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六根支柱-长文笔记
作者介绍:
布兰登博士是国际自尊协会执行理事长,自尊领域的权威,被誉为“自尊”之父。
布兰登博士的其他著作:
自我发现的艺术
尊重自我
提高自尊感的方法
浪漫爱情心理系
自尊心理学
突破束缚
被排除的自我
本书回答了以下问题。
什么是自尊?
自尊为什么十分重要?
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尊?
他人对我们自尊的建立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章 自尊:意识的免疫系统
自尊的定义:自尊感的定义:它指的是人们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利的意识
1.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信任,对我们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的信任。
2.对人人都可以成长,拥有追求幸福权力的信任,以及对我们自身的价值,对我们维护自身的权益,享受劳动果实的信任。
相信自己的才智,认为自己拥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力,这就是自尊的本质。
如果相信自己的才智和判断力,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更像出自一个有思维力的人。调动我的思维能力,清醒地认识我的行动,我的生活就会更好,而这又会增强我对自己才智的信心。若有了高度的自尊,在困难勉强我可以会坚韧不拔,若是缺乏自尊,我更可能会轻易放弃,或走走过场,没能真正尽力。
对待工作上,高度自尊的人比缺乏自尊的人要坚持长久得多,表现更加出色。如果我坚持下去,成功很有可能属于我;如果我放弃,失败很有可能与我为伴。
如果我尊重自己,并要求别人与我交往时也尊重我,我就会得到正向反馈。
自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让我们感觉更好,它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它能帮助我们更有力,更恰当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自尊的影响力:总体观察
高度的自尊感,寻求有价值,远大目标带来的挑战和刺激。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就是在培养良好的自尊感。自尊感越强,应付生活,事业中的困难的能力越强,恢复能力越强。
自尊感越高,我们的理想,抱负就越越大,表达自我的驱动力就越强,她反映了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自尊感越低,试图“证明”自己的欲望就越迫切,或者机械地,无意识地生活而忘却自己的需求就越强。
自尊感越高,我们与人交往就会越开放、诚实、得体,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价值,所以我们欢迎而不是惧怕澄清一切。我们的自尊感越低,我们与人交往就会越模糊,闪烁,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定,对别人的反应焦虑不安。
自尊感越高,我们就越想与人建立健康有益的关系。在于自尊感相似的人交往中,我们会感觉更舒服自在。 我们无法看到自尊感极高和极低的两个人之间会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自尊感越健康,我们会以更加善意,从容,积极,信任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因为我们不会产生他人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想法,而且自爱也是尊重他人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自尊感,便不会轻易地以敌意地,恶意地感情去理解人际关系。当我们与他人遭遇时,就不会自然地生发出拒绝、羞辱、欺骗、背板等念头。
高度的自尊感是衡量个人幸福的最好标准之一。
爱情与自尊
在获取爱情与幸福的道路上,恐怕没有比下线这句话构成更大的障碍:
我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我的目标不会实现。
这样的工具产生实现自我的阻碍力。
如果拥有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认识,如果我的经历证明了自己是值得被人爱的,那么我就具备了欣赏,爱慕他人的基础了,我就会感到彼此相爱,宽容,善意,关心是很自然的人际关系。我可以付出,我不会收到负面情绪的干扰,会积极乐观看待爱情,我会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丰富美满,并且将自己的感情转为为爱情。幸福也不会让我焦虑不安,对于自我能力与价值以及让对方赏识的信心也会产生自我的预见能力。
爱人先爱己,如果我们自己觉得不受人喜欢,很难相信别人会喜欢我。如果我连自己都无法接受,我又怎能接受你对我的爱呢?你的深情和奉献使我迷惑,令我对自我认识感到惊讶,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可爱。你对我的感情不可能真实、可靠、持久。
如果我觉得自己不受人喜爱,那么你对我的爱就如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这种努力会让你精疲力竭。
自信就如人际关系中的免疫能力,自卑的人免疫能力差,容易收到伤害,患得患失,内心缺乏安全感
许多自尊感极低的人认为自己不配被人爱上,不值得拥有幸福,如果你爱我,显然你并不适合我。只有拒绝我的人才是我奉献和追求的目标。
职场生涯与自尊
宽容地对待他人的成就是自尊的标志。自尊低下的最好标志就是寻找不如自己的人的欲望。
低自尊表现为对他人的建设性建议的冷漠,或对他人才能的恐惧。低自尊会严重制约个人的抱负和成就。
自尊感无论强或弱,根植于实现自我的预见能力。
保罗·托兰斯:事实上,就未来成就而言,一个人关于未来的设想也许比他过去的成就是更好的征兆。
