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记录,相隔一年
2019年8月27日下午,我在工位上,摸鱼。
经过了今年3~6月忙成一团的工作之后,6月下旬到现在,工作量断崖式下跌,到现在组内总共5个音乐,3个人闲的无事可做,而我这个月的工作量已经达线,所以后面来的零零散散的需求都丢给了本月人天数(猪厂工作量计量单位)不足十位数的贫困群体,而其他多余的时间,真的可以随意摸鱼。
2019年,还是发生了挺多事的。
【记录壹】
没曾想第一次去日本竟然是因为出差。2月份折腾了很久签证的事,因为选择的是直接办三年不限次签,所以手续要麻烦很多。由于有件事工作人员态度比较唬人办得比较不顺在微博吐槽了一句,竟然过了一会他上级电话直接就打我这儿问情况了,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事,不得不钦佩老大哥的洞察力实在过人。随随便便的一句吐槽直接招来了上级部门询问,如果换作讲了某些触碰G点的话,估计老大哥每一条也都清清楚楚的吧,只不过取决于你的影响力多大,值不值得他动手收拾罢了。还好自己只不过是个下层小民,没什么影响力,几句牢骚也犯不着浪费成本收拾你。
说回日本这件事,第一次去所产生的好感度还是高于预期的,这里确就连行人过马路等红绿灯都可以整齐的排起队。日本居民区的街道给人种难以言说的闲适感,走在街上就是会感到安心,清净,虽然这一切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设计。可能是各种元素,例如树木种植的密度、位置,街道的宽度、房屋的色彩、电杆的高度、位置等等,所有元素以一种非人为刻意控制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却又产生一种协调感所造成的吧。很难得的是这次来恰逢樱花季,作为热门旅游时期交通住宿都会涨价的时段因公出差,工作之余可以去挤一波赏樱路线,确实可以说赚到了。【Link:当时拍的一些照片】
虽然第一晚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反差。当天恰逢周五,电车上装着的满满的西装革履一言不发的社畜们,下班后一进餐厅酒馆就马上换了一副面孔。抽烟喝酒大声嚷嚷,生活压力挤压出的两面人不在少数。这个情形虽然之前也早有耳闻,实际看到带来的冲击力还是非常大的。夜晚睡前看了一会窗外,即使明天周末,还是有大量加班的社畜们点亮着东京的夜景。
此次来这里的重头戏就是去面见曾经对我来说是传说一般的角色之一的山冈晃老师,协调录音事宜。这次产品方让我来选择并促成的合作,最终能达成,着实幸运,没曾想过会有这样的机会一睹大师级音乐制作人的风采。应该也是今年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回忆之一吧。很多的第一次,很多的不知所措,最后还好都是一切顺利的。
【记录贰】
6月我请了9天的年假,去年结余的7天加今年的2天,再加两个周末总共13天,去日本玩了小半个月。为了这次旅行我们前期真是做了大量的,包括一些正常人不会想到的操作。比如,领证。
没错,就为了女友办旅日签证的成功率更高,我们选择了先领结婚证。这样她就可以用我名下的资产证明和收入证明之类的东西提高出签率。估计一般不太会有人在双方父母都没见过面,很多家人朋友甚至不知道这回事的情况下,为了办签证,先结个婚吧。
我俩这个操作双方亲爹妈都毫不知情。她家有两个户口本,她自己持有一个,所以这事就这么毫无阻碍的成行了。我连求婚环节都没得做,就直接带着升格为妻子的女票去了日本旅行。好吧,跟蜜月其实是一个概念了。后来私下有跟几个朋友透露过此事,他们都惊掉了下巴。然而我们也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这么一个决定的。2月份的时候她搬来杭州,我们开始了同居生活,3月下旬去了民政局。看似很短,实际上已经有了两年多的铺垫。2016年偶然在社交软件上认识她以后,过了一年,面基,不就后就在一起了。接着是一年的异地。虽说是异地,但基本上每周都有见。为此花了很多时间两地奔波而又心甘情愿,火车票垒了满满一盒。而且与很多日常以在外约会为主的情侣不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生活的。会一块做饭,装饰家,养猫,过的都是跟婚后差不多的日常,而且2年多以来一直保持着次数为0的争吵记录。2月开始的正式同居生活无非是更加紧凑的延续着之前的日常,我们互相觉得各自都比以前变得越来越好,也就进一步确信这个选择肯定是没错的。当然,我们一直也没官宣,所以我的圈子里知道我变为已婚的人目前来说还是个位数。
