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深刻的豆瓣小组帖子
查看话题 >我在豆瓣小组,看穿了人类的无聊本质
生活就整体而言是一场骗局。

豆瓣,文艺青年最后的精神角落,一向以小众而高贵的品味傲视各大社交平台。
这是一个人人读村上春树,看肖申克的救赎,听欧美音乐的高端社区。

不看颜值,不谈收入,仅仅通过个人页面上的影音书评分辨认彼此,寻找同类。
简直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击。
然而,同样作为家族成员的「豆瓣小组」,却是其中的异类。
这里人丁兴旺,气氛热烈,充满了俗世的烟火气。

所以,一向以性冷淡著称的豆瓣,为何会诞生如此接地气的豆瓣小组?
带着满腔好奇,我点进了豆瓣小组的推荐页,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穷人的生存法则
豆瓣小组的出现,无情打破了豆瓣苦心营造的高冷人设。
你会发现,比起虚无的精神食粮,庸俗的金钱才是人类永恒的焦虑。

一旦加入这个小组,你会瞬间与34万个小财迷为伍,把富兰克林和毛爷爷当成人生信仰。

组员们不干别的,只为每日一拜,祈求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暴富。

这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胜利,要知道,每一个繁荣的锦鲤社区,都经得起现实的检验。

做好发财的准备后,你还可以加入另外一个小组,静候佳音。

这里有两万八千个土豪预备役和你一起,吾日三省吾身:

假如你不甘于当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妨从现在做起,为存款付出一点实际行动。
不得不说,对于大部分拿死工资的苦逼上班族来说,想要致富,只能省钱。

在这片告别了消费主义的世外桃源,你不单能靠着浏览省钱贴一秒清心寡欲,还能习得许多生活小智慧。
比如在一线的深圳活出三线的物价。
“平时直接干吃白米饭,偶尔奖励一下自己的勤俭节约,加个清炒油麦菜,因为有油,特别下饭。”

或者绞尽脑汁薅公司羊毛。

再不济就对自己下狠手。

而根据男女行为模式的不同,在省钱这门艺术上,还能衍生出许多细分市场。

男性用户坚称抠门只是爱好,与本人的经济实力无关。

带着这份觉悟,点进小组的每一个帖子,你能感受到人类对抠的天然热爱。
喝得起两块五的可乐,却偏要省下五毛选崂山。
这绝不是穷,而是对生活的执着。

以及,要把一瓶绿茶当成三瓶来喝,做到物尽其用。

在消费以个位数计算的男性抠组,洗酱菜瓶子的只是个弟弟。

在公司洗澡的才是王者。

相比之下,女生豆瓣用户对于抠的定义则坦率许多 —— 老娘抠,就是因为穷,等老娘有钱了,就要买买买。

比起男性用户在衣食住行上的分毫必争,女同胞眼中的“抠”,仿佛来自另一个次元。
在她们眼里,把气垫用到铁皮就是胜利。

而那个连续三个月没买过彩妆的女孩,更是懂事到令人心疼。

抠组女孩的名言是 —— “抠不代表我们不精致”。
所以,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最终在抠门和不亏待自己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现代情绪垃圾桶
除了教你勒紧裤腰带外,豆瓣小组还能让你看清人民内部的一切矛盾。
这里永远不会发生朋友圈忘记分组的惨剧。

不过,生活的陷阱就在于,当你满怀期望地加入工妈低中国分部,想从同病相怜的打工仔身上得到一点安慰时,却发现 —— 真正的穷人是不会有脸晒工资的。

几十条月入过万的工资贴刷下来,如果你仍没有被群内这股名为哭穷实为炫富的歪风打倒,一抬头,还会遭遇来自小组公告的暴击。

当代生活的不幸,一是恼人的工作,二是纠葛的人情。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却说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大可以拿星座背锅。
在搜索框输入“我恨”二字,会发现十二星座全军覆没。

