因吧,做不到才需要修炼,这种修炼是来自心性的,我们本来可以克服,但很多还不知道,或者知道,可是行动永远跟不上思想。
这一文聊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两个问题,第一,真理去哪寻求,第二,知行如何合一。至于阳明心学对个人有没有用,怎么用,看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