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 | 众神 | 木乃伊——8月25日周日观天博《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
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
观展时间:2019年8月25日(延长展期的最后一天)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四楼临展厅

1. 上下埃及
埃及分为下埃及和上埃及两大区域,前者为河流密布的三角洲地带,后者则是三角洲以南的尼罗河谷区。在埃及的传统中,国王有两个基本的王冠,一是上埃及王的白冠,一是下埃及王的红冠。国王也被称“上下埃及之王”与“两地之主”。这些都反映出一个普遍的观念,即埃及是由上下两半结合而成。纳尔迈——更可能是他的继任者阿哈被视为埃及统一后的首位国王。
2. 古埃及纪年
古埃及文明,主要指的是法老时期的埃及文明,是历史最长的上古文明之一。虽然在公元前70世纪撒哈拉地区逐渐开始沙漠化之前,尼罗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人类的踪迹,但古埃及的历史最早还得从前王朝时期的公元前5300年末开始计算,终结于最后一座埃及神庙关闭的公元4世纪。
I. 前王朝时期(B.C.5300—B.C.3000年):此时,在尼罗河河谷和绿洲的不同地带已经出现了定居的社群。在定居地,人们进行农业和手工业活动,并生产出具有物质文化特征的陶制品。
II. 早期王朝时期(B.C.3000—B.C.2686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提尼斯王朝,包括第一和第二王朝,以提尼斯为首都(目前考古发现尚未明确具体地点)。此时上、下埃及逐渐统一,古埃及文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象形文字也随之出现并逐渐系统化。
III.古王国时期(B.C.2686—B.C.2160年):第三王朝至第八王朝。第三王朝的法老将首都迁至下埃及的孟菲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国王是左塞尔,他命其大臣伊姆霍泰普在萨卡拉地区修建了阶梯金字塔,是古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第四王朝的斯诺夫汝在美杜姆和达赫舒尔修建的金字塔规模宏大,特别是达赫舒尔的弯曲金字塔与红金字塔为金字塔走向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三位国王在吉萨地区修建了三座雄伟的金字塔为后世熟知,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为巨大而壮观;第五王朝的法老来自赫利奥波里斯,一个尤为崇拜太阳神的城市。这是埃及政治和文化第一次取得统一的时期,金字塔之外,国王们还建造了太阳神庙。第六王朝结束后,社会经济问题的困扰削弱了国家政权,造成了中央政权的政治危机和诺姆(埃及地方行政区)统治者的各自独立。
IV. 第一中间期(B.C.2160—B.C.2055年):中间期是埃及历史上政治的分裂时期。第一中间期从第九王朝延续至第十一王朝中期。从第七王朝开始,埃及不断发生内战,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同时,来自中亚的外来民族开始入侵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地区。第十一王朝时期,位于南部底比斯的孟图霍太普家族逐渐征服并统一了整个国家,重新确立了国王的权威。
V. 中王国时期(B.C.2055—B.C.1650年):埃及在第十二至十三王朝时期再次迎来政治统一。来自底比斯的第十二王朝的国王们将首都迁至位于法尤姆绿洲地区的利斯特。这一时期埃及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经济水平达到了顶峰。古埃及的文学在这一阶段进入所谓的“古典”时期。第十三王朝末期,中央政权再次四分五裂,与第十四王朝同时并存,国家开始走向衰落。
VI. 第二中间期(B.C.1650—B.C.1550年):第十四至十七王朝期间,尼罗河河谷地区出现偏安的地方政权。北部三角洲地区则涌入一只强劲的外来势力,即喜克索斯人,他们的势力向南一直延伸至埃及中部。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后,自认为是正统势力的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军事力量最终击败了喜克索斯人并将其驱逐。
VII.新王国时期(B.C.1550—B.C.1069年):这一时期包括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第十八王朝著名的国王包括:阿蒙霍特普三世,一位伟大的征服者,他扩大了埃及的疆域;哈特舍普苏特女王,古代埃及的武则天;图特摩斯三世,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阿肯那吞,独尊阿吞(太阳)为唯一神并禁止崇拜其他神祇,他将首都迁至中埃及的埃赫塔吞(“阿吞神的地平线”),以对抗阿蒙祭司和旧有的政治宗教势力;图坦卡蒙,他的陵墓及墓中所有遗物在1922年被霍华德·卡特完整发现,这一陵墓的发掘开启了世界级的埃及热。第十九王朝最重要的国王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的拉美西斯二世将王宫迁至位于三角洲东部的培尔·拉美西斯,以对抗赫梯帝国(位于安纳托利亚地区,即今土耳其)。他与赫梯国王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第二十王朝社会、经济和军事各方面逐渐衰退混乱,宣告了新王国时期的结束。
VIII. 第三中间期(B.C.1069—B.C.664年):第二十一至二十五王朝。埃及主要有南北两股势力并存,分别是北方的塔尼斯和南方的底比斯。此外,还有利比亚人建立的第二十二商朝的政权,以及南方努比亚在底斯建立的第二十五王朝。最后,第二十五王朝征服了整个上埃及并短暂统治。
IX. 后王朝时期(B.C.664—B.C.332年):第二十六至第三十一王朝。第二十六王朝即所谓的塞易斯时期。该时期的普萨美提克一世将埃及从埃塞俄比亚人和亚述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使国家获得政治和经济的重生。第二十七王朝,波斯人首次占领埃及,令其成为阿契美尼德王国的一个省。后来,一些埃及法老先后夺取政权,王位几番易主。到了第三十一王朝,波斯人再次统治埃及,是为第二次波斯统治时期。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X. 马其顿—托勒密时期 (B.C.332—B.C.30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埃及落入马其顿将领托勒密手中,开启了长达三百年希腊人统治时期。这一时代终结于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七世之死(公元前30年)。
XI.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B.C.30—395年)公元前30年,朱利奥﹒凯撒的侄子奥塔维亚诺﹒奥古斯都接手统治埃及,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公元390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古埃及法老时期的文明逐渐退出尼罗河流域的历史舞台。

