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写作障碍,写出更有吸引力的文章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事,需要我们撰写一些方案,比如要写一封求职信,写 一份备忘录,一份紧急通知,一份毕业论文,甚至开完会要写一篇报告等等,这些你千万不要以为我是搞技术的,那些是秘书或文员该做的事,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写作能力。

《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样写这种文章的。这本书的作者是畅销书作家简·耶格尔,耶格尔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社会学家,是备受推崇的职场与人际关系导师。她热衷商业写作、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领域,出版过几十部作品,并畅销全球。另外,耶格尔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教写作的教授 ,在教学中她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愿成为专业作家,所以他们并不认为学习写作是一件必要的事。但是耶格尔教授却认为,非虚构类写作是一门独特的技能,人人都要会,因为人人都会用到。
学习非虚构写作是最好的职场投资
什么是非虚构类写作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非虚构就是以事实为主的写作,也就是说明性的写作,比如通知、请柬、讣告、文献综述、艺术评论等等这些,基本上除了小说、戏剧、诗歌、故事类的都属于非虚构类写作。
非虚构类写作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让我们遇到,因此,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非常重要了。假如秘书临时有事,老板突然看到你就让你写一封道歉信,如果你语无伦次说得乱七八糟,或者虽然说清楚了,但是语言啰嗦毫无诚意,那么即使你平时业务再强,技术再高,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的。
不管现在科技多么发达,网络发展多么迅猛,我们仍然无时不刻地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现在的职场要求每个人都全能,不会写作常常会成为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突破写作障碍的几种方案
许多人对写作是畏惧的,因为写不出,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即使写出来也是牵强附会。其实,不仅是普通人经常如此,就是专业作家也常有写不出的时候。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写作障碍。调查显示,75%的职业作家和业余作者都有过写作障碍,25%的人从来没有。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编辑朋友曾经列举了她一天的活动,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密,有读有写,工作、锻炼、陪老公陪孩子,一样也不少,而且不早起不晚睡。她每天都能写四五篇文章,看她的时间表似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构思去设想,大概想写的时候就已经是文思泉涌的状态了。她自己也说她每天都有很多东西要写。这位朋友一定是没有写作障碍的。
而大多数人的写作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许多因素有关。比如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恰当的文字,感到心烦意乱,缺乏自信,或者面对难度较大的写作心有畏惧,还有交稿期限带来的压力等等。那么怎样突破写作的障碍呢?

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能写好。
努力与灵感是相辅相成的,不要依赖对写作的紧迫感。
顺其自然,不必要求自己一定一次就写好,其实谁也做不到这一点。
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性地写,不要打破连贯的思路。
在自己觉得舒适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写作。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不要被别人的批评或难听的语言影响心情。现在是网络时代,谁都可以发表评论,每一个作者都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适当地奖励自己会更有动力。
不用每天都写,把任务分段,按时完成就行。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案
书中引用了一位经历了四年写作障碍的主管的话:“雇人用枪指着你的脑袋。”就是说当真的有人用枪逼着你写的时候,你一定写得出的,因为保命更重要啊。就像姜昆相声里说的,如果后面跟个大老虎,是不是谁都能爬上珠穆朗玛峰啊?
歌手张宇讲过一个自己的经历。那英曾找他约歌,他创作完就放到电脑里然后就忘了这回事,对方也没有催他。后来张惠妹也找他约歌,他打开电脑发现里面有一首歌还没有给人,于是就送给张惠妹了。很快那英那边也来催歌了,张宇这才想起原来他是把给那英创作的歌给别人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说,已经做好了,我晚点发给你。
十分钟之后,张宇创作了《心酸的浪漫》。那英凭这首歌获奖无数。张宇说好像有人架着刀子在脖子上写歌就很快。这应该就是急中生智吧。当然,我们生活中没有人用枪用刀逼我们写作的,更多的还是要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案。在《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耶格尔教授提出几种帮你克服写作障碍行之有效的技巧。

