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行位二级考核母体解题思路分析20190623

初行位二级考核母体解题思路分析20190623
初行位二级考核母题
1·因果是非常广的范围,小到微尘,大到法界。无不是因果的范围。在因果中的聚集性,是如何产生以及延续的?
1.讲缘。
2.缘的产生。
3:缘的延续。
第一步要讲缘,直接讲缘也不行,你要承上启下的说。因果中的聚集性是如何产生以及延续的。这道题当中讲的是因果,因果当中不可或缺的是一个缘字。那么什么叫缘?缘本身有很多因素,是多种元素,成份的汇集,因此具有聚集性。你解释这个缘,这个缘的聚集性,你解释清楚之后,你就会告诉这个考官,因自身也可以形成缘,也是果。缘它又可以形成因,也是果。那么果又是因,可以成为缘。因此它三者是一体,缘具备这样聚集性。因为你之前把缘的具聚集性已经解释清楚了,所以他们三者是一体,缘具备聚集性,那么因自然也会具备聚集性,果也会自然具备聚集性。在你解释缘的过程当中,你必然要解释缘的产生和缘的延续。
它是如何延续的?
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既然因果不空,本身就自带延续性。因为因缺少缘的时候,因又可以形成缘,缘缺少因的时候,这个本身的缘,也自然可以坐在因的位置上,形成因,因此一可分为三,三又是一,它会不断的延生,不断的生长,这就是它的延续性。
有些人会认为我们看到一个水,它是滴在地上,从最初的水滴它突然就消失了,它突然就蒸发了,这因果不就断掉了吗?
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更明确化的去理解,就是我们看到一个水滴,它自身是什么呢?如果它要形成蒸气的话?它又是形成蒸气的因,它是形成蒸气的诸多缘法中的一员,可不可以?可以。那它水本身就具备蒸气,我们看到的水它都是有水蒸气的,虽然有的时候肉眼看不见,只有把它煮沸了,才会被肉眼所捕捉到。所以水本身,如果以水蒸气为它最终向导的话,它都具备因缘果这三种的体现。有的人认为水滴在水上之后,蒸发掉了不复存在。你要知道水滴在地上,蒸发掉了,便失去了水体本身的形状相貌,但是它通过它的进化,在不同领域,展现着不同身形,也就是它融合到了空气当中,与空气形同一体。而水的蒸气并没有丧失掉。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就叫延续,因果的延续。包括人类曾经的进化而来,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物,它有不同阶段性的进化过程。那它的进化的不同,是否说明它会灭掉呢?它已经灭亡了呢?其实不是,它是转换了另一种形体,融合在它所能够适应的环境中生存而已。有的人说有一些动物灭绝掉了,这因果是不是断掉了?你要知道每一个生物当中,有识的生物,它有神识的存在,它即使更换了它现在所处的容器,它的神识依然会寻找另一个容器而进行存活,因此因果是相续不会断绝的。
子题:什么是微尘?什么是法界?
微尘就是极小的单位。小到微尘大到法界。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法界。
2·国无法则乱,人无律则坏。佛制定的戒律本身而言是清净因,因此正顺则能解脱。那么戒对于人性有什么关联?
1.人性。
2.人无律则坏。
3.戒。
4.解脱。
我们第1步要讲人性,人性是有善恶的。第2步讲人无律则坏。就是人如果没有一个自律和规律,必然会坏,这个坏又称作恶。人性有善恶,没有律的情况下,会挥发或者是显露人性当中恶的一面,也称作坏的一面。第3步讲戒。佛所制定的戒是清净因,并且戒有防非止恶的含义,它能遮恶趣善。单从人世间的角度来,戒可以挥发人性善的一面。第4步讲解脱,我们想要解脱,要借善启慧,通过智慧来进行解脱。因此戒就是正顺解脱的根本,那戒对人性有什么关联呢?遮恶趣善生智慧。这个戒,也是把人性导向善的一个引导。
3·从生到灭,所有取舍的原臣是六根,听信所言是常事,凡夫随六根而迷,觉者破六妄至圣,云何是迷?云何是圣?
1.听信所言是常事。
2.凡夫随六根而迷。
3.觉者破六妄至圣。
第1步,听信所言是常事。第2步,凡夫随六根而迷。第三步,觉者破六妄至圣。
那么听信所言是常事当中,我们经常会听什么?前尘标记,妄想,幻浮。你根据这三点来去解释听信所言是常事,我们经常会听信这些东西。第二步讲凡夫随六根而迷。为什么凡夫听信六根而迷呢?因为凡夫具备的是凡心,他会有一个见取心,有妄见分别,因此他对着六根的时候,会有一个妄取在这里,妄取则迷,这是凡夫的状态。而圣者面对这六种惑乱根本的时候,是照破。通过智慧去照破而登圣。
如何是迷?依凡心生见取,遂而成就惑乱而迷。云何是圣?第三步,觉者破六妄至圣。照见六根非实,而不动,不惑是圣。
4·如何判断世间善和出世善?
1.善。
2.世间法。
3.出世法。
第1步我们要解释什么是善。善是增上。第2步我们要解释世间法,第3步要解释出世法。
世间法又称为有为法。出世法又称为无为法。如何判断世间善?以有为心造作的增上,称作世间善。以无为心造作的增上,称作出世善。
5·德是无论任何领域的人,都会尊重的气质,德到底有什么样力量?这股力量是如何起作用的?
1.德。
2.为什么尊重德。
3.德的力量。
第一步我们讲德,什么是德?第二步讲我们为什么尊重德。第三步,我们讲德的力量。第四步我们讲德的作用。
什么叫德,忍之为德。通俗来讲当遇到逆境,都能够调顺,这叫德。无论任何逆境到来,都能够调顺这叫德。能够调顺必然不能够缺少忍力,因此忍之为德,就是德。我们为什么尊重德。当一个人心浮气躁,我们看到这样会怎样?我们也会随之心浮气躁,会被他带动,但是有一个人,他遇到事情,处事不乱,有条有序的时候,我们即使是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因为他的这种气息,我们也会被他所带动,我们会向他所靠拢,我们向他靠拢,必然会尊重他,我们不尊重他,我们不会向他靠拢。这是德所展现的外在的影响,那他到底有什么力量呢?它的力量在于吸引我们,这股力量是从清净和雅当中延生出来的,清净和雅也称作忍力,所以这是德的力量。它如何起作用的呢?因为利用众生见取心而起的作用。众生见德而取德的时候,产生了德的力量,这就是它的作用。
6·愿是“迈进’’的主要动力!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愿而行走,最终的结果都各不相同。行者有什么愿?如何判断这个愿对于行者可行?
