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與戰後台灣建築
課程大綱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課程概述
本課程探討現代主義論述下所影響的戰後台灣建築發展。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現代主義建築論述的形成、發展、以及如何取得建築專業論述的領導權,乃至在戰後的西方世界成為建築生產的絕對意識形態。現代主義的建築論述,隨著美國的影響力而向世界傳播,包括了台灣的東亞。現代主義建築論述不只成為主導建築專業實踐與建築教育的核心思想,也影響了大多數非專業者對建築的認知與看建築的方式。 第二部分以現代主義的論述為基本脈絡,探討戰後台灣建築的建築定位與社會意義。課程以臺大校園內的戰後現代建築為對象作分析,檢視其時代與社會脈絡、建築論述的移植與傳播、建築計畫與建築師、及建築的各個面向構成,以之建構起臺大戰後現代建築的歷史與意義,並藉此作為認識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起點。 課程進行方式包含:一、每週對建築現代主義論述之內容、形成與發展的介紹演講;二、每週的課堂報告與討論,學期中同學們將會分組並選擇一個校園中的戰後建築作為研究對象,每週針對不同主題進行研究及討論,並在學期末總結完成一份該建築的研究報告。 本課程之戰後建築,界定為二次大戰後到1980年代後現代主義逐漸行起盛行之前。研究案例選擇的想法在於,相對於日治時代校園創建與規劃發展的研究論述,戰後時期興建的臺大校園發展,似乎未及戰前規劃具有清晰的理念,也沒有後來校園規劃的系統思考;建築上除了少數建築師自己滿意的作品(如活動中心和農業陳列館),其餘大多是面目比較模糊的建築。然而它們的身世真的如它們模糊的外在?作為我們生活中的空間,應該如何看待它們?本課程便是要以建築-社會史的方式切入,來探討這些校園建築的身世與意義。
課程目標一、使學生瞭解生產當今世界建築及形塑生活環境的主流建築論述,並以學習以建築專業的角度看建築。 二、使臺大同學對其日常生活的校園空間與建築有更「社會--建築化」深刻的認識,進而建立更密切的關係與態度。 三、培養對空間的體驗與解讀能力,建築的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與據此建立自己評斷建築價值的準則。課程要求準時出席,閱讀資料; 每週研究作業及討論; 每週主題的田野調查; 期末報告。Office Hours 參考書目依據討論主題與作業報告需求選擇閱讀: [建築史] Banham, Reyner. 1960.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ooke, Catherine. 1995. Russian Avant-Garde: theories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Frampton, Kenneth. 1995.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中譯:王骏阳, 2007, 建构文化硏究: 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Kahn, Nathaniel. 2004. My architect. New York, N.Y.: New Yorker Video. Kostof, Spiro. 1995.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28章) *Partsch, Susanna. 2009. 建築的歷史. Translated by 吕娜. 上海: 學林. Pevsner, Nikolaus. 1968. The sourc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London: Thames & Hudson.(中譯:蔡毓芬, 2000, 現代建築與設計之起源, 臺北市: 地景.) Risebero, Bill. 1982.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an alternativ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Tafuri, Manfredo. 1976. Architecture and Utopia. Cambridge & London: MIT Press. Tafuri, Manfredo. 1987. The sphere and the labyrinth : avant-gardes and architecture from Piranesi to the 1970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Watkin, David. 2001. Morality and architecture revisited.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理論與批評] Borden, Iain, and David Dunster. 1995. Architecture and the Sites of History: interpretations of buildings and cities. New York: 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Borden, Iain, and Jane Rendell. 2000. InterSec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critical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Tafuri, Manfredo. 1980. 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Translated by Giorgio Verrecchia. New York: Harper & Row.(中譯:鄭時齡, 2010, 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 Zevi, Bruno. 1957. Architecture as space; how to look at architecture. New York: Horizon Press.(中譯:張似贊, 2006, 建筑空间论 : 如何品评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 Heynen, Hilde. 1999.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 a critiqu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中譯:高政軒, 2012, 建築與現代性. 