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失眠、困顿……3步教你如何处理内心的“不安”
你是否常感到不安呢?也曾因为焦虑而失眠,导致衰老、思维停滞?又因为以上这些“不健康”而更加的不安了?
如果是,或许你需要一些帮助。
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久世浩司所著《复原力》一书,带领我们揭开内心“不安”的面目,帮助我们化解“不安”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利用“不安”为我们所用。

在此,我总结为三步走:
第一步:理解不安
为什么你常感到不安?那是因为你一定经常思考未来。
不安是面向未来的:担心未来可能会招致失败;担心未来的变幻莫测,感到难以预料、难以提前做出准备;担心未来可能会失去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此为产生不安的三大原因。
不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你一定深有体会:
健康方面:
神经紧张导致的失眠、头痛、疲劳难以恢复、衰老,更有甚者,会发展成神经官能症或抑郁症等严重的精神障碍。
思考方面:
紧盯着不好的方面,会使视野变得狭窄,轻易产生灾难性的思维倾向,干扰头脑的理性思维,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行动方面:
“不安”打击人的自信,导致效率低下,把时间浪费在担忧和苦恼上。另一方面,还会产生畏难心理,回避新的挑战,也就放弃了自己事业的新的可能性。
但是,“不安”并非一无是处,视情况亦起着积极的作用:
警报功能:不安能使我们察觉到因忙碌而容易忽视的问题和风险。能够切实准备应对危机的办法。如《朱子家训》所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激励功能:有些“耐抗”的人,习惯对自己穷追猛打,他们的“不安”是其干劲的开关。
例如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在出演电影《摔跤吧!爸爸》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逼真效果,他增重50斤,体脂上升到38%,体重达到了97公斤。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感到很忧虑,觉得这些脂肪不可能甩掉。他说:“我认为肥胖不可能消失,我不可能成功。”但接着他开始努力。长达五个月的训练和健康饮食计划下来,阿米尔·汗收获了一身腱子肉,体脂率降到了9.7%,达到了专业健身模特水平。几乎让人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饰演的同一个角色。

推动功能:有时候,即使感到有风险,仍觉得有意义的挑战,“不安”能够能为助力在背后推你一把。
“不安”就像一匹野马,既具危险性又有可能成为良驹。决定权在于你——是否能驯服它。
要驯服“不安”,你需要使用“复原力”。
复原力被定义为“面对逆境,困难或沉重压力时,自我适应的精神力和心理过程”,是一种帮助你能够触底反弹,重新振作的能力。
要能够使用复原力,平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锻炼它:
像婴儿学走路一样,通过积累一个个小的成功来增添自信克服不安;
通过观察模范人物的姿态和行为,产生“我也能行”的代入感,消解不安;
通过重温自己曾经度过的逆境来吸取教训和萌生自信;
借助重要的人(配偶、子女、亲友等)提供心理支援;
此外经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也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增强复原力。
第二步:避免被不安支配
首先,察觉你的情绪。
心理乱糟糟,烦闷,想要发火,有时候还伴随着身体这样那样的不适,这种时候,先找个安静的地方,专注地:缓缓吸气4秒,缓缓呼气6秒,专注于呼吸的气流,反复持续约3分钟。或是躺下来,将意识集中于一点,从头顶开始,慢慢地让意识在身体的各部位稍作停留,眼睛、鼻子、耳朵、脖子……直至脚趾尖。像在医院做CT扫描一样,对自己的身体做一次“意识扫描”。这样一套做下来,一般心情就能逐渐平静了。
接着自问“现在我有什么情绪?”“原来是不安啊!”——给情绪命名,使之实体化,就能稍感轻松。
然后,驯服你的臆断。
什么是“臆断”?
“心理学上称臆断为‘歪曲的认知’,一旦受它影响,我们便难以正确看待事物,难以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做出现实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个人因自己过去不好的经历和体验造成的认知“偏见”。
臆断在没有特别意识到的时候,难以察觉。
我们往往以为是因为发生了某事导致我们产生了情绪,其实在情绪产生之前,我们先快速地下了臆断,并由此受到了刺激。

