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品一首王建的怀人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古往今来写中秋的诗词众多,若论旷达是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论野心勃勃当属红楼梦里贾雨村吟出的那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但是若论空灵婉转,那必须是王建的“冷露无声湿桂花”,真可谓是个中翘楚,不遑多让。 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中秋佳节,举头仰望同一轮明月的岂止是我一人!可是望月虽同,苦乐各异。有的人合家团聚,也有的人望月怀远,既然如此,那绵绵的思念又会落在谁人那呢?但这仅是字面的意思,细品之下,此诗的喻义弦外当另有音,并且非常耐人寻味。 先说说最脍炙人口的那句尾联“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得多好啊。一笔荡开,不讲怀人,不讲阴晴圆缺,而是从自己一人望月写向普天下万姓仰头望月,写得安静无言。但其实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却只是一味望月,所以这里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
所谓“谁家”,并不是哪一家,而是“谁人”的意思。诗人并非在表达自己不知道秋思落在了谁人心头,而是想告诉好友杜郎中我在思念你啊。可是这样正面抒情太直白了,太没有诗意了,所以诗人巧妙地把自己藏起来,用了一个疑问句,不说自己,但自己就在其中。 而这句的巧妙之处在一个“落”字上。人们说起炼字,总爱举贾岛推敲的例子,或者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实“不知秋思落谁家”也是炼字的典范呢!本来思念是人心里生出来的情感,可是诗人偏偏不说“不知秋思生谁家”,而是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仿佛这情感是一种像冷露、月光一样的具象,是从天上洒落在某个人的头上,让他不由得生出了惆怅。这个“落”字用得何等的不讲理!我想诗人之所以要用这个字,可能是因这思念生发的如此自然,如此不可思议。让人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往思念的方向去想,可是这思念怎么就这么飘然而至,一下子就砸中了自己的内心呢?这相当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可是诗人偏不承认自己在思念,而是说“秋思落谁家”。这句诗之所以动人,也正是能如此优美地写出众人“心头有,口上无”的道理,此诗即为一例,这种诗不是那种强说理、硬说理的文字,所以很是吸引人。 整首诗真正让我动心的还是颈联的“冷露无声湿桂花”。西方人总爱讲一千个人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月亮,但是无论如何,就中秋节这个特定的节日而言,思念和团圆才是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主题,而无论多么的柔肠百转的怀人历程,落在了我的眼里,都成了那句“冷露无声湿桂花”,透着丝丝凉意,却又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此句写得极为含蓄内敛:月华下,白露一点点滋生,又一点点打湿桂花,原本浓郁的香气被润泽得不动声色,暗香浮动。诗人在这里没有用月、没有写人来寄托思念,仅用 “冷露”和 “桂花”这样的自然之美就将思念一下子点染的深情婉转、余韵悠长。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在写情,那一个“湿”字湿的何止是桂花,也是诗人的眼!诗人浓浓的思念因外在不可抗力压制,又因节日气氛被一点点蚕食……无声且无息,隐忍又热烈。最深的思念,不言思念,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写法很新颖,我认为创作是需要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若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就没意思了。第一个用月亮来比喻思念之情,第二个用之就是蠢材了。等流行起来后才跟风,那就没意思了。像王建这样将诗家耗尽笔墨也写不尽的思念用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一言概之,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写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感已不再是一些辞藻一些意向的问题,它更意味着一种精神追求:既然承托诗人思念的这些意向都如此纯净灵秀了。那诗人思念的杜郎中自然也就没有了一丝烟火气,而变得素洁高尚起来,宛如桂花凝露一般明净。这样想一想感觉整首诗的精神都升华了,这也正是古诗的含蓄蕴藉之美。 君知否,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是你,桂花也是你!每念你一遍,桂花便凝出一滴露,从此,普天下的桂花沾露都是我想你。这是我对这一句倾心的解读。 白露之后,傍晚是闪着光的凉爽时刻。所以在向晚庭院,全家围话食饼,剥莲猜茶,滞酒贪欢,不觉夜晚,一轮明月当空,一样的中庭地白,一样的冷露湿桂花,觉得书中诗句,历千年不灭,诵之即在眼前。









松梅樰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箸樱桃肉,噙住姑苏春
- 梅童三味:拆骨绣春风的江南案头鲜
- 五一避世日记‖与小狗承包整个春天的美景。 (2人喜欢)
- 谷雨 (5人喜欢)
- 帽檐一声轻响,落下羊蹄甲。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