1.什么是愿。
2.背负。
3.行者有什么愿。
4.可行性。
第一步,讲什么叫愿?愿是从你所缘对境当中,生起好要而来。你有了好要,你才有了愿求。我好要观世音的慈悲,所以我也想要这个慈悲心,所以愿是从你的好要当中来推动的。愿还有一种力量叫迈进,从你此处慢慢延生,进化到彼处的一种力量,就是我具备了慈悲心的这个愿力,我发了这个愿,你曾经是个没有慈悲心的人,见人就会骂,吵吵两句,或者是说,打架斗殴等等,但自从你有了这愿之后,慈悲心的愿之后,你与人是不争的,不再去争了,因为觉得没有任何的真实利益,所以它是不是让你起到了一种,迈进的作用呢。
第二步讲背负,我们所有的人都背负着不同的愿,有些人的愿是想成为医生,想成为科学家,想成为生物学家,有些人想成为咒师,有些人想成为大乘行者,每一个人背负着不同的愿在去行走。你的愿不同,你的结果就不同,你不可能说,我有一个种瓜的愿,然后我去行持,去推动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我得到了一个手机,不是的。
那有些人认为说,那我种瓜得瓜之后,我把瓜卖掉,通过卖掉的这个利润,我又换取这个手机,那不就是出现,因是这样,果不是这样吗?错了,你得手机的因是你这个钱,而你得到这个钱的因,是你种的这个瓜的种子而来,所以它虽然有连带关系,但你最终得到这个手机,不能说它的因是瓜的种子。所以背负着不同的愿去行走,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那我具备了什么愿?我具备做一个行者的愿。那我如何去判断我这个愿的可行性呢?我通过诸佛菩萨的本愿事迹而得出来的这个结果,诸佛菩萨在没有成就圣位之前,都是从行者一步一步走的。而他们所发的这些愿,无论是恩惠众生的大悲心,还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还是布施众生喜乐的心,都是从行者不断发出誓愿而一步一步形成的。那么我这个愿与诸佛菩萨的愿,包括愿心所相应,因此我认为这个愿是可行的,有依据参考。
7·苦是一种感受,有感必然牵动六根,取舍中会有受?请问,感受是对是错?又感是对是错?
1.解感受。
2.苦。
3.牵动六根。
4.感受是对是错。
5.又感是对是错。
第1步我们先解感受,什么是感受?感受就是面对一种境界,我们有见取心,见是一种感,取是一种受,所以这是感受。但是我们遇到的所缘对境是苦,所以第2步解什么是苦,解这个苦字。什么是苦?苦是不顺我需求,他背离我的需求,而展现出来的。就是说我需要的是什么?安静的环境,但是这个环境没有满足我安静的条件,想要安静的条件,非常吵闹的时候,是不是产生了一种苦。但嘈杂到底是苦是乐?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这些吵闹的环境,来去感同身受地狱道众生,那种哀苦的声音,所以面对这种境界,面对这样的人的时候,这种嘈杂变成了一种乐境,是他所需要的。所以说苦的定义是什么?是没有满足我现前需求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苦感。
第3步我们讲牵动六根。为什么有感必然会牵动六根呢?因为感当中会有取舍的部分,这个取舍的部分就会令你的心有所动摇,动摇的时候六根相互起作用。所以这道题,取舍当中会有受,感受是对是错。又感是对是错?
第4步解释感受是对是错。在性法的角度来讲感受是错,为什么?因为他有见取心。见取心是错缪的心,因此感受是错的。
第5个步骤,那么又感是对是错?感没有对错。我照见了这个见没有对错。为什么?因为在照见的过程当中,我并没有见取心,没有世俗的心,没有错乱的心,因此只是一个感,没有受,并不作取舍。所以感是对,感受是错。
这是站在什么角度一定要标记,性法角度。你一定要说明这个问题,不然他会进入一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所有的苦没有错,为什么?因为它都是你进步的动力。会不会有这种理论?会。所以这样讲是对的,但是我们要说明,我们是站在性法角度来讲,感是对的,感受是错的。因为感当中没有见取心。佛菩萨有感应感应。有感没有受。
8·出离是修行人常常所探讨的,它与逃离有什么区别?
第1步解释出离,
第2步解释逃离,
第3步解释区别。
第1步出离,什么叫出离?我们常常修行的时候,法给到我们的建议就是,生起出离心。觉知此界不善住,应当生起出离心。好要彼国清净刹,一心礼忏恒不忘。所以说,出离心的建立是因为此界不善住,他不能满足我们有正善法的增长需求,因此要生起出离心。那么逃离心是什么?逃离心是我不去解决同时又没有良好去处。你具备逃离心,没有办法到达那里,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你依然还会在六道里面,出离心不同,出离心是我觉得,此界不是善的住处,因此我要积聚我的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善住,所以我从中会积聚很多的必要条件,而逃离不是。逃离没有解决方案,一再的回避,这就是出离和逃离的区别。
9·所有事态,现象,分别,因果,结果。都不出缘起一法。为什么?
第一步,缘起。什么叫缘起。缘法生成之前的推动因素,就是缘当中的缘因,就叫缘起。缘因中亦有缘因和合。缘起就是缘因,缘中的因,缘当中的因,所以称作缘起。
第二步,事态,现象,分别,因果,结果,把它们统归来讲,这些事态,现象,分别,因果,结果当中,哪一个不是种种成份的合成呢?只要有成份,它一定不会缺失缘这个东西,因此缘起一法,是它们所不能够杜绝的。
子题:缘起与缘有什么不同?
缘起就是缘因,缘当中的因。那么缘是什么?缘是一个因,需要不断的延续的时候,所需要的动力,这叫缘。
10·有些人认为“欲”是促进人类文明,是可取的。而有些人认为“欲”是能够蒸发人性险恶的导火索,你怎么看?
1.欲。有分推动和堕落
2.欲的促进。所在区域里共同向往的,满足共性需求的。
3.蒸发人性险恶。一己私欲,违背共性需求能令人类堕落,蒸发人性险恶
第一步,解人性。它站的角度是人世间,所以解释欲的时候,你要站在人世间的角度讲。世间人是有欲望的,这个欲有分推动的,有分堕落的。那什么叫促进的呢?促进的欲是符合所有在这个区域里面,生存的这些人所共同向往的一种模式或者是一种方式。虽然从中产生了人类的欲望,但这个欲是促进这些人类的一个存在。而如果你的规定,你的规则或者是说你的选择,不能够满足这些人类共同性需求,那么这个欲是能够令人类堕落的,同时也能够蒸发人性险恶的因素,因此正面的欲是促进人类文明,反面的欲是一己私欲,是能够蒸发人类险恶的导火索。
11·修行人凭借着对于佛法的信,一步一步深入迈进。而有些行者误入歧途不能自拔?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信?
