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随笔
一 荒丘 进入甘肃,继续向西,道路更加蜿蜒曲折。车窗外远远近近,冈峦起伏,沟壑纵横。大多植被稀少,肌肤裸露,干枯灰黄,不是印象中山的模样。别处的山,或凌厉,或婀娜,或林木葱茏,或溪水潺潺。要么秀丽多姿,要么雄壮挺拔,都少不了山的姿态和意境。而这里缺草少树,不见水流,只显得贫瘠单调。据说,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丘陵。

它之所以不能给人以美感,大概是因为,徒有山的外形,却少了山的内涵。 人也是。 二 街亭

途径街亭,远远望去,街亭处在沟谷底部。形状虽不及函谷关那样狭厉,但情势却差不多少,也有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如果屯兵,以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看,也当居于冲衢。 饱读兵书的马谡居然让路于魏,自己却率兵跑到山上驻扎,愚蠢至此,还振振有词:置之死地而后生。且不说他断送蜀汉大业的罪孽,单单拿千万士兵性命给他自以为是的错误买单一项,就死有余辜。 无知并不可怕,命运被无知的人左右,就不仅仅是可怕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往往痛惜蜀汉是败在后继乏人上,说“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然而叫人纳闷的是,别国何以就有人才了?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一代智圣。但从先主命归白帝后他的表现来看,充其量也就是一千里马。既无伯乐之能,也无用才之量。 做大事固然离不开鞠躬尽瘁之忠,离不开恪尽职守之铖,但单靠满腔热忱是不能持久的。至于识人不察,用人草率,说轻了,算是好心办了坏事,说重了,叫做祸国殃民。 三 驼刺

▲河西走廊(图片来自网络) 在河西走廊西段,终于看到了戈壁滩,并涌出了莫名的激动——这是以前只听别人说过只在书上见过的地貌,总算亲眼目睹了。忍不住感慨、拍照一通,当它是揽奇探胜中遇到的美景。 哪知道接下来的几百里,除了急冲冲赶路的汽车,竟没有见到一个人。四下望去,全是戈壁荒滩:粗砂、碎石,夹杂着少许黄土。没有庄稼,连一棵树也没有。盛夏时节,只有偶尔路过一个高架路桥的下面,才会有一小方的阴凉。骄阳似火,车窗一开,立刻就能感受到热烘烘的空气向你涌来。在夏天,这里的温度一般都在四十几度。

▲戈壁滩上骆驼刺 然而,就在这满眼褐黄之中,竟有一种植物——骆驼草,当地人叫它驼刺,零星地分布在荒滩中。它们顽强地追逐着戈壁中少得可怜的黄土,执着地扎下根,给这干枯的戈壁荒漠一小点生机。别小看了这抹不起眼的绿色,它是行走在这里的骆驼的难得的给养,是途径这里的人们躁虑内心的精神安慰,它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中药材。 听说过唐僧的路途遥远,听说过苏武的久经磨难,听说过张骞的历尽艰险。驼刺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一样叫人肃然起敬。 四 敦煌

▲莫高窟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到敦煌的时候,我甚至有退缩的念头了。 住宿太紧张了,一个标间就炒到一两千;消费也离谱,一瓶普通的矿泉水都卖到十来块。购票更叫人望而却步,说“一票难求”毫不为过,头天晚上就得“露营”——排队买票。 但又好奇,敦煌到底有什么魅力,能使人们跋山涉水,从全国各地潮水般地涌来呢? 我揣测,或许是丝绸路的曼妙传奇,或许是莫高窟的精妙绝伦,或许是楼兰古国的神秘诱惑,或许是敦煌之学的博大精深? 在敦煌的几天里,接触了游客、导游、店主、居民。有的说,你不问,我都不知道走的竟是丝绸之路;有的说,什么佛经、石像,没意思;有的说,那什么什么古国,没听说过;有的说,整天只顾了排长队、遮阳防晒、跟着人流走,也没有看出啥名堂。也有人说,这地方,一辈子不会再来第二次了,不过,骑骆驼、滑沙还是挺好玩的。 一个旅行社的人说,做我们这行,就两点:一是抓住机遇,二是抓住心理。机遇就是,人们有钱了,不会花;有时间了,没事干。心理就是,大多都比较从众,大多又比较好奇。

▲道士塔碑文&道士王园箓 现在的许多人,比王圆箓也高明不到哪儿去,无非少了他身上的那袭道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