台北市: 臺灣博物館.) Hadjinicolaou, Nicos. 1978. Art history and class struggle. London: Pluto Press. (pp. 88-99, ‘style’) 石國宏. 2001. 戰後台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樣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例, 建築研究所, 中原大學. 吳欣隆. 1921. 後建築 : 穿越建築的意識形態批判. 博士論文,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現代建築論述] 林芳正. 1996. 台灣現代建築論述之形構--以70年代漢寶德為例. 碩士論文, 建築研究所, 淡江大學. 徐明松. 2002. 柯比意 : 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夏鑄九. 1990. 光復後台灣空間規劃論述之分析. 臺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蔣雅君. 2006. 移植現代性,建築論述與設計實踐 : 王大閎與中國建築現代化論戰,1950-70s. 博士論文,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蕭百興. 1998. 依賴的現代性-台灣建築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 (1940中-1960末). 博士論文, 土木工程學硏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廖建彰. 2001. 建築神話 :戰後台灣「現代中國建築」論述的形構(1940年代中-1990年代末) 碩士論文, 建築與城鄉學硏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漢寶德. 2001. 築人間 : 漢寶德回憶錄. 臺北市: 天下遠見. 漢寶德. 2012. 建築母語 : 傳統、地域與鄉愁. 臺北市: 天下遠見. Ackerman, James S., and Wolfgang Jung. 2000. Conventions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representation and misrepresentation. Wolfe, Tom. 1985. 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 : 現代建築的來龍去脈. Translated by 祝仲華 and 王鈺. 台北市: 尚林. [戰後台灣建築] 李乾朗. 2001. 20世紀臺灣建築. 臺北市: 玉山社. 吳光庭, 王俊雄, and 謝明達. 2011. 國立臺灣博物館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研究計畫報告書. 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子翔. 2012. 台灣建築師虞曰鎮之研究. 碩士論文, 建築研究所, 中原大學. 徐明松, and 倪安宇. 2012.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 王大閎先生. 新北市: 遠景. 曾翔姿. 2004. 台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發展研究(1945年-2000年). 碩士論文, 空間設計系, 雲林科技大學. 張弘昌. 2009. 戰後台灣的宮殿式建築主體性 : 以王大閎與李祖原作品析論為例. 碩士論文, 建築與都市設計硏究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郭炳宏. 1992. 台灣現代建築地域主義初探. 碩士論文, 建築研究所, 成功大學. 郭肇立. 2004. 築夢者 : 漢寶德的建築.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陳凱劭. 1993. 臺灣建築的現代語言. 碩士論文, 建築硏究所, 國立成功大學. 傅朝卿. 2006.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 : 走過一個半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建築脈絡特展特刊. 台北市: 行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傅朝卿. 2013. 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臺北市: 五南. 劉欣蓉. 2011. 公寓的誕生. 博士論文,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期刊] 《建築師》雜誌 《今日建築》 《百葉窗》 《建築》雙月刊 《建築與計畫》 《境與象》 《台灣建築徵信》半月刊指定閱讀待補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項目百分比說明1.期末報告50% 2.週作業20% 3.課堂討論參與20% 4.上課出席10%特別是演講和課堂外的教學參訪
課程進度週次日期單元主題
第1週9/11課程介紹; 概論: 建築的現代主義
第2週9/18歷史再思考與建築文本 ; 戰後台灣時期的重要性
第3週9/25現代主義形成的背景與前夕: 技術、文化與都市發展
第4週10/02歐洲前現代時期的主流建築論述--布雜 (邀請演講, 待定)
第5週10/09現代主義形成的萌芽: 英國、德國
第6週10/16現代主義的初期嘗試: 文化新路與資產階級
第7週10/23現代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藝工聯盟、 AEG 與 Bauhaus
第8週10/30現代主義的衝突與矛盾: 理性主義與表現主義
第9週11/06論述的底定 : CIAM 與 主要建築師 期中: 期末報告計畫
第10週11/13現代主義與權力、國族意識: 義大利法西斯與德國納粹
第11週11/20包浩斯到新世界; GSD, IIT, MOMA第12週11/27台灣戰前的建築專業(者) (邀請演講, 待定)
第13週12/04台灣戰後初期的建築教育、專業實踐與專業者
第14週12/11美援計畫與台灣現代建築
第15週12/18教會與台灣現代建築
第16週12/25校內實地教學: 台大校園建築第17週1/01校外實地教學 : (案例待定)
第18週1/08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