开示:修行人凭借着对于佛法的信,一步一步深入迈进。这种现象是我们作为修行人所向往的。如果在我们修持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行者存在于邪信,迷信,你不要去否定他,因为我们都是从最初的迷信,邪信悟进入正途的,因此这里面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引导,就是你要让他从迷引导到善,一定要让他从邪,引导到正。这是我们要去采取的方法。而不是因为看到有一些行者误入歧途是因为他邪信迷信,我们就放弃他,这个是不应该的。即使不受教,不会因此而去放弃,那有一些人不做度化是不是放弃呢?不是放弃,是因为他的法缘不具足,在等待法缘而已,不是放弃。缘法促成,必然会救度的。
解答分析:
1.解信。
2.迈进。
3.误入歧途。
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释呢?因为这个信里面有正和邪两种的信,迷信也属于邪信的范围。为什么会出现信这个东西?我不信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样事情,或者是一件事情会让你生信,
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不会有信这个东西,有一些人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温暖。有一些人信老师,老师能够带给我很多知识。有些人信宗教,还有一些人,我信佛教。都会对自己的心灵上,对那种空白的领域,会种植一些绿植的东西,正向的东西,所以人是需要相信一样东西的。
如果这个信分为正信和邪信,我们也可以将它转换成为一个世间人所能理解的言辞的话就是理性。理性我们可以称它为正信,极端我们可以称它为邪信,大家知道邪教吗?邪教它有一个特点叫什么?极端。所以说,我们经常会讲,邪教人士我们称作极端人士,或者是极端组织,我们这样去讲。
题目当中所给到的设定是相信佛法,在佛法的角度来讲,所以说你面对这个佛法的时候,你是凭借着正信,还是邪信?如果你一直凭借着正信你会如何?你一直凭借着邪信,那你又会如何?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修行的人千千万万,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所认为的价值,佛法当中的价值都不一样。每个人凭借着自己内心当中所认为的信,一步一步的在生活,在修行。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初凭借着信,然后慢慢去行走,没过几年走着走着,他的思想越来越极端化,脾气越来越暴躁化。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一种自残倾向,自杀倾向。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人世间都是苦,他也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没什么价值。为什么?他觉得看空了一切。与其说他看空了一切,不如说他逃避一切。
有一些人会凭借着另一种信,我们称作为正信,一步一步去了解,他现前所处的环境,也能够了解到他为什么会来到这样的环境。我本不希望自己来到这样的环境里面,但我偏偏就生在了这样的环境,那先天因素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它,那后天我如何去努力呢?就通过佛法的正知见,来进行自我的约束和修正,从而达到了正信的目的。
这里面讲每一个修行人,凭借着对于佛法的信,一步一步的深入迈进,我们通过这个题目当中的迈进可以了解到,原来正信佛法,可以使我们一步一步的迈进。这样去解迈进。
迈进是什么意思?是向前增进一步叫迈进。那我们判断有一些人,从最初的愚昧,现在不断地具备智慧,她是一种迈进。那又能看到有一些修行人,从最初的强烈的道心,到现在,在佛法上一事无成,甚至有一些人倒退了,什么意思呢?他原本之前是不杀生的,结果现在反而杀生了。有一些人在最初修行的时候,会讲我要向观世音菩萨一样救度众生,我这一生当中要解脱所有的烦恼,我不再为烦恼所束缚。那么现在再回想一下这些人,没有凭借正信,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烦恼一定会日益渐增的,身体素质一定会日益下滑的,包括对生活,包括对生命的这种向往,也会不断的淡薄。所以这个迈进的意思就是你更近了一步,叫迈进。
误入歧途,刚才有讲到过,有一些人凭借着信,一步一步的迈进,从最初的愚昧到现在有了智慧,这是一种迈进。而有一些人会倒退的,越来越不如以前的状态,不管是精神面貌还是身体素质,那么这就是一种误入歧途的体现。为什么称作误入歧途呢?因为它是一个不正确的道路,如果你到山里面,山里面会有很多的路,这个路称作山路。不是所有的山路都通向山下,有一些山路可能通向悬崖。
所以什么叫误入歧途?就是你没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遂而颠倒是非,将邪的东西认为是正的,将错误的东西认为是正确的,从而误入歧途,把自己推向那个很危险的地带去。
所以迈进使人进步,误入歧途,使人不断的沦陷和堕落。
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重新去定义,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信,因为信可能不仅仅是你现在所认为的信,它或许会有更广泛的含义,而我们人的认知,永远都是渺小的。
因此我们在不断的修行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去深入这个信,你才能够认识到,我每走的一步,保证它的正确性。
为什么呢?有些人认为,我只要从最初,只要定义这个是正信,并且它真的是正信,我按照我的这个正信,进行一个迈进推动就可以了,无需再去重新不断地去深入这个信,这个理解对不对?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信是有阶段性的。
你们可以回想一下,从最初你们遇到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的那种尊重恭敬,然后过了一两年之后的尊重和恭敬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到现在对于佛法的尊重和恭敬,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越来越清晰化,程度越来越浓烈,心对于佛法也越来越坚固,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有些人会认为,我不断的在去了解它,我不断的再去吸收它的养分,我在成长,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句话对不对,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你忽略了很大的一个前提就是,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你想要吸收它的养分,第一步一定是要凭借你对于你要做的这件事情的相信和信,我相信,我正信。
我们一定要区别开来什么叫相信?什么叫正信。相信是,或许我没有办法完全去确定,我所在做的这个事情的正确性,但是我认为它可能是正确的,或者是我抱着一种尝试一下的态度我去相信,但这与正信还是有所区别。
正信是对于我现前所做的这个事情的因果本末,来龙去脉是有所了解的,很清楚的并且认识到我自己从中要得到些什么,这一点是很清楚,因此会形成正信。这种种对于信的诠释就是对这道题,信的问答的一个回答。
大家在解释的时候也可以加入《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说修行人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甚至在要开始去修行的时候,都不可以去丧失这个信。因此信对于一个修行人很重要,并且对于世俗人,在世俗当中生活也很重要,你要加入这些因素也是可以的。
12·圆觉经对于身心有明确的开示,行者对于身心的幻,如何去研究?
分析一:
身为四大假缘,和合而住持之身,心为六成缘影,能感而分别之心,四大属六尘,心性有什么而領纳,心由六尘产生。《圆觉经》里面,对于身心如幻有这样的开示,那么我们如何去研究呢?身相归四大,心性属六尘。
去分解身与心来进行研究。首先知道我们的身,《圆觉经》讲,四大是身相,而这身相又属六尘,心性也归六尘。因此我们人通常认为的身心合成一体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相互作用。我们要去了解身如幻,身如幻我们从四大六尘这些法里面去了解。心如幻我们从五蕴来去了解,六尘也可以,去了解去研究。
分析解答:
1.什么叫身心?
