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坛 | 当谈到艺术科技化的反思,我们反思什么?


一排左起:首届今日未来馆策展人、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苏磊先生,当代艺术史家、评论家Jonathan Harris先生,德国数字媒体机构ZKM策展人、当代艺术和行为艺术专业研究学者Daria Mille女士,曾任英国V&A博物馆数字部门总监、制片人Irini Papadimitriou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学术总监、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Tony Brown先生,策展人及评论家、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黄笃先生,本次展览策展人龙星如女士
二排左起:艺术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先生,第二届今日未来馆联合策展人、艺术家吴珏辉先生,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Jake Elwes,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教授费俊先生,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Patrick Tresset、Christian Mio Loclair,第二届今日未来馆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梦波先生
2019年8月19日,《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于今日美术馆一号馆硬核开幕,“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于开幕当日同期举行
此处为大家带来第三场主题论坛:“未来就是现在·艺术科技化的反思”,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技术为艺术带来了什么?技术被应用于艺术创作有怎样的意义?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反思?
第三场主题分论坛

论坛主题
未来就是现在·艺术科技化的反思
学术主持
邱志杰
主讲嘉宾
龙星如、Irini Papadimitriou、Jake Elwes
圆桌讨论嘉宾
邱志杰、龙星如、吴珏辉
Irini Papadimitriou、Jake Elwes、郭城
学术主持开场
技术革命带来的批判性思考

第三场分论坛的主题是以“反思和批判性”讨论新技术。近几年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时期,特别是从生命工程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大量的技术伦理问题,从基因编辑到安乐死,从大数据监控和密码朋克之间的斗争。
嘉宾发言
未来就是现在·艺术科技化的反思

现在存在着大量诸如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等等之类的用法,因为做“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这个展览,很多人就说“这是一个AI艺术展览”,其实我不认为有“AI艺术”这个东西存在。用技术工具本身去界定艺术类型,是有问题的。话虽如此,如果我们用最泛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绝不犯错的方式去描述我们正在看见的现象,而不去解剖和走近去看细节的话,我们也可能会丧失掉真正认识它的能力,那也会很可惜。所以我认为没有所谓的“AI艺术”,但一定时期内需要类似并不精确的描述存在,有一些正在使用AI技术进行创作,或者回应今天错综复杂有关人工智能课题的艺术实践者(虽然并不是很多),把他们单独拿出来静静地观看,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

这个展览叫“机器人·间”。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三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中世纪作家Alfred W. Crosby所著的《真实的测量》(The Measurement of Reality),从那时开始,可能整个西方近代科学就进入了一种对于测量的高度迷恋,所以我们才有了精准刻度的时钟,后来有了原子钟,有了精准的地图。今天只要一出门所有软件都知道我们在哪,甚至可以听我们说话。对自然的量化或者说“对真实的量化”作为一种冲动,其实并不是近现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才有的发明。
第二张和第三张图片讲的是一个东西,来自加泰尼亚的诗人,神学家Ramon Llull的《最终的综合艺术》(Ars Generalis Ultima),这张图里面有一圈一圈纸不停转圈的游戏,通过排列组合得到无穷多概念。这是最早的用纯机械方法去尝试从一系列的概念组合中得到无穷多新知识的尝试。他是一位生活在1235年前后的神学家。通过对组合的穷尽去试图产生知识,产生对世界的理解,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发明。

接下来这张ppt是今天所讲的重点,左上方这张图我猜想如果在座有研究这方面的人应该挺熟悉的,这是Rosenblatt的“感知机”(Perceptron),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神经网络的原形;右上方的图是电影《机械姬》里美丽的女人,是大家在微信上常看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想象性描述。但是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我们现在既不在起点,也不在被很多写作或者媒体所渲染的终极状态,中间还有很多东西,从原始模型到这个想象之间其实有很多切片的。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当一个事情很容易被实现就不被叫做人工智能了。”我想回到“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展览前言中Mark Weiser的一句话“最深远的技术通常都是消隐的,他们被编织在日常生活的罗网之中,不再可见。”事实上很多曾经被叫做“人工智能”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我们再也不叫它们“人工智能”了,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今天试图去看到的东西,不是一步到位到未来,也不是不断的回到原点,而是在中间找寻到底有多少即将没入日常的切片。
解释一下“机器人·间”展览的概念,“机器人·间”的英文de ja vu是即视感,似曾相识。太阳之下并无新鲜事,所有事情都在重新发生着,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但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一切可能之前就发生过,这是对“机器人·间”的一个英文释意。

