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聊些读书感悟:工作后,如何通过看书进阶自己

最近和朋友聚会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话题,发觉工作后以后,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本不够,毕竟在职场和在学校的学习方向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个念头以后,我们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想通过看很多书、反复练习某项技能、考很多证来解决知识焦虑问题,但其实努力的方法不对,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好。
就拿看书这件事来说,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我们通过反复的整理和背诵各种知识点,但反过来想想,现在又记得多少,恐怕除了经常念叨的那些以外,很多都遗忘掉了,出现这样原因,是因为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点,但运用的少,久了以后就慢慢遗忘掉了。
那现在工作以后,再像学生时代那样,通过不断地勾勾画画,背诵知识点的去看书,就算是一年读了500本书,对你的工作帮助也不会很大。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选择看书之前,我们要明确的不是数量,也不是逼迫自己每日去看多少,而是先学会选书。
选书,要选唯我所用的
对于选书这件事,在这里我自己有个看书规划:70%专业知识、20%通用技能书、10%闲书。
之所以会这样分配,是因为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公司在进行人才筛选和培养时都会借助一个叫冰山模型,是一个人才管理领域的基础模型,其描述了一个人所有内在价值的所有要素。
冰山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竞争力取决于三大要素,冰山上的是知识和技能占比30%,而冰山下的是通用技能和天赋占比70%,冰山模型中越往下走冰山下的要素越难改变且对人影响越大。
那么在工作中,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是别人能了解到的,所以在选书清单里,有70%的书籍是属于专业知识,我会根据我所属的行业、最近思考的问题框架,梳理出框架之后去例出专业知识的书籍清单。
剩下的30%里,有20%会选择通用技能方面的书,这部分的书籍是为了给自己工作进行辅助,在工作中建立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阅读能力...等,这样无论你处在那个岗位都是可以运用的,所以这部分的书籍要读,但也必要一年都在读这方面的。
最后还有10%会选择看闲书,看书也要通俗易懂和需要思考的书籍交换着来看,让自己大脑也要有放松状态,如果一直都去啃那些专业技能书籍,久而久之对看书也没什么乐趣了。
除了分配好看书比例以外,我们在选择相关书籍时,也是有技巧的。
之前有在很多帖子上搜索如何选书的方法,给出的答案有很多,例如:选择喜欢的作者、看别人给推荐的书单、被书中的一句话打动去看...等等,这些方法不是不可取,但是确实不适用于我们现阶段想提升自己的方法。
关于选书这件事,我比较喜欢《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一套方法:拿到一本书,看书名页,有序先看序——研究目录页——附有索引,检阅一下——看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书打开,东翻西翻看看。那除开书中的步骤,我在选书之前还会看作者简介,尤其是对于专业书的选择,我会找寻在这个领域中有些知名度的人物。
有了这些步骤以后,带给你的是:最佳阅读体验感。
看书,是将知识内化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提到:“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得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技巧,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写作一样,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活动。要达成良好的阅读,这些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能运作这些活动,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并且还会有老师讲解重点知识,给标准答案;现在工作以后,会发现很多事情不再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去尝试、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比如你需要和客户谈合作,这时候,不可能还会有老师再给到你一个谈话流程,而是你需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谈合作,所以,我们要习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在工作中,行业知识、自我提升法则还是职场通用技能,这些只能是通过你自我学习来总结方法。
有些人说了,那我报班学习课程或者听人家讲书,这样不是更有捷径的了解,但这种方式带来的弊处就是惰性思考。很多人在工作中有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急于想要一个结果,仿佛听了别人的方法,自己就能做起来一样,但如果真的这样,那人人都成功了。
我们在工作中,最应该搭建的就是个人知识体系,有自己的认知,之后再结合他人的想法,碰撞出新的东西,而不是做什么事都一味模仿。
就搭建个人知识体系这件事上,成本最低的消费就是买书,但当我们选好了书,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书选好了,可是看了三天就没了热情;二是有了看书的目标,但不知如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那该如何内化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关于内化所学习的内容,我觉得就是一个输入→ 思考→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高度提炼→ 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最初自己在看书的时候,有尝试过画思维导图梳理、做问题梳理笔记、又或者看一章节内容就做笔记批注...但这些方式对我个人而言,笔记做了一堆,但自己却没能记得什么,究其根本原因是我没有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
读书时,如果单单只是把一本书分类整理再来消化,你会发现书里面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就遗忘了,出现这样的原因,大都因学习的内容都没能运用起来,所以关于内化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的书籍一定要是有用的。
关于“有用”,《请停止无效的努力》书里提到了两点,第一,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学习内容,短期内就可以找到用处;而另一些学习内容,对未来是很有用的,但我们阶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价值场景。
第二,大的学习内容,需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等等。但是,我学吉他并不想成为多么顶级的吉他手,只是为了排遣和放松,那么,会几个基本和弦,然后左手会按弦和切换,右手会扫弦,其实就够了。
我们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所学习内容,要有一个进阶的过程,从学习内容分类——拆分内容——输出,内化自己所学,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
如何学,更有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当我们看见别人画画、插画、学习茶艺什么的,自己也想成为多技能的人,可一去报班学习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收藏一些有用的文章,但是却再也没有打开看过;觉得看书有用,就开始找人推荐书目,书买了一堆,看了两页就没有动力。
我们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开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没有几件事是坚持下去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8小时看网页没问题,但一天思考四五个小时,人就会被掏空。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筛出来。那么如何筛选呢?
1、自愿学习
无论你是想要健身还是读书,这件事的开始前,一定要是发自内心想学习的,并且学习之后要有输出的内容,而不是强迫自己学习,这样应付式的学习,结果不用想也知道。
2、经验匹配
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要和现阶段的经验相匹配,一步步的学习,不要看个点就去了解一下,而是要有步骤的系统性学习。
3、自主学习
相比小孩来说,成年人是更有主见的,无论是接受什么信息、哪种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要有自主思考能力,对所学习的内容自己要有参与感。
4、实践运用
你可能年幼时学过8年画画,拿过很多证书,但后来的生活,没有涉及到画画以后,这项技能就被慢慢遗忘了。这就和现在学习是一样的,如果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机会应用,或者不知道如何应用的话,我们就会忘记。所以学了就要使用,不然学习再多,都没有价值。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去筛选我们的学习内容,使得我们输出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学习思路要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对学习这件事从被动变成主动,发自内心的喜爱。
最后,学习这件事贵在坚持,就和健身一样的,一个月可能没有很大效果,但是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
季度没有4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4 11: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