2.身心的幻。
3.研究。
第一步什么叫身心?身就是由四大因素组合的形态形象称作身。心是能够感知所有的,展现出来的信息,我们又称作心。而心的作用是通过六尘反射过来的信息而产生的效应,我们又称作心。
我们为什么称作它是幻?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最初我们在理上会认为这个四大是有成住坏空四个阶级,它不是恒常不变,因此它是幻。心是因为有六尘境所感,令意能知,从中产生很多见取心,妄见分别,这不是本元心体,因此,此心亦如幻,所以说身心如幻是这样去理解的,我们这是通过理论在去理解它。后来我们慢慢的去学习闻思,学习到了藏识,学习到了幻浮,学习到了妄想心,学习到了意和识,我们才真切的感受到这个心如幻,原来是这个样子。
那我们是怎么去研究的呢?每个人的研究方式都不一样。举一个例子,有一些人会怎么去研究?有一些人对于身,比如说在生病的时候,他会真切的感受到身如幻,身体的机能不断的老化,退却。不像年轻时候的那种精气神旺盛,没有那么大的活力。以前可以奔跑,现在走路都觉得很费劲,遂而导致的世态无常,世事无常,所以他能够感知到身如幻。
有一些人学医学,能够理解到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是由器官,细胞,皮组织,黏膜组织,经络等等的因素而组成的。我们曾经认为我们的心就是心脏,而且在过去当中非常真实的认为,我们的心在哪里,我们就会指着我们的心脏,而心脏只是器官,这些年来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我们这个心脏都可以植入人工心脏,都可以成为器械化的心脏,因此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曾经那样去认为的心,我们的心只是一个器官而已,它不是真正我们在去分别的这个心。所以通过这个我们又了解到,身是幻化的。
有一些人如何去理解心是幻的呢?从他每天打的念头开始,哪一个念头都不具备真实的意义,那有些人认为,如果它不具备真实的意义,那我们活着不就是很矛盾吗?人活着本来就是很矛盾。人活着如果不给自己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或者是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给它给予一个价值的话,你如何去做?如果你不做,会不会产生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颓废。你对生活失去了热爱,你对生活本身也失去了热爱,你对所有的人事物开始漠不关心,慢慢的开始心与这个世界逃离逃避,与这个世间格格不入,这谈何是一个修行人呢?
那如果我们不这样去做,给这个世间种种我要去做的事情产生一个定义,可不可以?可以。但是如果你在定义的同时,没有办法将你所定义到的价值转换成智慧形态的话,那么你所有的定义终将是徒劳,因为它将来都会成为,你必须要清理的垃圾,而你将这些定义到的价值转换成智慧形态的时候,从中所产生的垃圾,都会被降级,都会被净化掉,而存留下来的就是智慧,智慧是让我们从这个世界解脱的最主要的东西,也是从这个世间烦恼束缚当中解脱出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身体健康,心里面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我通过这种事情来去了解身如幻心如幻。
怎么去研究的呢?研究的范围特别广,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上进行研究。为什么呢?起心动念不仅可以研究出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同时也可以研究出我们身体的变化。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你心情颓废萎靡不振的时候,这只是心的作用,为什么你的身体也会跟着发沉?原来身和心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我抓住这一点,通过一件事情研究了两个方面,有些人是这样去研究的。还有一些人通过冷和热这种触感,来研究对身体的影响和对心的影响,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去研究身如幻,和心如幻,里面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自己去摸索。
13·对境从来不会缺少,而我们却缺少对于对境的了解。我们如何去关照才能一击而破?
1.境。心生之处即能生境。境者多化善巧,而知源。心内对境,心外对境组成的缘法,缘所组成,具有诱惑性,勾招性
2.知幻即离。心不取境之幻化。
3.觉时方能一击而破。妄尽还元,唯有觉时方可一击而破。
居士:境都是幻化的,所以知幻即离不做方便。
开示:知是幻化就破了?还是我免受其害?免受其害和一击而破是两种概念。如何去关照?觉时方能一击而破,迷时参破天也不可能破的。只是做一个不受其害而已。唯有一个觉字不可少。
分析解答:
1.对境。
2.关照。
3.能一击而破
什么叫对境呢?对境就是有这么一个境界,它展现出来了,从而被你发现了,这个时候产生了对境。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就是什么是对境?就是在你心的对面的境界,也称作对境。什么叫心的对面?你的心对什么产生见取,而这个见取的所缘就是对境。
第二步我们要讲观照。我们如何去观照这个对境?我们在对境当中经常会栽跟头,经常会迷惑。解铃还需系铃人,什么导致我们迷惑和困惑?永远不是对境,而是我们的心面对对境的时候,生了什么念头,以这个作为决定的。如果说你的心面对对境的时候,恰好这个时候你的心没有法义见地往来的,所以你见到的任何对境,它都是凡尘俗态。而如果你的心,此刻正在与法往来,不断地在注入法义见地的时候,你看到的所有一切的现象事物,那都是极乐世界当中的清净和雅。为什么呢?因为你所看到的所有的现象,都是由你的念来给它定义它的价值。你动什么念头,它就有什么价值。你觉得窗前的这个草,它是杂草,它的价值就是杂草,你必须要把它铲除掉,而你看到窗前那些草的时候,认为它是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所散发出来的这些物质,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它可以净化空气当中的毒气,绿植都有这种作用,或多或少而已。如果你这么认为,你会认为你窗前的这些草,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可取的。前者的思想定义是不可取,后者的思想定义是可取,同样是这样的窗前杂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里面产生了什么?这里面产生了关照。什么叫关照呢?你面对对境的时候,看见这个对境,并且在这个对境当中去周旋。你的这个思想在对境当中周旋的时候,就会形成关照。我们经常会说,请多多关照。为什么要这样去讲?也是在去祈求说,希望你能够看到我,并且你的想法能够在我身上周旋,看到我不足之处,并且给予指正,所以请多关照。
关照缺少不了对境。在对境当中产生盘旋,盘点旋绕。那么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我们是如何运用这个关照,这个字的本质含义。我们通过止观来进行的关照。我们近期都用过止观检测,止观检测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关照的气息,有。你盘腿坐在那里,把心静下来,把心收回来。你的心在你的身体上盘旋,你的心在你心的周围盘旋,你发现了什么?你就得到了那个信息,所以说这是关照。
我们在面对对境的时候,我们总要破除面临这个对境的时候,对境所对你产生的束缚和缠绕。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关照。关照什么呢?关照这个对境,盘旋这个对境,也就是止观对着这个对境,检测这个对境。目的是什么?解脱这个束缚,所以后面告诉我们如何去一击而破。它问你如何一击而破,不是让你逐渐形成,慢慢的去解决它。这里面讲的是迅速,马上立刻,我如何立刻去解决它?对境对你产生缠绕,你把它解开,它就没有办法去束缚你。
有没有想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简单,也很容易,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去解开它。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扣子在哪?我们找不到,哪个地方是系住了,就是捆住了,它的口子在哪里?系住的口子在哪里?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自己没有剪刀,我们剪不断也解不开。好好回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第一种解开。第二种剪开。
第一种解开是通过你的思想,去解开你思想当中的迷惑,找到它的原点,并且去净化的时候可以促成一击而破。
还有一种叫剪开。你具备一个剪刀,那不是靠凭空想象,也不是靠你的思想就可以得到了,为什么?它是靠积累的,它是物质类的东西,这是个比喻,所以说你要花钱去买,花钱去买这个剪刀,钱从哪里去得呢?对换,通过你的货币进行对换而来。
还有一种,就是如果不是对换就叫交换。就是你用一个同等价值的东西,向他人去交换它同等价值的东西,这是你要交换的东西,跟这个剪刀价值是一样匹配的,所以是可以相互交换。那我们在去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三种东西都会有,比如我们遇到佛法,我们没有办法解开心中的迷惑,但是我们听了法义见地之后,自己恍然明白,这个时候是不是解开,这个时候就是解开。为什么?你不需要额外的东西,全凭心力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的时候自身能力有限,单凭心力解决不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会出现净食,有的时候会出现咒水,或者是我们磕头,或者是持诵陀罗尼,用嘴去持诵陀罗尼,因为用嘴去发出声音的持诵和不出声的持诵对于你心的影响都不同,所以说这个时候,做一个剪开的比喻的话,是出声持。那我们就用物质的东西来做一个影响,我们剪开了这个东西,不是单凭心力。
还有一种比喻是等价交换。我们通过我们所积累到的东西,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供养给三宝,从中去得到一些法。有些人认为,原来是三宝有要求等价交换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含义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当你付出一份心力的时候,所回应过来的也是一份心力,当我们用汗水所积累到的,去换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对于换取来的东西会倍加珍惜,而如果我们凭空就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去珍惜它。所以这里面的等价交换,不是佛要让你去等价交换,而是你需要等价交换,你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等价交换,这个要理解,不是佛要让你去等价交换,是你自己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耕耘得到收获,这个的等价交换。
所以我们如何能够一击而破,具备以上这三点,或者是两点,都可以一击而破。这三点名词名相各不相同,但可以通过一样东西可以去囊括,那就叫般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智慧。
14·闻思是一件既有趣又苦恼的事情。产生两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研究过什么是闻思?
