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三百零一):诗经选

读了大部头的《诗经注疏》,有些消化不良,读读《诗经选》,简单,但又能有所得,似乎更能欣赏诗本身,但读来读去,喜欢的好像也就那么几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余先生认为,“这诗是在徭役重压之下的痛苦呻吟。”我相信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初读这首诗,总觉得气魄好大,根本不像小民,即便是,也只是借他们之口而已。那种“指天指地”的气势甚至感觉不在人间,境界极大。我相信《诗经》是有另一种读法的,不然靠着前人注疏,亦步亦趋,美感都没了。
君子于役。
喜欢这四个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余先生说,《毛诗序》说周人东迁后有大夫行役到故都,见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他忧伤彷徨,“闵周氏之颠覆”,因而作了这首诗。此说在旧说之中最为通行,但从诗本身体味,只见出这是一个流浪人诉忧之辞,是否有关周室播迁的事却很难说。所以“闵周”之说只可供参考而不必拘泥。我欣赏这种态度。
风雨如晦。
序言中,方玉润的一段话写的是真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简单的言语,简单的韵律,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这就是民歌的特征。”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这句的注释极好,三三两两,遍写出了情境。“潇潇:马长嘶声。悠悠:闲暇貌。这两句写大猎后整队等待着下令返归时的静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