其中,「我恨处女座」小组以超过三万的成员数一骑绝尘,可以说是全民公敌。
但值得注意的是,摩羯男也不容小觑。

他们激起的民愤可以绕小组两圈。

如果说星座论不足以泄愤,还可以自行换个战场,重新出发。

豆瓣的理科生虽少,也不代表可以任人宰割。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为何人性的弱点那么多,动不动就踩雷。
但转念一想,虽然人人都在现实中假装成熟礼貌的五好青年,但究其本质,还是一个个愤愤不满的活体杠精。
不信,你可以去杠组参观一下。

在这里,你将拥有活出自我而不被道德束缚的权利。
杠组的乐趣,在于摘下虚伪的假面,无时无刻地吵架与抬杠,然后在杠与被杠的瞬间,碰撞出生活的真谛,痛并快乐着。

不过,正如组规所言,“玻璃心的不要进来!”,也不是人人都经得起杠组的捶打。
如果没发挥好,还可以去这个小组抱团取暖。

进组只是手段,宣泄才是目的。
事实上,21世纪的不平事与窝囊气,牢骚话与不如意,都可以在同一个小组得到纾解。


吼累了,还可以换换心情,去只有快乐和祥和的哈哈组做个心灵大保健,重新找回人生的Peace。

拯救无聊生活
归根到底,豆瓣小组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遥远的灵魂跨越现实的疆界,彼此相遇,搅拌在一起。
对于热爱着同一种事物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人间宝藏了。
比如螺蛳粉的信徒会在组内分享各地的优质餐馆,并相约去柳州朝圣。

同样的,火锅也是中国美食里的顶级流量。

然而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国民美食方便面前,他们都失色了。

而榨菜组的建立,似乎只为彰显组员惊人的财力。

除了一日三餐外,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趣味,也能在小组找到共鸣。


假如你认为,这些有关Lifestyle的探讨都过于形而上学,别走开,小组还可以完美替代百度知乎微博,给予你最具有指导价值的经验之谈:



在这个无限趋近于扁平的社区里,没有人会嘲笑你古怪、变态、不合群。
某种意义上,大家都同是天涯沦落人。
谁能想到,莫名其妙的「高压锅爆炸」小组,会有将近四万个人加入呢?

在这个“只允许讨论高压锅的爆炸故事”的小组里,大家乐此不疲地更新着各种厨房惨案。

还有人习得了防身之道。

而在另一个「买岛建村计划」小组里,你还能看到,无论多么荒诞不经的梦想、年少无知的宣言,都能得到回音。


虽然,绝大多数豆瓣小组的建立,都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生活试验。
除了引发“人类到底可以多无聊”的短暂思考外,鲜少有人发帖,最新回复还停留在好几年前。


但无论如何,我都想不通,「史上最沉默小组」为何能坚持至今。
这个建立于2007年的小组,成员已经接近十万,却从来没有一个帖子能成功存活,仿佛一场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大型行为艺术。

也许,它可以和「加入这个小组你就会被踢出去」一道,竞争豆瓣无聊小组的冠军吧。
但转念一想,生活又哪来那么多“意义”呢?
叔本华认为,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痛苦则来自时间的催促。
“除非我们被交付给无聊,否则时间不会停止迫害。”
快乐的本质,或许就是放下对意义的追逐,坦然地无聊一次吧。
再退一步,只要想到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傻X在等着你,也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独有的小确幸呀。
图源 豆瓣小组 | 综合 并不舒畅 | 编辑 小胡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责任;稿请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看客inSigh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东南亚工厂,招不到加班的工人 (20人喜欢)
- 百万留学难换九千月薪,金融学子的精英滤镜碎了 (18人喜欢)
- 加杠杆买房的北漂:舍掉房子,换来自由 (25人喜欢)
- 网红萌宠,消失在商场里 (30人喜欢)
- 帮你找工作的猎头,也快失业了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