只有通达才能够有趣。不通达阻塞的时候就是苦恼。闻而善解义趣,称作闻思。法即善思维,导正见之良治。住持明之吉满。这是我们想要去闻思的理由,因为它是导正见之良治,住持明,是挥发你的自性。住持明之吉满,因为这种关系,我们才有兴趣去闻思。而闻思我们要如何去闻思,闻而善解义趣,构成我们的闻思。所以闻而善解义趣,就会产生我们的有趣。而不能够善解义趣,就产生苦恼。那我们会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达到闻而善解义趣,产生苦恼后放弃你的闻思呢?不要。解决不了内心的苦恼,明知道这个苦恼的原因是没有办法通达法义,因此而产生的苦恼,但因为现前苦恼无法去解决,要用世间的欲望来去填满,因此玩了游戏。游戏赢了没有?
居士:有时候赢有时候输。
开示:所以说玩游戏都有成败之分,何况你闻思?自然也会有通达和阻塞的区分。你陷在游戏当中的输赢里苦恼,还不如钻研你的闻思当中生华,这是师父给你的告诫。
分析解答:
1.闻思。
2.有趣。
3.苦恼。
4.产生两种感受。
5.研究闻思。
什么是闻思?闻是你触碰到了,触碰到了之后,牵动了你的想法,所以对其产生一种思考,这是闻思。
在佛法的修行过程当中,闻思会给你带来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个有趣做一个比喻,当你去试图理解法义见地,去读诵记载法义见地的经典,章句等等的时候,你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品味到了其中的道理。或许你通过这些法义见地,通过这些智慧,运用在生活当中的时候,不仅解决了自心的问题,也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也解决了周遭那些人困惑的问题。你从中产生了一种自豪感,或者是满足感,从中产生了非常有趣的感觉,感受。为什么?因为法义见地的思维是极善的思维,它为什么称作极善思维?这个极善思维,是一种增上思维,它会让你不断的向上推进,不会让你退步,往后退,不会让你去堕落,不会让你退化。因此我们认为法义见地的纳受是真实展现精进的状态,法义见地的纳受是真正展现精进的状态。还有一些人通过闻思法义见地,原本是身体很沉重的,思想也很沉重的。他认为这种状态不好,就像有一种黑暗笼罩在自己的身体上,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出路,他觉得很恐怖,结果静下心来去闻思法义见地的时候,或者是读章句去思维其中义理的时候,恍然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个时候有一种顿破无明的感觉,这只是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你解它的时候,在你的心里面照见了光明,遂而幽暗的东西会逐渐的消失,因此你所感觉到的伸手不见五指,你却看见了五指。因为黑暗会给人带来一种未知的恐惧,看不见摸不着,这是恐惧的来源。而在我们闻思法义见地的时候,内心当中注入光明,我们看见了手指,我们的心随而就安了下来,所以没有对于未知的恐惧了。这个时候又促进了我们对于法的兴趣,心生有趣。
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种状态,叫苦恼状态。为什么会苦恼?求而不得,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有一种有求心,这种有求不是世俗欲望,不是贪恋五欲六尘,是贪法。我们想要去了解这个法义见地本身没有错,而有些人错在哪里呢,错在曾经他在去理解一个法义见地的时候,理解到了,然后内心的感受是如此的法喜,他现在闻思的时候,他在找这种法喜的感觉而去闻思,这是错误的。因此他产生了有求心,求岐,就是上面所讲到的误入歧途,它的发心不正。因为法义见地是让你具备智慧的,不是让你去贪恋这种法喜的感觉,而你的发心是找到这种法喜的感觉,自己愉悦,这种发心是错误的,遂而从中产生错误。
不能通达法义见地,产生的屏障,是你苦感的来源,所以你很苦恼。为什么我听不懂?你是不是有一些细节忘记了?是不是忘记了这个法义见地的组成部分,又或者你忘记了你为什么要去闻思法义见地的真实目的,去开智慧,不是贪恋它给你带来的感觉。
很多人生活都是凭着感觉生活,很多人修行也是同样的原理,凭着感觉修行,感觉来了,觉得修行如此的美好。感觉没有来,他觉得如此的无助。为什么无助?因为他觉得不潇洒,他觉得不轻盈,他觉得很苦,所以这是你苦恼的来源。
你是怎样研究这个闻思的?有些人认为我最初对这个闻思也不是很了解,经常听导师,经常听咒师,经常听法师们讲,我们要好好去闻思,闻思修持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所以我们要闻思。真正的闻思到底是什么?在章句当中听到过闻而善解义趣,闻而善解义趣,到底是什么意思?闻是你看到了,是你听到了,是你发现了。思是你把看到的,或者是听到的,或者是发现的这个现象,或者事物,进行盘旋思考,这时候会产生思。
我们再看看思这个字,叫田心,心上有田,构成思。怎么去理解?田这个字有很多的格,这个格里面可以种植很多的植物。当然这个植物也可以诱发很多的问题,在我们的心上面有这个田,这个田里面,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植的东西。很多的植物,很多的花草,包括问题,有很多的问题都种在这个田里面,所以会让你产生一种思。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常常有一件事情会触动到你,触动到你之后,它总会让你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情种在了你心上面的这个田里。那这个田里面,内心种种的种植,种种的问题,是如何种进去的呢?通过闻而来,这个闻我们如何去理解?就是发现,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与此同时它就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闻思当中会形成见取,那么我们把闻当作见,思当作取,这样理解。
所以,我如何去研究这个闻思的呢?闻是通过发现,发现在法义见地当中有一个名字叫见取的见,而思是心上有一个田,这个田里面一定是可以种植东西的,这个种植的含义就是让它生长,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事情,产生见取的时候,就是闻思的形成。
有一些人说,见取心是不可取的,心对境为见,对境而起贪染,名之为取。在性法的角度来讲,取一定会有所染,染着有为,所以是不可取。但是想一想作为人来讲,如果对于法,没有好要的心,没能够产生见取心的原理,你如何形成无为法?别无选择,所以会对法产生见取,对于法产生分别,所以说在思维的过程当中,会产生正思维和邪思维。而在法义见地告诉我们,心对境为见,对境而起贪染,名之为取的时候,这个贪染我们称作邪思维。这个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恶。而如果你在见取的过程当中,产生正思维的时候,是可取的,这个可取仅限于在修行阶段,想要积累出世智慧的这个阶段。而你具备出世智慧的时候,见取心是不可取的。所以很多的可取和不可取,是由你现前阶段而决定的,你忽略现前阶段的必要性,通通杜绝的时候,你无法可依。