现在过着的生活,毫无疑问已经可以称作“婚后生活”。因为想要让妻子能真正去做她喜欢的事情,所以短时间内我没有让她去找工作,而是留在家,暂时过着男主经济女主家务的古典模式。每天早起和晚上下班回家都有好菜热饭,一年365天花样不重复的早餐,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家,还有一只猫,夫复何求。而她只需要一边去深入自己喜欢的领域,一边去更多的学习就好了。尽管她觉得自己没什么梦想要实现,但我知道她喜欢什么。既然知道,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支持。我们都有在向着自己下一步更理想的生活逐渐接近。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是理想中的婚姻生活吗?或许不完全是当初想象的样子,可现在的幸福感也许甚至比当初想象的样子还要更高。“比多数人幸福”,至少在我自己的圈子里,我能这么说。看着现在日益增多的因为偶然的遇人不淑,或者甚至没亲自体验整天搬弄别人的失败案例,对大多数异性失望而恐婚的群体,想想我当初也属于重度单身恐慌行列但始终没有怀疑过爱情这件事儿,现在时不时一把狗粮砸出去还真的能够暗搓搓的产生一丝优越感。
【记录叁】
我们的老大忽然就提出要离职,6月底的时候完全离司,还是挺突然挺意外的。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他在这儿已经有十多年,又到了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紧张期”,急流勇退,寻找跳出这种固有模式的自己的生活路线,这个勇气也是很多人不具有的。7月下旬一看,我在这儿也已经有六年了,虽然感觉不明显,但也真算挺久的。可能是因为当中买房/装修/恋爱到现在结婚,前三年和后三年分水岭过于明显,对自己而言感觉像是过了两段不同的时期。7月到现在这当中很多其他公司的猎头都有过微信或电话过来挖人的情况,我也并未有所动作。我觉得这个行业人在国内,其实各个公司之间做的东西差别本质上没有那么大,终究都不会是我喜欢的那种,能够愿意全身心投入的那种东西,当你看清楚你的工作就只是工作,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工具的时候,谁都会去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的那一方。至少这里,即使价码没有挖人的公司开的那么高,但是工作量即使在很忙的情况下也能基本保证双休和不加班,离家又极近的优势,还是很难被取代的。至于收入嘛,能保持无压力还房贷,妻子可以在家不工作,并且生活质量还不错的水准,已经是比较满足了。钱这个东西,有一个“够用”的水平线,但是“很多”的水平线,是没有上限的。
至于最后我会不会走上我们老大那条路,我觉得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仍然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实现的。我也挺向往自由接单,在家工作的那种生活,特别是5月份在家安置了新的一套装备,感觉效率还是会远高于在公司上班的状态。因为没有什么限制,一切都可以按照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安排。只不过我没有那种能力维持稳定的工作量,冒冒失失的自己干肯定是会饿死的。这也就是理想生活和现状之间的鸿沟吧。就像做了几年网游手游音乐越来越感觉到它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一样。
不过,希望终究还是要有的。自己都没了前进的动力没了目标的话,那实现理想的概率真的就是0了。在这件事上,确实只有0和无限大两个选择。尽管时间不等人,进度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快,但只要今天比昨天前进哪怕一点点,也不算白过。
【记录肆】
众所周知,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我这个之前并没有认真玩摄影的人为了我们的日本旅行也算是稍微认真了一把,这也就导致了我今年年中提取的5w公积金当场蒸发殆尽。一半用作了旅行预算,另一半则都用在了购置新相机、镜头以及新配的一台电脑上。由于是一笔不小的花销,间接引导我格外认真的看了大量资料、视频,翻了一些书去染指摄影更深一层的大坑。结果真的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初期追器材虽然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但在我这里也不完全是。