中文“机器人间”首先是Co-existence,就是共同的存在,机器和人。我自己开玩笑说很多电子设备就像平安时代的“妖怪”一样混迹人间。也因为普世运算的存在,所有设备都可以连接在一起,今天由大量软件和数据所驱动的生活方式下,我们已经不再对机器的存在有太敏锐的感知。
第二个是“机器&人”之间,所以就是Between human & machines。我们人类创造的这些对象,我们在它们身上想要投射怎样经验和情感,撇开硬核技术不谈,其实这是人工智能很重要的动因,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去移交给一种在一定时期内可显现学习能力的算法。
最后可能是“机器人”间——Between the bots。我以前看过一个调研,不同品牌扫地机器人会打架,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同算法对“干净”的定义和“实现干净的步骤”不一样,我们需要把一系列真实世界的意象翻译成机器语言让它们理解,而算法之间已经存在着相对自洽的,可以互相交流的系统。

这个展览有两种观看方式,因为今日美术馆空间比较特殊,是绕场一周式的观看路径,所以观众可以顺着走也可以逆着走,顺着走所经历的是所谓算法或者机器从0和1的发展状态,到后来越来越厉害,甚至会绘下人类影子,最后人类已经不存在了,机器徒留世间的场景。如果倒过来走,观众一上来看到的就是一个跟人没有什么关系的世界,一个机器在想“我是谁?我在哪?”机器在不停的找自己的起点,这个跟人挺像的,就是总想知道自己最底层的真相是什么。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奥维德的一句话“如果他不认识自己,在阳光下他可能活得很长。”太阳之下其实没有新鲜事,但是我们可以活得很长,然而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知道自己,去认识自己呢,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展览最内核的,希望跟大家讲的、探讨的事情吧。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这个展览我非常感兴趣,去年我也策划了一个探讨人们如何了解人工智能、如何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展览。思考我们日常生活受到技术怎样的影响,就是对这些概念进行解构,使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比如说这些算法能够帮助我们制作什么,以及这些技术背后会出现怎样的错误。
大家可以看看这幅图,这是对人工智能的系统进行了一个解剖,使我们了解这个系统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日常在谈到算法的时候不曾讲过的一些议题。这些算法如何对我们的生活做出各项决定,这实际上就像是出生以及成长到死亡的一个过程。

在这里我们探索的是,人以及自然是如何作为系统背后发展的一种支撑,比如说矿物质,以及有时候在涉及到制作各个设备过程中不同矿物质之间会产生的冲突和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其实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工作。最右边我们可以看到产生的一些垃圾,我们是如何消耗各种资源,把这些资源耗尽,还可以看到各个设备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们经常会探讨一个话题,就是作为博物馆、美术馆,未来会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技术、艺术在未来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探索公共空间,我们并不是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更好的和博物馆、美术馆之外的人们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做过一个项目,由日本艺术家Naho创作,我们把雕塑或装置放在城市中间。

我们想要探讨的是,人们今天拥有各式各样的数据,我们现在都会使用社交媒体、都会开车或者使用手机叫出租车,使用手机订餐等等,有很多可以用手机来完成的服务。这些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谁拥有这些数据,这个数据所有权到底是谁,以及之后这些数据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当前社会越来越痴迷于把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这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包括人的一举一动,人所说的所有的话,似乎我们都想把它们收集记录下来,这可能不再是由我们人类创作的,而是由机器才能创作的艺术品。

大家看到这张照片,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体验式的展览,是我们上个月在曼彻斯特做的。公众一旦进入这个空间,所做的一切都会被记录在其中,记录所有的一言一行。通过这样一种展览,希望能够引发公众更多的思考,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可以用不同角度来思考我们的空气,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大气中的空气、空间中的空气。这些空气正在收集着我们的个人隐私生活,这些空气正在受到污染而引起环境问题等等。艺术本身能让一种语言和语序的产生成为可能,并且可以让我们人类更加有所准备的去接纳下一步,接纳未来。