也就是说没有衣服穿,没有衣服穿,你没有办法去抗衡外面的寒冷,甚至是有任何战争的时候,你没有铠甲,我们现在所穿的这些世俗的衣服可以抵御寒冷,但如果有战争刀杖的时候,你如果你没有铠甲,如何去抵御,所以发现原来衣服都会有不同的阶段,那么我们所采取的见取也是分阶段的。见取当中有正和邪的两种区分,所以在我们人世间,未能够具备这个出世智慧的时候,正思维是可取,但不是永恒可取,不是一直都可取,是在这个阶段当中是可取的。
换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现在把法义见地,把智慧,把陀罗尼都转换成了文字,请问智慧是文字吗?请问法义见地是文字吗?请问陀罗尼是文字吗?不是。但我们为什么用文字书写,是将它转换成文字之后通过文字去理解它,而这个到底可不可取?现前阶段可取,为什么?你需要这个来融入这个陀罗尼里面,融入法义见地里面,融入这个智慧里面,当你融入之后,你必须舍弃。认为这个法义见地是文字,认为这个陀罗尼是文字,是vm ma ni bad mea hvng,这六个字,通通都是错误的。因此这会有阶段性,所以正思维是根据你的阶段需求而可取,不是一直可取。这就是我对于闻思的研究。
15·咒语是一种秘密能量的凝聚,如何形成咒?如何运用咒?
寂灭心下形成咒术,通过自性化现咒术。
通过自性化现咒术,通过定慧运用咒术。这句话很重要,对于陀罗尼行者来讲。
咒术存在的价值:遮善恶境界。
解答分析:
1.咒语。
2.秘密能量的凝聚。
3.如何形成咒。
4.如何运用咒。
首先咒语,什么是咒?陀罗尼当中的咒术义。咒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咒是陀罗尼,还有一种名称叫真言。陀罗尼形成一个语,又称作陀罗尼语,这个语是什么意思?如何形成一个语?形成文字产生语。将陀罗尼形成文字之后产生咒语,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形成音声。这是咒语的一个状态,我们将咒语形成文字或者是将咒语形成一种声音,来去体现咒语的存在。因为人是有见取心,因此我们必须要摸得着,看得见或者是感受得到,我们才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咒语就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文字形式。第二种就是音声形式。咒是陀罗尼的意思,也称作真言。语是一种信息的传达。语是一种信息,这个语不一定是文字,但它一定是信息。为什么?小鸟没有文字,但它所发出来的语言,鸟能够听得懂,所以它的本质是传达信息。咒语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陀罗尼的信息。所以我们之前有讲,我们要去研究这个陀罗尼,我们先从哪里去着手呢?先从咒语当中,文字陀罗尼当中,音声陀罗尼当中,去了解这些信息。比如说,namv是什么意思?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文字信息,了解到这个咒语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含义,但它是不是完全的,完整的含义呢?不是。它是有这样的一个含义存在,但不是完整的。因为完整的,文字有限,是无法去记载,语言没有办法去表达,所以这是咒语。
咒语又是一种秘密能量的凝聚。什么叫秘密?不为人知称作秘密。为什么又称作它是一个能量呢?因为它可以展现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称作能量。那为什么又称作它是凝聚,这些东西的凝聚呢?因为它从中会有心的摄力,心的摄力就是心的凝聚。因此,秘密的能量是不为人知的加持力。就是说没有人知道这个加持力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不为人知的加持力,产生的摄力。因为你要知道加持力的产生一定靠心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额外再去说心,只要产生加持力,一定跟心有关。
那这个咒是如何形成的呢?靠心的摄力形成的。之前说只要有心,所以说它是如何形成咒的?是通过心的摄力形成的。
怎么去运用咒呢?在我们四义陀罗尼当中有一句话叫,住于定慧,除众生患苦。它的作用来缘是定慧。住于定慧,除众生患苦,产生作用的。咒语它形成了一种信息传达,产生一种不为人知的能量,不为人知的一种影响。这都是由心的摄力影响。
它的形成部分靠心,但是如何去清晰化这个心?忍力,忍陀罗尼。义陀罗尼,法陀罗尼,咒术陀罗尼,也就是你把这个陀罗尼改成为心的时候,忍心,义心,法心,咒术心,这自性当中的四种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咒语,形成了咒。如何去运用运作它,通过定慧去运作。
16·自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性质。而每个人或许丢失了这种性质。对吗?
居士问答随缘开示1:
这个题目解决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前面说了自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性质。那自性的性质又是什么?我们在前言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诸佛菩萨,示现万端,善说巧说,无非使令一切众生,识得本心,不生灭地。说明不生灭地就是本心。所以想让我们去明白这个本心,不生灭地。所以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示现种种的化身,善说巧说,就是让我们了解,自性就是不生不灭。所以自性它是不生不灭,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后端又问到说,每个人或许丢失了这种性质,这个或许是一种假设是不可取。自性本身是不生不灭,每个人都具有,哪来的丢失?这样讲的话斩钉截铁,有理有据。非常的简单就解决了。
或许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一个假设如果它背离真相的话,它是错误的,这个假设是不可取的。你通过种种的道理,种种的事情现象去论证某一类事情,然后它的答案你现在不知道,有可能是这个答案,你那个时候可以通过这个或许,因为有论证,而这个是没有论证,你只是凭空说或许,这是错误的。
居士问答随缘开示2:大同里面的不同20190630
问:为什么把兴明放在圈里?