低自尊的表现:错误的伴侣、困惑的婚姻、失败的事业、受挫的激情、无法享受乐趣,糟糕的饮食习惯,从未实现的梦想,慢性焦虑或沮丧,持续的低抵抗力,过分依赖药物,对爱和赞许的贪婪。这是由一长串失败组成的生活。
如果我们不信任自己,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和善良,那么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太过可怕了。
高自尊事实上就像是意识与情绪的免疫系统一样,给我们提供了抵抗力、力量和再生的能力。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再那么脆弱,并且征服困难,超越障碍。
自尊感区别于狂妄,吹嘘、浮夸、傲慢,相反这些是低自尊的表现。
拥有高自尊的人是不会去到处显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做对比,显得自己更加出色。他们的乐趣是以真正的自我而存在,并不在于要比别人强。
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在自信的女人勉强经常会显得更加不安全。成就低微的人经常季度,憎恨成就卓越的人。不幸的人经常妒忌,憎恨幸福的人。
低自尊的人潜意识中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而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注:就像我考CPA、ACCA证书等)
良好的自尊能够尊重自我的感受,追求喜悦而不是被恐惧所驱动。我们期望的是体验幸福,而不是躲避苦难。我们的的目标是自我表现,而不是自我回避和自我辩解。我们的动机不是去“证明”我们的价值,而是去实践生活提供的各种可能。
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外在的评价,成就,那么对他来说,面前永远是“再赢一次、再升一次职、再征服一个情人、再创建一个公司,再购买一台好车、再获一次大奖。尽管如此,我心中的空虚永远无法填满。
自尊感并不能代替我们头顶的屋顶,我们的事物,但他促进了我们获取这些需要的可能性。自尊感也替代不了我们驰骋于世所需的知识、技能,但它增强了我们掌握它的可能性。
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比前人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无论我们遥望何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无穷可能的疆土。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并以自我为中心。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否则,我们极易在茫茫世界中随波逐流,追求与自我无关的目标。
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考虑,去挖掘自我资源,为塑造我们生活做出的选择、价值和行为负责任。我们需要以现实为基础的自信和自立。
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自尊感,那么我们拥有的选择将少得可怜。
这是一个“有意识选择的时代”,你可以选择你想成为的人,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并为之奋斗。
我们经历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充分准备好应付生活中诸多的选择和挑战,这就是为什么自尊感的问题显得如此迫切。
第二章 自尊感的意义
自尊感的定义:它指的是人们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利的意识
自尊感有两个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
自我效力:面对挑战的自信
自爱:肯定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识
自我效力表达的是一种信心,相信自己的脑子,相信自己的思维、认知、学习、判断、理解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发生于自己兴趣,需求范围内的事实真相。自我效力还包括自我信任,自我依赖。
自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己获得幸福权力的肯定太多,每个人都要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认识自己的自尊感依靠什么,培养自己的自尊。
自尊感强烈指的是对生活极有信心。低自尊的人会觉得对生活有愧,他的心中笼罩着错误的阴影,总是在这事或那事上犯错。作为一个人活着,对他来说就是一场错误。
人可以操控自己的意识。正确发挥意识作用并非自动生成,也不是由人的天性“自动切入”。人的本质在于拥有思考的能力。
自我效力
自我效力:能够取得希望的结果,相信自我的基本效力就去相信我们有能力学会我们想学的东西,有能力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我们心中的目标,并且事情的成本仅系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拥有自我效力并不能保证我们永不犯错,他只是表明我们有能力思考、判断、认识事物,并在犯下错误时及时改正它们。有了它,我们便建立起对自己智力,能力的信心。
拥有自我效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任何挑战,它只是坚定我们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至少从理论上说如此,学会我们需要学习的一切,相信我们从理性上会全心全力的完成体现自我价值的任务,应对挑战。
自我效力是对自己获得知识、技能并取得成功的信息,他是对我们思考的能力,对我们的意识及我们运用方式的信心,所以它是对我们行事过程的信心。因为,它展现出我们姻自身努力而面对胜利充满信心的气质。