臆断大多是由过去负面的经历灌输出来的,为了驯服它,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担心的事是真的吗?”——已经发生了吗?还是有证据或者迹象证明它肯定会实现?
“你理解这件事的方式正确吗?”——大多数情况下请先回答“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全正确。”
“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呢?”——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或是想象自己是另一个无关的人对此事会有什么看法。
务必反复思考,在一次次的自问自答中,你就能渐渐冷静下来。
最后,排遣情绪。
有时候情绪是“纠缠不休”的,刚刚平静不久又能重新燃起势头。久世浩司建议到:除了在思想层面上通过三问自己来应对,还需要身体力行,采取行动,对不安情绪进行排遣。尤其是不要让不良情绪过夜。
关于排遣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那些工作起来总是活力四射的人,总是有自己排忧解闷的方法的,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和学习别人好的方法。
久世浩司在《复原力》里列出四大类的排遣方式:
运动系:慢跑、游泳、跳舞、健身等等各种体育运动;
音乐系:听音乐、演奏乐器、唱歌等;
呼吸系:瑜伽、太极拳、坐禅、冥想、散步等;
笔记系:写日记、写信、书法、表露情绪的写作等。
大家可以选取合适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情绪的排遣。但是不要当成是无意义的娱乐,在排遣时也要全心全意,主要的目的就是转移注意力,其实“保持专注”才是排遣不安情绪的目的。

第三步:将不安化为己用
驯服了不安后,最理想的就是更进一步将“不安”化为己用。
不安可以化为“干劲”
前面说过,你常常感到不安,可能是因为你常常思考未来,这样的人,属于“爱担心的人”。
爱担心的人需要警惕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会导致工作和生活都出现许多的问题。
在《复原力》里提到另一种有别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防御性悲观主义。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言行,有接近悲观主义的倾向,但是最终却能取得与乐观主义者相当或者更高的成就。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是用不安激励出干劲,然后尽最大努力达成一个较低的期待值(但最终结果却往往高于期待)。前面举的阿米尔·汗的例子中,他就是典型的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思维模式。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毕竟管理一个企业,总是思虑过多的。松下幸之助曾说过:“所谓总经理,就是有1万个员工就得担1万个心的人。”
尽管如此,防御性悲观主义,在工作中却具备有很强的能力,目标感也很强。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调整,不会一成不变,有些人虽然在工作中是典型的防御性悲观主义思维,私下里却是轻松自在的乐天派。
试着把自己的“爱担心”当成是“防御性悲观主义”,心情就能放松下来。
不安可以化为“转机”
不安时常是一种对“危机”保持高度敏感的意识。
因为“不安”,我们才会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也由此触发“转机”。
转机往往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意外、或者陷入瓶颈的时候。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安”最多、最难缠的时候。我们要有所意识,察觉到此刻或许就是你的“转机”。
而不安有时又能成为推动力,帮助我们跨越转机。
因为想到“可能会后悔”,就有人能爆发出勇气,对表面上充满风险但是对他自己而言却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孤注一掷的全力以赴。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放弃在大学里已经学了三年的医学,转而自学动画。花了十七年,才终于破茧成蝶。就是为了心中那份不实现梦想肯定会后悔的不安。
《复原力》的作者久世浩司鼓励我们去迎接、去跨越转机,他指出,根据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博士提出的“S型曲线”模型,转机可带来新的事业机会,人生将可达到新高度。

学会与“不安”相处,当成一位不速之客吧,就像《复原力》里提到的作家五木宽之在《不安的力量》一书中写的,就算内心并不欢迎,也不要粗暴地把它赶出去或者设法除去,而是认为“来者是客”,将其迎进门内,好生招待。也许,这一次的“不安”会是给你带来忠告的信使;也许,它的身后还有暂时隐藏起来的礼物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亚历山喵,欢迎关注,与你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