自由创作
自由创作是许多作家都极力提倡的一种写作技巧,这几乎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他们认为每一位写作者只有回归到自由表达的状态,他才能把写作当成像说话像呼吸一样自然。有位大学英语教授埃尔博先生就建议每天用十分钟来进行自由创作,就是不间断地写十分钟,不停地写,想到哪里写哪里,这样可以培养你在压力下快速地写作。
我曾经看过一本《非虚构创作指南》,作者李华曾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创意写作终端学位,她在书里也讲到了自由写作。计时,自由地写,跟随思路不停顿,不修改没有顾忌,不求写得多好,只是表达只是写。她认为这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成长,三个月就可以体现出自由写作的价值。
奖励制度
这是我们鼓励孩子、奖励孩子时常用的方法。“如果你一个钟头内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看会动画片。”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奖励自己,比如写完一篇评论,奖自己一场电影等等。
拆分法
当你要完成一个大型的创作,比如写一本书,或者宣传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想着尽快完成。不妨把这个大任务拆分成几个小任务,分时段有计划地完成,这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会有一些成就感,也更激励自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下一个小任务中去。
设定截稿日期
假如对方并没有给我们设定交稿时间,我们要给自己设定。比如哪天之前要收集好信息,哪天要完成大纲,哪天要完成初稿。只有合理地安排好时间,才能有时间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更深入地修改。
自我批评
对自己的写作标准有一个设定,如果太低,恐怕不太容易进步;如果要求太高太苛刻,也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把握好自我批评的尺度,循序渐进,不能让它成为一种阻碍。
录音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跟朋友讲你生活中的烦恼,或者讲你的某种经历时,你随便一个切入口就可以讲得清清楚楚,层次分明,而且情真意切。可是当你想要把它们转化成文字的时候,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了。这时候录音就可以成为你克服写作障碍的好方法。说白了,就是说话,就好像朋友就坐在你面前,你与他诉说心中的烦恼一样,不用构思,就像聊天一样自然。现在的讯飞语记就是这个功能,许多人都很习惯用语音写作,觉得又快又好。
变得自信
当你对写作有信心,写作就会是一件愉快的事,否则就会写得很艰难。但是如果你身边有值得依赖的编辑朋友,或者从事评论写作的亲戚,让他们帮你看看你的作品,他们的一句指点也许会让你豁然开朗,这会让你更有安全感,也更有信心更自由地写作。
努力使文章写得更有吸引力
每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无法通过潜意识复制的,这就像每个人的面孔都不同一样。而对于非虚构类写作来说,如何表达写作风格就是如何表达作品的内容。在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教非虚构类写作的塔西斯教授说:“我不是教写作风格,而是教作品的可读性。”可见风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是否吸引人。他建议不要过度关注文章的写作风格,而是尽可能地让读者明白你的思想,让写作像说话一样自然。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让文章更有可读性呢?

首先要构思好想写什么,想传达什么思想。
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被动写作还是主动写作,你都是要有自己的思路的。你要写什么,为什么写这个,写给谁看,能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只有思路清晰,才能够写出结构完整的文章。
第二,积累素材,深入调查。
要想文章写得丰满,当然不能只有空洞的话语。我们需要深入调查,或者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甚至可以通过采访、录音、视频、图片、调查问卷等来积累信息,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期间每每迸发出一个想法,都要将它记录出来,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明确目标读者是谁。
时刻提醒自己,目标读者是什么人,你写的这篇文章是给谁看的,这一点很重要,这决定着你对材料的取舍,以及说话的语气。更关键的是这会让你始终保持正确的思路,不会跑偏。
第四,整理材料。
利用头脑风暴编排所有与你写作有关的内容,想出的点子越多越好,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然后把之前收集到的所有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准备写作。
第五,规范地写作。
非虚构类写作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正确、易懂、思想、得体。正确地写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语法、标点、用词、时态等等。一篇文章无论它写得多么慷慨激昂,多么引经据典,如果语法上有很多明显错误,那必然是会被贻笑大方的。所以提高语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还会提升你的自信心。一些网络流行语往往不符合正确的语法,在非虚构类写作中应该避免使用。
第六,反复修改。
很少有人一次就能写出满意的作品,所以反复修改是很有必要的。检查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连贯,素材是否充足,语言是否流畅,句子是不是完整,语气合不合适等等。不要急于求成,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最好改完之后再放一天半天的,然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一定会有新感觉。
《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就是告诉你怎样像专业作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它对创作、表达、沟通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无论你是不是想当作家,非虚构类写作都是在生活和职场中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所以《非虚构写作课》可以看作是职场晋升和自我提升的必备课程。书中除了写作指导,还有时间管理、自我评估、编辑校对等内容,还具体讲了信函、备忘录、报告及论文的写作方法,每个章节后面还有练习题,可以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会书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