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草原吟唱成脆弱的歌

小美小美,这次上海书展,陈岗龙老师的《草尖上的文明》有展出呢!


那当然啦,这本书可受欢迎啦!小伙伴们在买买买之前,先看一篇书评做下功课哟~
在席慕蓉还没有亲身到过内蒙古的时候,她的诗文里就已经显露着对故园的深深乡愁,为草原一唱再唱。我印象很深的是,席慕蓉曾多次提到过一个画面:她回到草原的第一天,远远看到一个牧民骑马而来,他黄色的腰带在太阳照耀下闪着金光,那么远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一刻她明白了父亲为何面对着欧洲的美景,都感叹遮挡太多了的遗憾。

▲陈岗龙(左)、席慕蓉(中)、巴义尔(右)合影(鹰鸽摄影)
小提示:上图分别是本书的文字作者、推荐者、摄影作者。此外,席慕蓉老师还写了一封信,作为本书的序言。
▼(向上滑动启阅)






▲《草尖上的文明》序言一:席慕蓉的信
然而草原震慑人心的美和游牧文明的魅力,在今时今日却愈加脆弱。陈岗龙教授这本《草尖上的文明》在细细描绘了动人的游牧文化的同时,也表达出对游牧文明凋零的忧伤和焦虑。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离不加修饰的质朴生活已远,而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地日益被侵蚀。正如作者对书名的解释,美好的文明如露珠挂在草尖,摇摇欲坠,脆弱易逝。

▲挤奶时分
《草尖上的文明》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将草原文化与游牧文明娓娓道来,从质朴自然的牧区生活,到瑰丽壮阔的民族文化,作者下笔有着一份温情,带着读者踏上一场颇有温度的草原之旅。
书中详细写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与文化。广阔的草原是养育他们的母亲,也考验着他们的意志。牧民们世世代代的积累,让他们获得与大草原和谐共生的智慧,顺应四时,根据草场和牲畜的情况决定游牧的时间。在草原上,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之间连接着一条坚实的纽带,共同构筑着广袤大地上的风景。游牧生活渐行渐远,草原外的人们知道驰骋的骏马、雪白的蒙古包、广为传唱的民歌,而蒙古包内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琐碎,那些实在的生活景象,读者也可在书中得以一窥。
▼马奶节祭泉仪式后,大家围坐一起高唱赞歌,感恩长生天和圣祖

草原文化的一个可爱之处,是那仿佛人类童年的天真质朴。在这片薄薄的广阔的草地上,草原人心怀敬仰,尊重生命,不以人类独大,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万物皆有灵,对自然饱含朴素的敬畏。他们的物质生活简约,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庭用具以轻便耐用为主,但是对美的追求仍然不遗余力。蒙古族人将花草鸟兽、日常情境等生活中的所见,绘制为图案,出现在服饰、用具、装饰中,以鲜明的色彩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处处可转化为艺术,艺术又展现着生活,草原人民与自然时刻交融。

▲决胜的瞬间总是很有看点
▼新巴尔虎右旗牧民的一家,背景是不同时期的蒙古包和定居房

陈岗龙教授的这本书,既是一本详细实用的游牧民族文化生活的介绍,更是他作为蒙古族人,对家乡故土瑰丽文明的殷殷记录。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每一片土地上的生活都愈加现代化,游牧文明在当代社会逐渐被侵蚀,是很难避免的。在我们意识到它的脆弱后,如何回过头来去认识它的价值从而保留它那些珍贵的部分,从书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呼伦贝尔西博山,一只鹰在守候
《草尖上的文明》越读到后面感触越深。城里的教育条件好,牧区的孩子进城读书,往往举家都会离开草原,进入工业文明的世界。于是那些游牧文化的象征,马头琴、哈达、呼麦……于年轻一代来说更成为一种符号。然而这确实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城市文化的极其强势,迅速地改变着居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改善值得欣喜,但在几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弱势者只能妥协,实在令人心痛。




▲蒙古族人的四季生活 绘制/刘九鸣
不同的文明之间绝不是要分出高下,我们理想的追求是“美美与共”,是在已经意识到其脆弱之后的及时补救。作为一个草原之外的读者,读罢《草尖上的文明》,确实对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有了更客观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更明白离开故地成为都市人的乡愁。这些情愫已不是一定要重回故土生活,而是无论走到哪里,熟悉的语言、广袤的风景、记忆里食物的味道,这些印记伴随着草原的儿女,不会消散。
文/倪卓逸
图/巴义尔
图书介绍

什么东西在草尖上?只有露水,它是很脆弱的。草尖,它承受不起有重量的东西,《草尖上的文明》便是对游牧文明焦虑思考的成果。
春暖花开,候鸟北迁,牛羊下仔;盛夏季节,祭祀敖包,举行那达慕,射箭,赛马,摔跤,娱神又娱人;丰收的秋季,蒙古人举行召唤仪式,祈求生活的幸福;冬天,草原上的人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然而上述草原上的生活场景和游牧文明,在今天的中国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令人痛心的现实。《草尖上的文明》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用带着情感温度的文学手笔而不是板起面孔说理的学术语言,来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草原文明和游牧文明。草原没有了,到哪里去游牧?游牧没有了,草原还有什么文化和希望?它在诉说一种建立在草尖上的既脆弱又伟大的文明。
想要入手该书的小伙伴,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草尖上的文明》购书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