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紀錄:述評羅大佑的一張重要專輯




無論如何,這張《羅大佑作品選》是稀世珍品。由於版權署名是「果實音樂」,因此羅大佑應該握有版權,衹是不知道羅大佑會不會讓他們以及當年錄製而沒有公開的歌曲給予重版。《羅大佑作品選》沒有發行過CD。當年在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行量很小,資料顯示才幾千張。二十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版本的重要區別。因此,很多藏家都沒有收藏這張看似精選集實際爲專輯的唱片。
大家都還記得,當年因爲侯德健出走大陸,導致專輯蘇芮《一樣的月光》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版本,台灣那個抽去了〈酒矸倘賣無〉,而香港的版本則保留原貌,成爲「足本」。
這張《羅大佑作品選》同樣講述了類似的故事,而且比專輯《一樣的月光》的故事要早一年。
這張唱片的名字《羅大佑作品選》,看似精選集,但是實際上是專輯,理由下文會述及。而且,當年(1982年)流行歌手稱自己的唱片爲「作品」也不多見。1982年也就是羅大佑和侯德健的唱片冠名爲「作品」。
是的,讓我們再重申一下,這張唱片的出版日期是1982年,出版公司是「果實音樂」,發行是「寶麗金」,發行地區是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大家都應該知道「果實音樂」的老闆是張艾嘉和羅大佑,當時的黃韻玲是公司的職員之一。
說了半天,我們有必要列一下曲目: A面:童年 / 戀曲 / 錯誤 / 痴痴的等 / 之乎者也 / 鹿港小鎮 B面:鄉愁四韻 / 光陰的故事 / 將進酒 / 盲聾 / 催眠曲(搖籃曲) / 蒲公英
讀著一定感到了一些不同,原因是1982年4月21日,滾石唱片發行了羅大佑的第一張演唱專輯《之乎者也》,掀起了台灣流行音樂的狂飆。可是對照同樣在1982年出版的《羅大佑作品選》,可以在曲目上發現很多不同點: 1、《作品選》增加了兩首歌〈痴痴的等〉和〈盲聾〉; 2、 台灣版的〈戀曲1980〉在這裡稱爲〈戀曲〉; 3、台灣版的〈搖籃曲〉在《作品選》中名爲〈催眠曲(搖籃曲)〉。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值得注意,就是羅大佑最早演唱〈痴痴的等〉是在1982年,那是繼1981年方正演唱之後,羅大佑的一次演唱。我們大部分人熟悉的是潘越雲以及羅大佑1989年的演唱。值得注意的是,這首〈痴痴的等〉是和專輯《之乎者也》一起錄音的;
另外一個重要史實是〈盲聾〉,在台灣「盲聾」是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中的一首歌。實際上,羅大佑在錄製〈之乎者也〉歌曲的時候,早已經同時錄製了〈盲聾〉,並在1982年香港版《作品選》中公開發表。
其實,在專輯《未來的主人翁》是有過一些記載的,衹是很少人注意而已。在這張專輯中,有理由認爲至少有三首歌是1982年以前錄製的,至少配器是1982年的,它們是〈稻草人〉、〈盲聾〉和〈青春舞曲〉。什麽理由呢?大家都熟悉羅大佑的一個故事,就是羅大佑第一張專輯的錄製,是向父親借錢,把母帶寄往日本編曲製作的。編曲者爲日本人山崎稔。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台灣版的專輯《之乎者也》的10首歌曲中,山崎稔編曲的僅有5首。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當年羅大佑送往日本的母帶中的歌曲,分散在第一第二張專輯中。我們現在可以回過來聽〈盲聾〉和〈稻草人〉,會發現其音色和〈之乎者也〉完全一樣。
在香港版《羅大佑作品選》使用了12首歌,而台灣版專輯《之乎者也》僅採用了10首歌,其原因還需要求證。
香港版裡最重要的一點是〈之乎者也〉一曲,台灣版中的「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歡喜也」,被改成了「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也就是說歌曲〈之乎者也〉有兩個版本。
那麽,究竟是哪一首爲原來的版本呢?