3. 君权与神权合一
政治权力与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埃及宗教文化的一种特色。法老拥有五种名号,包括“荷鲁斯”、“金荷鲁斯”、“拉之子”、“两女神”以及“上下埃及之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权的宗教基础在于他是神,而他的统治基础则在于这种宗教基础为上下埃及所共同信服。荷鲁斯是法老的象征,他为父报仇夺回王位的故事与王权的合法性相结合。国王的去世被认为是宇宙间恶势力对既有秩序的破坏,每一个新登基的国王则是荷鲁斯,替父报仇,权力的传递就是神话不断重演的过程,神权与王权在此之中结合为一。

4. 森严的阶级制度
在日出日落的循环往复中,法老是全国财富和土地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人类与神祇世界的沟通者;监管地方事务的政府官员和负责宗教事务的大祭司奉法老之命维护王国与信仰的秩序;能写会算的书吏们有机会进入精英阶层;军队负责控制边界和邻国的关系。作为自由人,农民、工匠与商人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他们生活在尼罗河沿岸或绿洲上的小镇或村落中,比农民再低一级的则是可以被买卖的奴隶。
5. 金字塔的建造者以自由人为主
现代考古发现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描述正好相反:金字塔的建造者以自由人为主,他们食物丰盛,而且劳资不菲。德尔麦地那工匠村遗址的发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德尔麦地那村坐落于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山区,遗址内分布着棋盘格式的房屋,村落建于第十八王朝时期,生活在其中的工匠们为建造图坦卡蒙等法老和王后们的陵墓或神殿而劳作,由王室提供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肉类、谷物和蔬菜。工匠们居住在带有庭院的泥砖房里,家里有一间专门供宗教活动使用的房间。村里还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几个世纪后,这里发展成繁荣的社区,并有了自己的村公社和小型工业。

6. 对动物的崇拜
埃及的神明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神明的形态是人形,如冥神奥西里斯;一类神明是由抽象概念拟人化产生的,如秩序女神玛特。埃及神明中最引人瞩目的应是动物神,这一类神明具有动物的外形,如智慧之神托特有时以朱鹮形象出现,有时以狒狒形象现身;象征法老的荷鲁斯也会以鹰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埃及神明奇特的形象在罗马时代已变得难以理解,当代学者认为这些神明形象或源于动物崇拜,或源于对动物背后所代表力量的崇拜,而兽首人身则可能是动物拟人化的结果。

