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毁魏徵碑
《唐纪十三》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初,魏徵尝荐正伦①及侯君集②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③,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④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主⑤,而踣所撰碑⑥。
【注释】①杜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隋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入秦王府文学馆。太宗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谷州刺史、交州都督。后受太子承乾谋反案牵连,流驩州。高宗显庆年间拜相。②侯君集(?-643年),豳(读如宾)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随秦王征战,在拥立世民称帝时起了重要作用。后因劝大将张亮、太子承乾谋反被处死。③仆射,尚书省长官。④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官至尚书右仆射、桂州都督、爱州刺史。隋炀帝时始置起居舍人,属内史省,从六品上。唐贞观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⑤魏叔玉,魏徵长子,袭封郑国公。官至光禄少卿。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在魏徵临终前将时年九岁的最幼女衡山郡公主(634-663年)许配叔玉。同年,婚事取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衡山公主下嫁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即堂舅,辈分有点乱),因太宗去世,婚礼中断。永徽三年(652年)改封新城郡长公主,婚礼完成。七年后长孙诠被流放巂州,不久被杀,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⑥踣(读如博),毁坍。魏徵薨,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唐摭言》:“《文贞公神道碑》,太宗之文。时徵将薨,太宗尝梦见,及觉,左右奏徵卒。故曰,‘俄于仿佛,忽睹形仪。’复曰,‘高宗昔日得贤相于梦中,朕今此宵失良臣于觉后。’”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伐高丽无功,深悔之,叹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徵以少牢,复立所制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