简单的说,器材这东西只有一步到位最省钱,你初期没好好解毒,那一定会一直心心念念更好的装备,而有些人就在追求装备的路上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么。无数Youtuber和高手都会反复告诉你相机背后的那颗头比前面的那颗头重要得多,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但是我个人的体验,初期追求一些器材真的没什么错。只有你玩过更多的器材,你才会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偏好到底在哪里。他们的提醒,更适合那些在追求器材道路上迷失目的的人。
说归说,因为为了把女友拍得更美,照片更有逼格,就把自己拉向了摄影坑的动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仔细想想看,虽然我这三十来年的人生从来没有把摄影作为自己真正正视的爱好,前面十几年都在做音乐、编曲的道路上一根筋钻到底,说白了主要还是被“单反穷三代”这类说辞给吓住了,一直没有敢实践太深。但仔细想想,实际上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相机了。老爹干得是保险行业,经常会需要去出险现场拍照,公司给配了两台傻瓜相机。那会还是需要操作胶卷的,之后还需要到冲洗店冲洗。到大学之前,我都一直在玩着卷机,虽说对摄影没有什么其他的理解,没有概念,可作为启蒙这段经历还是蛮重要的。读研的时候老姐留了一些钱买了一台卡片机,也算是被我充分发挥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记录了蛮多东西。直到工作后第一次去美国,卡片机故障照片全丢,一气之下掰了卡买了新相机。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了解到一些初级的概念。曝光三要素、包围曝光、长曝等等,也算是由器材带动了学习吧。但拍着拍着,又感觉受到了限制,毕竟不多玩几个镜头,还是无以触碰这个领域深入一点的东西。当时对于焦距也完全没有概念,因为那个相机镜头是不可换的,对于光圈快门iso之间的关系也仅限于浅层了解,最终逐渐发现,人站远一点,背景就无法虚化;或者面对一个广阔的场景,有很多东西无法收入画面。最后借由今年的这个契机,我算是终于又迈出了更深入的一步。之前之所以感到受限,终究还是归结于35mm焦距以及apsc画幅自身的限制。
这一步一旦迈出去,就很难回来。我发现我真的喜欢上了这个东西。而且江湖传说的“单反穷三代”只是一个初期成本比较唬人,或者有些器材党无节制的发烧设备。真正进来之后,你会发现,跨过这个坎,可能你一个镜头用好几年之后,还是可以以70%左右的价格出掉。而你在这当中收获的创作过程、经历、结果以及对于摄影这件事的深入理解,远不是这30%的镜头成本能换来的。只要不是眼光比较差,投资了那些贬值迅速的出不去的品类,这个坑是可以随进随出,比股市稳定得多的一片领域。当然我也如愿以偿的收获了很多以原来的设备不可能实现的照片效果。并且对于焦距段这块新土地以及一些自己以前浅层了解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Link:光影新阶】
而后可能我在这个方面会进行更多深入的学习。从基础到更多的去研究光,研究作品,研究后期,算是充盈了整个业余的时间。一个人既然可以掌握多门语言,那么掌握多个技能应该也同样可以是理所当然的吧。关键是每天起床后想想又有更多的东西有兴趣去学习了,生活自然也平添了一份新的动力。
————————————————————————————————
如果不是趁着这会摸鱼的时间,两次记录之间可能会空得更久。因为实际上在这里记录,特别是我又这么能扯,这么多字数打下来还是蛮花时间的。可是生活又需要这么一份仪式感,能让人感觉生活过,有印迹,这件事还是会觉得一定要做。
P.S.点名表扬《地平线零之曙光》《只狼》《鬼泣5》《如龙0》,今年玩过的游戏里最好的几作,让人反复回味,非常难忘。同时,《JoJo》整个系列,《钢炼重制版》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爱了。
P.S.+.上海的垃圾分类搞得鸡飞狗跳的,很大原因是分类规则比较蠢,执行层面又比较极端,猛然搞运动式,杭州近期也开始分类了,但是感觉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我们原本也有这块的习惯,加上在日本严格锻炼了几天,另一方面杭州这边的分类非常简明易懂,执行也没有走极端,所以感觉还蛮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