开示:因为如果任何一类众生,不得到解脱的话,他们的命数都是轮转,一些人是通过那种方式轮转,有一些人是通过这种方式轮转,他的本质都是轮转。所以把不同种类轮转的人聚集在一起,放在一个地方的时候,虽然形色各有差异,但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轮转。所以说你能够看到猪的可怜和痛苦,你也能够看到其他人的可怜和痛苦,对照参考。有的人说猪没有办法逃出猪圈,但人可以走出猪圈。人走出猪圈之后依然还走不出六道的束缚。所以他走出的不是六道牢笼,他走出的是什么?大同里面的不同。就是宏观性来看,是一样的叫大同。非宏观性上看,它有形色的差异,它有不同。
居士问答随缘开示3:
居士:六性与自性的关系是什么?也可以用这个来解这道题。
开示:在讲这个自性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六性,在这个六性欲还没有形成欲之前,它具备六性,我们会不会这样去理解?但是这个六性欲怎么会有六种东西出现?是因为他有六根,人具备六根,所以它有这个六性的分别产生。但是他们总和为一心,而讲到自性的时候,它是心,你不能把这个心,分别说出六性。将它转换成六性的时候,它的对比在哪里?它的对比在六根,而自性不会去仰仗六根,也无需仰仗六根,因此在这个性质当中,不可以六性来作为参考。
分析解答:
1.自性。
2.丢失。
首先什么是自性?六祖慧能大师对于自性有这样一个诠释: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在这样的一个文献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原来自性是什么样子呢?自性当中一切法都有,本自都具足的,天然形成,不是后天改造的。自性又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它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东西,因此是没有生灭的。而所有一切具备缘法而促成的东西,都会有生灭相,它会有一个形体的变化,转换的过程。而自性不是缘生法,所以没有生灭,也不具备生灭相。
这里面又提到丢失这个话题,我们有没有丢失过自性?如果自身作为一个参考,我们没有办法去解答,可以看看古人,可以看看这些古来大德,也可以看看这些诸佛菩萨。我们可以通过佛所说的一句话当中,可以了解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讲所有一切的众生都具备自性,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自性,都具备这个,但是因为妄想执着不能够证得,所以因此而迷失自性。
所以它到底是不是丢失,它不是丢失,是迷失。而在题目当中问或许,或许是一种假设,题目的前面它有一个肯定句就是,自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性质,这是一个肯定句,后面又有一种假设,说丢失,如果每一个人都具有,怎么会丢失这个自性?所以这个后者是有病句的。因此每个人丢失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具有的。
17·精是让一件事情能够有深度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立面则是粗。行者如何让自己变得精而非粗?
其实它的原理性充斥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匠人精神,因为他的心是对于他所要做的这个事情的恒长性做到了精,所以说称作匠人。老师作文案如何确保你做这些文案教案,然后运用的更加如鱼得水,然后做文案做到精致,精致清晰明了。那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精而非粗呢?这道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我们通过章句去解读其中的一些话语,就是非常官方的话语,虽然他是一个很专业的回答,但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去解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深入并且升华能够做到精。对于法不断的深入并且升华,不去停滞升华能够做到精。
分析解答:
1.精。
2.粗。
3.如何让自己粗变的精。
首先我们在去看一个工艺品,这个工艺品,它雕刻的图画很精美。这里提到过精,为什么将它的美比喻做精美?是因为它的美是有条有纹有规矩,并且凹凸是有张力的,所以我们会去欣赏其中的美。那么这个美是由一个工艺制造的,这叫美术工艺。美术工艺的手法,铸就了这个画面的美感,因此我们称作精美。那我们去吃饮食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饮食很精致。为什么?因为里面注入了很多心思,它所有的配料,它所有的食材,包括它所用的水,包括它去承载的这个盘子,碟子,碗筷等等,都花了很多心思,而不是随意的拿过来就用的。所以我们会认为,做这顿餐饮的人,内心很精巧,做出的饭菜很精致。我们通常会用一个精来形容这个技术是值得称赞的。
那么相反,我们通常去做饭的时候,我们很少去注意,我们会认为只要这个饭菜熟了,味道具足了,就可以了,无关他的欣赏。即使有些人是喜欢去欣赏这些美感,所以说他会自己炒菜的时候会注意一些,但是缺失对比学习,缺失对比学习,所以他没有办法得知,在其他的领域是如何去制作这个饮食的,让大众看到的时候产生一种美的欣赏。换句话来讲就是在修行的时候,你一个人独处,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学习,不懂就到经典里面去查阅,不懂可以去到其它典籍里面去翻阅,你是认为自己所闻思到的,积累到的是很精致的,这个法味很浓。因为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对比。如果你到达一个专业修行的团队里面去,你会发现这个团队所有成员超乎我的想象,它超乎我的想象的理由是有条不乱。为什么叫有条不乱?他们的思想有条有理,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条有理,哪怕是翻阅经典的时候都是有条有理,为什么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当我在自己去独处去修行,想翻阅的时候,我时常把书当做书,而这个团队在翻阅这些典籍,翻阅这些文献和资料的时候,他如同恭敬自己导师一般去恭敬这些书,因为他懂得感恩,感恩这个书可以给他带来智慧,那么它的原理性就与我从我的导师那里得到法义,然后自己去消化,然后得到受用,解除疑惑,解除困惑,从而得到解脱是一样的原理性,因此用心有所不同。这个上面我看到了他们修行的精,而我却发现了自己很粗犷。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所积累到的东西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跟其它修行人比较,会觉得,你看其它修行人修行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修行,我们属于精,而他们属于粗,从中产生了一种自满,当你生起自满的时候,你与他们无二无别,因为你的心和你的操手,你的素养也随之变粗。因为你没有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除了我们这样修行以外,还有其它领域的人比我们修行的更加刻苦,更加努力,更加的精致。
所以在对比下,精永远没有终止,精而又精是一直存在的,你认为你这个程度是精,那么其它领域的精有可能会赛过你,而不是在做一个攀比,他比谁是精,也不是攀比说,我做这样的一个事情是很光荣的,我这样去修行是很光荣的,别人会给我一个彩旗,不是。因为你的思维越精致化,你面对种种困惑的时候,解决方法会多一些,而你的修行变得粗犷的时候,你解决的方案会少一些。当你遇到一个困惑的时候,因为你的粗犷而没能解决,而别人精致的修行,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说,你通过你的努力解决了很多的对境,但是因为你的粗犷,总有一个对境是你没有办法去解决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你粗的一面,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我们勤加去修正的地方。
所以对比下,精是能够不断让我们去深度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那精的修行有很多种,最关键就叫用心。你用什么样的心就决定了你对于这个事情的解决能力,这就是精和粗比较。
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精致的修行人,而不是粗犷的修行人,那就是你的用心。我们经常会讲,我们要时时处处,要去纠察自己,纠察就是用心的过程,我们时常说,我们通过止观检测来检测自身种种变化,那么这个检测的过程就是用心的过程。所以说,用心可以让我们变得精。
18·人有所求便会努力积聚。积聚的利弊如何得知?
