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鸡黍·田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1.
小昔回京的第二天,另一波北京过来的老友抵达。小云是我大学同学,到今年相识20年整了。她们一家先去了丽江,又去了香格里拉,然后到大理与我们相聚。时隔一年,外甥女糯糯又长高了一些。刚进门的时候,她对八喜还有些惧怕。
糯爸说,家里五楼有户人家养了狗,糯糯一直想跟狗狗玩,无奈狗狗凶得很。她开始时对八喜也有着类似的情绪,又想玩,又害怕。好在八喜温顺聪明,不过玩了几分钟丢球游戏,糯糯已经敢肆意地去抱八喜了。临行前,她问妈妈可不可以把八喜带走,回去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八喜,可见孩子对狗狗是真的喜爱。
小云抵达的第一餐,是去外面吃的,跟邻居萧老师约好了去吃鱼。吃鱼的地方在湾桥附近,不熟悉的人并不容易找到。这家店是少数我们可以带朋友反复去吃的餐馆。临近湾桥镇的214国道东侧,有一条窄窄的小路,车开进去一百米左右,会看到两边尚在开放的格桑花。再往里走,是一片鱼塘,一些店家养的大白鹅游在水面。店的老板是广东顺德人,“一鱼多吃”和“鱼火锅”是招牌菜。江湖传言,“食在广州,味在顺德”,陈晓卿的《舌尖》《风味》都曾推荐。吃鱼,贵在鲜字。这里的鱼都是店家自养,现捕现杀,所以来这里吃饭,最好是提前预约,否则要等不短的时间。
那天晚上,我们尝试了“一鱼六吃”。鱼生、鱼粥、鱼丸、蒸鱼头、炸鱼排、炸鱼皮,各有特色。
顺德鱼生,要求从活鱼到上桌,不超过10分钟,以保其鲜嫩。 “薄则鱼骨隐,厚则鱼骨现”,切生鱼片对厨师的刀工技艺要求甚高。每片鱼厚不过0.5毫米,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吹弹可破。吃鱼生的蘸料也十分丰富,有鲜姜丝、腌藠头、蒜片、花生、泡椒、芥末、香醋、生抽等。鱼生脆嫩滑,与调好的蘸料一起放入口中,甜、酸、辣、香、酥、鲜各种体验在味蕾上绽开。小朋友们很爱鱼粥和鱼丸,入口鲜嫩,且能充饥。蒸鱼头的质感,应该要归功于高温蒸汽,家里是做不出这种胶质感的。鱼皮与薄荷同炸,是极好的下酒菜。除了鲜鱼,店里还提供自己晒制的蒸鱼干,咸香有嚼劲,能看到鱼肉紧致的纹路。鱼干吃不完打包回家,用来焖饭,味道也极好。
吃饭出来,车子在村间小路慢慢行驶,路两旁的树木苍翠喜人,远处就是层叠的苍山。小云忽然念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糯宝紧跟着念出前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哈哈一笑说,“可惜小谢舅舅没给你炖鸡吃,要不就真的是这首诗的实景演出了”。
回到村里,带着糯糯一家去田里摘玉米。水稻田的田埂并不好走,两侧都是水流不断的小沟渠。我跟小云都陷在了泥坑里。她白色的帆布鞋裹了半鞋泥,我的拖鞋掉在里面,只能弯腰去摸。糯糯怀里抱着玉米,手里拿着一支向日葵,哈哈笑着。

2.
第二日清晨起来,遛完八喜,带糯糯去屋后的田里摘菜。小番茄陆续红了,秋葵正嫩,茄子正鲜,紫苏和藿香散发着香气。糯宝指着田里的菜,一样样地问。熊大人摘番茄给她,也顾不得洗,用手擦一擦直接放到嘴里。糯爸对紫苏情有独钟,还说,之前在北京吃韩国烤肉,另加了一份紫苏叶,结果饭馆按两块钱一片结算。我说,那我们这一大棵紫苏看来身价不菲呢。
我始终觉得,与著名景点相比,菜市场才是一个城市最接地气的灵魂所在。正赶上萧老师的耕读营结营,只剩下几个自家的孩子,于是两家决定一起聚餐。我们带着糯宝一家去古城北门的菜市场买菜。往年菜场门口,满是卖菌子的小贩,大概是今年太过干旱,卖菌子的摊位一个都不见。再往里走,发现菜场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多了些整齐,却少了些烟火气。
遇见炭烤茄子和辣椒的摊位,价格要比南门市场合适,多买了几个。尤其是红辣椒,只要一元一个,肉厚得很,想来必定好吃。荷包豆北方少见,也买了给他们尝尝。折耳根很鲜,准备回去凉拌。难得遇见卖白参的大姐,买了白参,回去炒鸡蛋是非常好的。当日的主菜是咖喱牛肉,选了上好的黄牛肉;在一个阿婆那里买了紫皮土豆,回去要做日式土豆沙拉。糯爸喜欢紫苏,决定做一道紫苏煎黄瓜给他们尝尝。前一夜我已经把桃胶雪燕和皂角米泡上了,搭配冰糖、枸杞和红枣,回家可以直接开煮,算是老少皆宜的甜品。

3.
下午的时候,另一个大学同学阿玉一家也来了,大家稍事休息,拎着材料抱着盆罐向萧老师家进发。她家下午来了几个客人,也在厨房里忙活,要做蔬菜高汤扯面片。来大理生活的人,很多都是美食届的高手。大家不约而至,一期一会,虽然是陌生人,却没有疏离感。
吃饭的大长桌,就正对着院子,抬头就可以看见星星,看见在云彩中时隐时现的月亮。我跟阿玉、小云三个,说起这许多年,说起同学的境况。熊大人跟陌生的朋友讨论香料,讨论菜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千年前的古人也曾举杯望月吧。
相见难,别亦难。古人的情绪,也是我们的情绪。看来,总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与故人相约重阳赏菊,我们也约好了,来日再见。
只要大家健康平安,明日可期,明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