1、台灣版是原來的版本。理由是,羅大佑在歌詞頁的文案中引用了這段歌詞。由於羅大佑對這兩段歌詞都難以割捨,因此形成了兩個版本,出現在台灣和香港兩地。
2、香港版是原來的版本。理由是,當年台灣的歌曲審查制度爲音樂工作者普遍反對。羅大佑開始的時候用這段歌詞來批判當局,是很合乎邏輯的。這也當然遭到了當局的查禁,因此羅大佑衹好用了第二方案。第一方案就衹好在香港出版。至於歌詞頁文案,當局並沒有查封。因爲那不是歌曲審查部門的事情,是印刷品檢查部門的事情,而被混過去了。
我比較同意後一種看法。我的理由是,〈之乎者也〉這歌的歌詞是三部分,最前部分是「知之爲知之…」比較獨立,和〈現象72變〉的開始部分很類似;第二部分就是「剪刀等待之/清湯掛麵乎/尊師重道者/莫過如此也」,是明顯指責教育制度的,「清湯掛麵」是說的台灣當時學校規定的一種髮型。第三部分在台灣版對應的是「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歡喜也」,比較虛,讓上文的「剪刀…」沒有了呼應;而香港版「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就和上一段對起來了。一個講學校剪學生頭髮,一是將歌曲審查的弊端。衹有用了「歌曲審查之…」整個對仗就很工整,也更說得通。
但是,陰錯陽差,羅大佑改後的歌詞「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朶遮一遮/皆大歡喜也」變成說雙方裝聾作啞了,放在歌曲審查的背景裡面,令人忍俊不禁。羅大佑當年實在是搗蛋得可以。
至於到底是什麽情况,我看還是有機會問羅大佑本人吧。
無論如何,這張《羅大佑作品選》是稀世珍品。由於版權署名是「果實音樂」,因此羅大佑應該握有版權,衹是不知道羅大佑會不會讓他們以及當年錄製而沒有公開的歌曲給予重版。《羅大佑作品選》沒有發行過CD。當年在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行量很小,資料顯示才幾千張。20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版本的重要區別。因此,很多藏家都沒有收藏這張看似精選集實際爲專輯的唱片。
相信,這張唱片的發現,可以給我們揭開很多謎團。尤其是以我的看法,還了《之乎者也》的本來面目。那時一首無論從歌詞形象使用方面,還是批判內容方面,對仗非常工整的歌詞。而台灣版則是一個大佑給台灣歌曲審查制度留下的一個黑色幽默。
而〈痴痴的等〉,由羅大佑青澀的,缺少技巧的嗓音唱出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其中的歌詞也和後來的歌詞略有不同,但是是很重要的不同,這將在以後討論。關鍵的是,羅大佑後來的那些「哀怨」式情歌的開端竟然是來自《之乎者也》時期,對羅大佑情歌研究者來說,非常意外。
外一篇: 寫完了《歷史的紀錄》之後,我想,何不將這張唱片重新聽一遍呢,體味一下唱片的編排。這一聽,我才發現我差一點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其實,全面聽這張唱片的時候,我知道了一個事實,就是當年羅大佑確實拿了這張唱片在新加坡尋求出版,最後是新加坡的寶麗金代爲發行。可惜的是,由於時代久遠,當事人已經記不得確切的發行日期了。
但是,當我靜下心來,仔細聆聽這張《羅大佑作品選》的時候,我幾乎可以確認,這張《作品選》一定是早於台灣版的《之乎者也》。不過,無論如何,這張唱片是羅大佑另一張「專輯」,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
第1首歌就是「童年」,這首歌和台灣版《之乎者也》裡的〈童年〉沒有什麽不同,正是這個相同,使得我幾乎認爲這張《作品選》衹有兩首歌不同。
第2首「戀曲」。這首歌的配器和〈戀曲1980〉沒有什麽不同,歌詞也是基本相同,但是唱法則是非常不同於《戀曲1980》。我很驚訝地發現,大佑的《戀曲》和侯德健的《戀曲80》很相似,除了「啦啦…」,其他都有些相似,或者說介於〈戀曲1980〉和侯版之間。但是,這首〈戀曲〉和〈戀曲1980〉相比,似乎不那麽熟練,有些生澀,咬字也很硬。歌詞部分有些小小改動,第一個不同,就是〈1980〉裡唱的「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永恆的回憶」,在這首〈戀曲〉中,是「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創痛的回憶」;還有就是最後副歌第一句〈戀曲1980〉是「啦…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永遠不分離」,在這裡唱成了「親愛的或許我們明天要分手」。
我不明白,爲什麽在台灣版〈戀曲1980〉要將歌詞改了一下。我們已經知道,這首歌是給張艾嘉的,這豈不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嗎?