我出身自传统美术学院,我并不是机器学习工程师,但我对于技术的使用非常感兴趣,我想要对技术进行解密。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都希望能够思考哲学上的含义,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什么呢?
我们曾用4000个不同图片来训练一个算法,我们让这个算法处理各式各样不同的任务和目标,最后这个算法自己生成了各式各样的图片。算法生成的这些抽象画面非常有趣,我最开始看到这些画面时候真的是激发了我,我觉得这些图片是有绘画感的,是蕴含很长历史的,其实在抽象画上我们能够获得很多人性的思索和参考。

我把这些展示给艺术家和画家,他们都觉得特别的震惊,他们没有想到人工智能能够在没有任何人类指引下画出如此美丽的绘画。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创造力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并不只是指大量的数据,现在媒体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有一点滥用,很多人并不了解人工智能的过程和数据,机器学习其实是一个关键性的、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的方式,我希望能够让机器见到世界,并且理解世界。
我们的一件创作作品中呈现了很多鸟,这些鸟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合成的鸟,这些鸟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鸟。大家可以看到算法生成的这些鸟,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可能并不合理,有时候机器生成的鸟可能没有腿等等。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去过很多地方,比如英格兰沿海地区,那些地方非常漂亮宁静,和我在伦敦的生活非常不一样,那么技术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我就想让机器进行学习,然后将算法生成的这些鸟和真实世界当中的鸟来进行互动。

这作品当中的声音也是用机器学习方式生成的,并不是真正录制下来的声音,我们用了3个小时录音,然后让机器学习,从而生成了几个关于空间的声音,我们还和一些声音方面的艺术家共同创作。
我常常在思考,作为艺术家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我们的艺术作品中非常的有意思,但是我们也会思索,艺术创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使用机器
圆桌对谈
技术为艺术带来了什么?反思什么?

邱志杰:今天的日常生活全面的被科技渗透,给艺术家的工作,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怎样影响?我们反思什么?

吴珏辉:刚才Jake Elwes提到的“人工愚蠢”这个词确实很有意思,挺幽默的,我在想当我们这边疯狂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帮机器人或者未来智慧正在开“人类智障大会”,他们想人类以前干了很多很可爱、很愚蠢的事情,反过来对它们来讲是有教育意义的。
人工智能越来越合理,犯错机会就越来越小了,或者说是犯错成本反而越来越高,人们想让这个东西做错变得越来越难,所以艺术出场的可能性会变低,这个不好说。因为艺术本身是有问题的,艺术家经常被说成是疯子,脑子坏了就搞艺术了,或者搞得不错就说这个疯子跟艺术家之间有着某种关联性。
人工智能是不是也存在这种问题,或者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是那些有问题的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就像一般科幻片里经常有的情节,一堆机器人在一个库房里,比如上万个,最后有一个机器人眼神有一点异样,因为有了自我意识,觉醒了,这个机器人就需要被灭掉了,因为有自我意识的话会去捣乱,但是那个机器人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郭城:对这次论坛题目的回应,因为题目是有关艺术科技化的反思,我不太喜欢用“科技”这个词,我更喜欢用“技术”这个词语,其实艺术当中一直是有技术存在的,比如说从绘画时代开始,我们就有各式各样技法,包括现在也在不停的通过各种新的技法创造不同的视觉体验。
那么当下更加突出的提出艺术和技术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下技术有一个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不像当初可能在近百年前只要买一个相机就可以去拍照,或者只要拿起一根笔就可以画画,现在的技术可能涉及到AI等等,其实是有准入门槛的,所以这时候我们突然觉得是不是我们应该拿出来单独去聊科技和艺术关系是什么。
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事情,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其实就是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的和当下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关系,反映这样一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产生大的拉扯。这个时间节点我认为可能没有特别反思的必要,我觉得应该让它继续混乱的发展着,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也许才是更好的反思机会。