7. 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 Androsphinx,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圣物),鹰头狮身的Hierocosphinx。
著名的斯芬克斯(sphinx)狮身人面像位于今埃及开罗市西侧的吉萨区,在哈扶拉金字塔的东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身长约73米,高21米,脸宽5米。据说这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是按照法老哈夫拉的样子雕成,作为看护他的俑住地─哈扶拉金字塔的守护神。经过多年的风化,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后人从沙土中再次挖掘出来的。它凝视前方,表情肃穆,雄伟壮观。据称,马穆鲁克中世纪埃及的一个军事统治阶层的成员攻打埃及时,士兵以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须做为练习大炮射击的靶子,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8. 生活的优越
古埃及的贵族非常注重仪容,男女都喜欢描画黑色眼线,这种混合了矿物质粉末和油脂的化妆墨被认为可以灭菌或驱虫,更有荷鲁斯之眼的守护意义。由于气候炎热干燥,上流社会普遍蓄短发或剃光头,佩戴由真发制成的假发、假胡须,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会使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假发,以保持头部清洁,避免滋生头虱。女性还会用梳子、发簪等工具精心打理假发,祭司更要剔除毛发,以示在神明面前保持洁净。
9. 死亡即“永生”
在古埃及传说中,太阳会在日落时被天空女神努特吞下,第二天早上又重获新生。人们相信在太阳西沉的地方是冥王奥西里斯统治的死后世界,那里没有苦难,只有永恒的生命。死亡被视为获得永生的一个过程,如昼夜交替一般让人再度复活。
为了在永生的世界继续享受生活,法老和贵族将大量财富和人力倾注于修建宏伟的陵墓;墓室中放满各式各样的陪葬品;他们用防腐剂和香料保存躯体,等待灵魂重回身体;棺椁内放着《亡灵书》及各式护身符,帮助亡者在阴间跨越所有阻碍。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实践,造就了古埃及极度华美的死亡文明。
10. 卡诺波(Canopo)罐
制作木乃伊,首先要将死者的脑髓以及除心脏之外的全部内脏取出,随后要对遗体进行脱水处理,最后再在遗体的内腔中放入专用的香料袋。取出的死者内脏(肺、肝、胃、肠)经过清洗、敷涂香料之后被放到专用的容器内,随木乃伊一起安置到墓室中。到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王朝,人们制作木乃伊时不再将遗体的内脏取出,原来的内脏容器被实心的假容器取而代之。最初这些容器的盖子上会塑出死者的面孔,从第十九王朝开始,保佑死者身体部位的四位神灵造型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容器上,这四位神灵都是何露斯神的儿子:人首神阿姆赛特(Amset)保护肝,狒狒头神哈比(Hapy)保护肺,狼首神多姆特弗(Duamutef)保护胃,鹰首神克伯赛奴夫( Kebehsenuf)保护肠。在这些内脏容器上有时还放刻有死者的姓名、头衔以及祈求奥西里斯神保护容器内的死者内脏。在古埃及,这种容器被称为卡诺波(Canopo)罐 ,这个名称源自于为这些容器举行祭祀仪式的地名卡诺波,在仪式上人们会抬着带有奥西里斯神形象的罐子游行。
11. 现场的木乃伊
木乃伊一词来自波斯语mummiya,意为“沥青”,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入侵埃及的波斯人对木乃伊身上的防腐涂料的误解。波斯人认为,木乃伊身上黑黑的涂料非常像沥青,木乃伊“mummy”一词由此而来。
一具男性木乃伊,其身体以布带缠绕,制作成复杂的菱形图案。覆盖在头部的木乃伊面具彰显了他的贵族身份,脸部镀金,其它部分则绘有逝者向诸神敬献祭品的情景。古埃及人认为诸神的骨骼是银质的,黄金象征他们的皮肤,在制作法老与贵族的木乃伊时,他们也会用黄金打造面具,让木乃伊拥有永恒的完美面孔。在木乃伊的头部上方有一只张开双翼的圣甲虫,足部有模仿逝者双脚的木乃伊盒,盒面描绘两名囚徒匍匐的形象,象征混乱被降服。
来自意大利罗维戈研究院的一具裸露的成年女性木乃伊也非常值得一看。这样没有外棺、以完全裸露的面貌呈现的木乃伊存世较少,这是因为能完成这种制作工序的古埃及工匠少之又少。女性木乃伊双手交叉环抱于胸前,被初步判断去世时约25岁左右。
还有一具罕见的幼童木乃伊,其身长仅约50厘米,遗体用多层亚麻布包裹。古埃及人理想中的家庭状态是父亲、母亲与孩子。出于对孩子的爱,有能力的家庭会将夭折的孩童制成木乃伊,等待将来和父母在另一个世界团聚,这个重生的过程中,母亲是他最重要的保护者。
此外,现场还有鳄鱼和猫等动物木乃伊,埃及人相信动物对生命的延续及精神的存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古埃及,动物是享有高度崇拜的。


-
火爆肥榴莲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12: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