緊接著,我又有了發現。打開了台灣版專輯《之乎者也》的歌詞頁,原來,〈戀曲1980〉的歌詞正是〈戀曲〉的歌詞,一個是「永恆」,另一個是「親愛的或許我們明天要分手」。一直覺得這個詞很明白,就沒有仔細聽。就是說,台灣版的〈戀曲1980〉的歌詞寫錯了。
第3首,〈錯誤〉,和台灣版沒有聽出兩樣。
第4首,〈痴痴的等〉。我們都聽過羅大佑1989年《情歌羅大佑》裡面的版本,那是一個非常蒼凉的演唱。這個版本比1989年的版本早了至少7年。這個版本的配器和後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這個配器和方正的版本配器差不多(方正版本也是羅大佑配器的)。這個版本的結尾部分,使用一系列變化的〈痴痴的等〉來結尾,整個歌曲在這組變化著的〈痴痴的等〉中漸輕而結束的。羅大佑的演唱聲音上和〈之乎者也〉是一樣的,不過好像羅大佑錄音的時候有些感冒。不過,感覺雖然沒有89版强烈,但是,羅大佑第一次公開發表自己演唱的情歌,卻是那樣的老成深沈,讓我們對羅大佑的愛情故事以及情歌發展,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總結一下,〈痴痴的等〉的演唱者:方正、羅大佑、潘越雲、賈思樂和羅大佑。
第5首,〈之乎者也〉,上篇已經說過歌詞部分的不同。需要說明的,這個版本的配器和台灣版基本相同。演唱方面,和〈戀曲》一樣,吐字不如台灣版流暢,有些硬。不過,「歌曲審查之…」一段嗓音比別的句子唱來更加沙啞,有些李宗盛後期的唱法。
第6、7、8、9首,〈鹿港小鎮〉、〈鄉愁四韻〉、〈光陰的故事〉、〈將進酒〉,和台灣版完全一樣,略過不表。
第10首,〈盲聾〉,我差點以爲是一樣的,可是仔細聽過,却是不同,或者前面兩段是相同,但是後面三段肯定是不同的。歌詞方面,台灣版「有人爲了生存而出賣了…」,這裡是「有人爲了生存却出賣了…」。後面三段比台灣版的擬音更加濃重,感覺對比更加明確。想不明白,爲什麽羅大佑要錄製兩個差別不是很大的版本。不過,這裡顯然「而」比「却」更加符合語法,以此來推,83年台灣版應該是後來錄音的。
第11首,〈催眠曲(搖籃曲)〉,一聽就是兩個版本。這首〈催眠曲〉從聲音上來聽,應該是和〈戀曲〉一個時段錄音的。吐字也是比較生硬,有些乾澀。另外,雖然配器是一樣的,但是這裡的演唱聲音明顯略響。最後一句「輕柔的細語」,「細」和「語」之間有些强化。另外,歌詞方面也有一處小小不同,台灣版的「讓孩子們留下一些塵封的記憶」,在這裡則是「讓孩子們留下一些殘破的記憶」。唉,這兩個用法都很棒,看來大佑確實難以取捨了。
第12首,〈蒲公英〉,和台灣版是一樣的。
這張《羅大佑作品選》中的一些歌,羅大佑的演唱明顯不如後來台灣版的演唱來得流暢。應該是最早的錄音,藉此我大膽猜測,這是羅大佑最初的演唱,也是最早的演唱專輯。
雖然演唱上有些生澀,但是,它却紀錄了羅大佑演唱生涯的一個開始,同時,也紀錄了羅大佑對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更紀錄了羅大佑創作上的一些細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