邱志杰:人类相信人类个体是有创造力的,机器学习是机器呈现出创造力,怎么看待今天由商业机构在领导非常前沿的科学研究这一现象?
Jake Elwes:我觉得这是让人非常兴奋的事情,不是让人特别焦虑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作为艺术家,我愿意和技术进行合作的原因。
我觉得很多科技公司做出的科技结果是非常让人兴奋的,比如说阿尔法狗,或者谷歌做出的很多成果,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特别的时刻,我把它叫做创造力,我觉得这就是机器做出的特别决策。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探索这些现象是非常有趣的,目前为止机器的行为并没有意识,我们不知道机器将来会不会有意识,谁也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觉得人和机器的合作是非常重要一点。

邱志杰:对于美术馆、博物馆来说,当然为公众服务是基本宗旨,那么数字部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初衷显然是用数字技术来分享美术馆、博物馆展品从而服务公众,可是随着技术的深入,是不是反过来对观众形成了一种进入门槛?
Irini Papadimitriou: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有人说这可能并不是艺术品,有人说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会讨论绘画,认为绘画是传统的,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艺术家通过画作传递了很多的信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使用什么样媒介来传达我们的信息。
确实我们人类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当中的,随着社会的演变,我们的语言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所以艺术家也是在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世界上的故事,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而所使用的方式可能是年轻人能够更快、更好理解的,当前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家都需要使用技术,在他们作品当中不可避免要使用一些技术。我们使用手机,使用各式各样的设备,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所以确实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博物馆、美术馆肯定也是要使用一些技术的。
我在V&A工作时,就尝试用一些新兴技术来吸引观展的观众,而且也探索这些工具,比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到底能够如何应用到我们的艺术作品当中,同时也在探索到底以怎样的流程来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我们今天说要揭开技术神秘的面纱,实际上有时候我们需要退一步看看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我们绝对不要阻止、拒绝技术的发展,我认为很多的工具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包括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等都会从技术当中受益,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来理解,而我们也需要理解如何应用和操控它们。

邱志杰:大多数人都在说水墨画和书法更好懂,其实恰恰相反,大多数人只不过自以为传统艺术对他们没有门槛,而其实今天的这些技术恰恰是非常好接近的,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顺畅的在使用这些应用技术,互动性非常强,智能性非常高。就如本次展览策展人龙星如演讲当中说的,十几年前被看作是人工智能的东西,只不过今天因为变成了非常便宜的设备,或者说只是你手机里面的一个程序而已,就不再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但其实它们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今天这场论坛的主题是“艺术科技化的反思”,我个人觉得其实还没有到反思的时候,整个当代艺术界科技化的程度远远还不够,起码我在科技艺术的活动里面接触到的艺术家们、批评家和策展人们都智力正常,在非科技性普通的当代艺术圈里接触到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们智力不太正常。
我个人倒是觉得艺术科技化对于当代,对于极度堕落的、讨好中产阶级趣味、被体制所绑架、高度依赖资本主义艺术市场体制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拯救的机会,还是让艺术再进一步的科技化,等到科技化过火了之后我们再找时间接着反思,希望我们还有机会坐在一起真正的开始反思。
特别鸣谢论坛联合主办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展览信息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DE JA VU
Future of Today · DEJA VU
- 展览时间-
- Date -
2019.08.19—2019.10.24
- 展览地点 -
- Location -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今日美术馆一号馆4层
4thFloor of Building No.1, Today Art Museum
- 发起人 -
- Founder -
高鹏、王晖、隋建国
Alex Gao\ Wang Hui\ Sui Jianguo
- 策展人 -
- Curator -
龙星如
Iris Long
- 艺术家 -
- Artists -
Anna Ridler、Christian Mio Loclair、Fabio Lattanzi Antinori、郭城、Jake Elwes、Kyle McDonald、Lauren McCarthy、刘昕、Oscar Sharp and Ross Goodwin、Patrick Tresset、Philipp Schmitt、Theresa Reimann-Dubbers
- 主办机构 -
- Organizer -
今日美术馆
Today Art Museum
- 展览支持 -
- Special Thanks -

- 设备支持 -
- Equipment Support -

- 论坛联合主办 - - Forum Co-organizer -

- 支持 - - support -

购票方式及更多信息详情请关注今日美术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