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漫谈 语言游戏
上周重新读到哲不解的关于维特根斯坦的文章,突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与此同时读一本杜尚语录。放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感觉一个是哲学终结者,一个是艺术终结者。哲学和艺术都被拉下殿堂,与生活并肩,因为都不过是生活。
所以读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否定哲学,提出了哲学无用论,搞哲学就是为了不搞哲学,哲学是对生活本身的描述。
杜尚》艺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不值得这样被我们推崇,艺术应该成为非艺术,我们应该无分别地对待人类的各种活动,这样我们就能从自造的牢笼中走出来。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好似盲人摸象,理解自己能摸到的局部,哲学家或许像一个巨人,摸到大象大致模样,但是向一个只摸到象腿的普通人描述这个他摸到的大象如此之难。每个人自己的真实体检才是自己真正相信的生活。
在关于心灵和生活的领悟上,语言如此孱弱而有时又自相矛盾,像一个封闭的环。日久而生情,也就有日久而生厌。你说爱是拥有,有人就会说爱是放手。爱是执着还是爱是怀疑都是伪命题。尼采说做什么孱弱的样子,我们都是负重的驴子。米兰.昆德拉就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然而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处逢生。
维特根斯坦开始放弃对语言意义的关注,转而追求语言的用法,并形成了语言游戏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告诉大家哲学其实就是教人们如何正确玩语言游戏。
所有这些玩笑--上帝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死亡等等,都是一盘被称为语言的棋局中的子儿,只有当一个人不介意在这盘棋局中的输赢,它们才会对于他有娱乐作用。 --马塞尔·杜尚
我对语言游戏的理解是,一开始大家只是基于事实,在各种概念上做自己的判断。这是我觉得写实胜过抒情,但是写实就一定是真实吗,写实其实就像局部写真,各人看到的,和所提炼出来的不知不觉已经为自我的判断标准在服务。直观感受想一想各种宣传照就知道。这时候大家各抒己见,不管是玩弄概念还是想一叶障目,依然是基于语言的游戏规则。如果有人开始说谎,用谎言去歪曲事实,应该算是在游戏中作弊。但是游戏依然在继续。而有的人发现自己赢不了时,就去捂住别人的嘴。语言的游戏到此结束。权力的游戏开始。
想到鲁迅之前跟文人各种论战,其实都是基于语言游戏规则的。最近的亚马逊丛林的火灾各种盗图是游戏作弊。而在我们这边网上掐架者,动不动就人肉和举报,都是强权的游戏。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对于这种游戏大概都不陌生。在上位者喋喋不休,觉得真理都在自己这边,不过是拥有更多的权力罢了。老板对着员工,官于民,父母对着孩子。甚至各种社交聚会,都大致如此。真正的沟通其实很少。
突然想到文学作品,伟大的小说家固然可以好的反应时代。但是终究是一个人在摸象。我喜欢传纪,纪实文学,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关于自己的摸象心得。
约瑟夫·博伊斯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一副绘画 “艺术不应该用脑力去理解,而是以完全渗透进感觉的方式去体会。这才是艺术的目标,为了发展更多感觉,体验更多情绪,最终创造更多意志。”
有凤来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写作漫谈-天才与榜样 (11人喜欢)
- 我与时间的对话二 (10人喜欢)
- 热爱生活的理由,爱需要被传承 (21人喜欢)
- 我们的文化 (9人喜欢)
- 当他人不理解你时,还有人工智能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