这里面所讲的有所求,它没有说你所求什么?你所求的是人类的毁灭呢?他是不是弊端?你所求的是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损人利己呢?这是不是弊端呢?那么你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去扶植而去积聚,这是不是利呢?所以他的利弊判断,是在于你积聚什么?你通过了解你积聚的是什么,你才能够知道积聚的利弊。你要知道积聚的利弊,你首先知道你积聚的是什么。通过积聚的是什么,才能够了解到这个积聚的利弊。这里面还有其他的法义见地,自己去摸索。
分析解答:
1.所求
2.积聚
3.利弊
但凡有识的众生,内心当中都会有所求,不是求正就是求邪。
有所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态?有所求是我听闻到某种信息,或许我没有看见,我没有触碰到过,但是我很向往,所以未得而向往,从中会产生所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自己看到,但是自身条件有限,我没有办法去得到它。听闻这样的一个信息,而没有得到,现在是看到,视得这个信息没有得到。
还有一种情况是引导,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这个不是你现在所学习的,你现在也不是通过耳朵去听,也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是你藏识当中无量劫来所积聚的一种声音。就是内心当中有一种声音的引导称作藏识引导。通过藏识引导,我们有一个想法,我想得到这样一个感觉,我想得到这样的东西,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所以,这三个是我们这个人有所求的主要核心,我们有这样三种途径产生所求,我们会想要得到它。我们想要得到它,我们会付出诸多的努力,或者是通过自身的能力或者是结合他人的能力,我们去借力用他人的能力,都有的,都有这些可能,所以会构成一个积聚,积累。这聚是力量的凝聚,我的能力,我的力量和他的力量或者是它的力量,相互积累而去凝聚得来的所得,我们便称作通过所求努力积聚。
那它的利弊我们如何去判断?首先它的利,前提是善导,它的前提如果是善导,会给我们带来利。它如果是恶导,那它就是弊。利弊的前提是没有形成利弊关系之前,做的这个引导是什么?是善导还是恶导?
那首先我们要去了解什么是善导,譬如善人导人善导。这个善导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世间所谓,还有一种圣道所谓。世间所谓是恩义和顺,和谐平等宽容,博爱大度,这些都是一种善导当中我们要去积累的因素,那么世间所谓的恶导又是什么?那就叫恐吓,暴力残忍,无视他人的痛苦,邪恶,魅心,这些都是恶导。那么如果说是圣道所谓,必然是剔除了恶导,而这里面圣道所谓的善导,不是世间所认为的善恶的意思,圣道所谓的善导是增上,这个善是增上,不是善法的善,是让我们的心智增上成熟,起到这种作用的引导都称作善导。那么它的利弊是由善导恶导来去决定的,善导是利,恶导是弊。无论是对世俗而言,还是对修行圣道而言,都可以讲得通。
19·我们居住的世界是阎浮提南瞻部洲。除此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也有南瞻部洲。请问什么是世界?
一个世界有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东西南北四洲,一四天下,这称作一个世界。
南瞻部洲又称为南阎浮提。
简单的问题就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就复杂的方法去解决。
分析解答:
1.世界
2.阎浮提南瞻部洲。
3.另一个世界也有南瞻部洲。
首先什么叫世界?章句的第十九章告诉我们,一四天下瞻部洲,这里有一个讯息,就是一四天下称作一个世界,有一个日,一个月,一个须弥山,东西南北四大洲,我们称作一个世界。那我们众生就是我们这个人类,地球上的人类,是在浩瀚的南瞻部洲中的一点,南瞻部洲当中的一点。
什么是世界?世界的组成部分有方位,有山,有光,有冷暖,这是组成部分,月我们称作冷,日我们称作暖,所以说比喻做有冷暖。东西南北是方位,须弥是山,须弥山,所以说有冷暖,有方位,还有山这些因素组成这个世界。在一个世界当中有一个日月,有一个东南西北,四洲,还有一个须弥山。四洲围绕着须弥山而立,这是一个世界。
佛讲法界无尽,那么必然法界当中的世界也是无尽的,不可能法界无尽,世界有尽,不存在这样的道理,所以法界无尽世界亦无尽。其他的世界我们称作一世界。一世界就是一四天下。二世界是跟一世界一样存在,它里面条件因素,组成部分也是一样的,就是一世界和二世界是相同的,貌似相互的复制一样,但他们又是独立存在的。三世界跟一世界二世界存在原理是一样的,所以说无数的世界组合在一起称做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又包含在法界当中,因此法界无尽,世界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
所以我们人居住的地方叫南瞻部洲,一四天下,南瞻部洲。如果我们在东胜神洲的话,我们会讲一四天下,东胜神州,我们现在是在南瞻部洲,所以我们要说自己方位的时候,我们会讲一四天下,南瞻部洲。有一个四天下,叫一四天下。
20·一·单独的违逆是否是不可取?二·真际是什么?
一·单独的违逆就是违逆这两个字,是否是不可取?为什么呢?违逆真迹是不可取,如果违逆的是恶法,为什么不可取。违恶法,逆恶法。逆就是逆向,恶的逆向是善。
违恶去善是可取,违逆真迹是不可取。
二·真迹是真如,自性,本觉,如如,都是真迹的意思,其是自性的意思。违逆真迹,就是违逆自性的意思,不顺性法而得的结果是错误的。
解答分析:
就违逆这两个字无法判断可不可取,因为它没有前提条件,你违逆的是什么就决定了违逆到底是否可取。因此题目一定要讲出来违逆的是什么?如果我违逆的是恶法的束缚,恶法的控制恶法的操控,我违逆的是恶法导向善法是可以取的,那如果我违逆的是性法,违逆的的是觉法,那最终会沦陷在恶道当中导入恶道,因此这个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无尽苦痛的来源。你想要去寻求安乐,必然要违恶导善。什么是真际?真际就是那个本自具足的,不生不灭性。也称作无生灭性,也称作佛性,也称作真性。也称作真际,也称作如如,也称作真如。
其实难度大不是问题,你缺失对于难度的挑战是错误的,对吧!我们应该越挫越勇,对于法义见地的理解,他的题目越有难度,我们越应该开心,为什么?你只要解了这一个难题,说明你懂了这个难题。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败笔,都出现在我们曾经不喜欢去触碰的难题上,它成了我们后期的绊脚石,因此有这些难题的存在,我们要越挫越勇。

© 本文版权归 TEAREN SVRGV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