当今的世界,知识每隔十年就会翻一番,而我们的安全感完全维系在我们学习能力上。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
提高自身的效力,拒绝向失望低头,即使面对困难也坚持探索。
自我效力代表着
我们可以独立地照顾好自己
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能够付出,获取善意,信任,友谊,尊敬和爱,
要能负责任的自我维护,并接受他人的善意维护。
要有人寿不幸,挫折的能力。不能无助的屈服于痛苦,而是要重新振作起来,奋起。
自爱
自爱包含着对友谊,爱和幸福的期盼,是对自我价值的信念,它不是一种幻想,以为我们是“完美无缺”,高人一等,它一点也不包含比较或者竞争。它只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存在具有支出,保护,培育的价值。善良,应该得到他人的尊敬,我们的幸福与个人目标是具有奋斗价值的。
要生活幸福成功,我们需要追求并获取价值,要行为得体,我们需要重视自己行为带来的益处,我们应重视自己配得上行动带来的回报。若无此信念,我们将对一系列问题不知所措,比如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天赋的权利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享受自己的成功。
三种基本现象:
如果我们尊重自己,我们的行动往往会证实,强化该意识。
如果我们不尊重自己,我们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得降低自我价值。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自己的自爱意识,我们应该以有助于其提高的方式去行动。
准许为人,体验到做人的滋味。
从乐观方面说,为了实现生活提供给我们的诸多可能性机会,我们需要信任自己,欣赏自己,而这种信任与欣赏需要以现实为基础,不能由幻想和自欺中产生。
自豪感
自豪感:自豪感是对喜悦的一种奇特的体验,自豪感是从情感上对成功的奖赏,他不是需要克服的邪恶,而是要维护的价值。
自豪与自尊的区别:自尊感包容于对我们基本能力与价值的体验,自豪感则包容于我们的行为和成就二产生的更清晰体验到的愉悦中。自尊感关注于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并说“我行”,自豪感关注于我们已完成的事情并说“我做了”。真正的自豪感与吹嘘,自吹自擂、傲慢无丝毫共同之处,他们来自不同的源泉,满足而非空虚是它不绝的源泉。他不需要去“证实”,等待它的是享受。 自豪感也绝不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完美无缺。我们可以一方面承认自己的过错与不足,同时以自己的所为和成就感到自豪。自豪感是基于现实的行为与成就。
自豪感是从情感上对成功的奖赏,需要我们去维护的价值。
第三章 自尊感的表现
自尊感表现于人们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说话、行动的方式。而这一切都反映出当事人由生存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自尊感表现于直接、诚实、自然地谈论自己的成就与过失、因为我们丝毫不惧怕事实。
自尊感表现于在给予或接受赞许,欣赏、爱慕等行为时内心舒适的体验。
自尊感表现于豁然接受他人的批评,欣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我们的自尊感并不依赖于“完美”的自我形象。
自尊感表现于自己的言语,行为自然地流露,它反映出我们平和,宁静的内心世界。
自尊感表现于我们的言行与我们的外貌,声音、动作的协调默契。
自尊感表现于我们对新思想、新经验、新生活前景开放的态度和好奇的心态。
自尊感表现于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时,也不会真正感到威胁,被他们压倒,因为接受他们,应付他们,超越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自尊感表现于我们享受生活幽默的能力,不论它来自自身还是他人。
自尊感表现于应对新的环境和挑战的灵活性,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心智,不会将未来的生活视作灾难和失败。
自尊感表现于对自己和他人武断(非挑战性)行为的舒适的认同心情。
自尊感表现于重压之下保存平和心态和尊严的能力。
放松:我们不逃避自我,未与自我发生冲突,自我相处融洽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说,高度的自尊感以事实为导向,良好的现实定位,加上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现实感就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低自尊的人往往低估或高度自己的能力,而高自尊的人则会比较现实、准确地评价自己。
独立性
独立思考是健康自尊感的必然结果,既是起因也是结果。完全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对实现自己的目标,幸福负责。思想自信的人走起路来步伐也显得轻盈。
乐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健康自尊感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强烈的现实定位。事实比信念更珍贵。如果自我信任和尊重现实联系起来,那么改正在错误就会比掩盖错误更能赢得人人们的尊敬。
高自尊的人并不会以“我错了”为羞耻。矢口否认和自我辩解是不安全感、罪过感、遗憾后悔和耻辱感的特征。自尊感低微的人会把简单的一句认错当做羞辱,甚至自我谴责。
善意与合作精神
如果自我内心平和踏实,在我的范围内感到安全,当需要说是或不是时充满信心,那么自然我就会发出善意。我没有必要去害怕别人,没有必要将自己这比在充满敌意的屏障后。如果我对自己拥有生活的信心,对自我归属放心,不畏惧他人的自信和肯定,那么,同他人合作,争取实现共同的目标往往就会自然形成,且不受畏惧和自我怀疑的阻碍。
在自尊感强的人中,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同理心、善意、合作精神。我与他人的关系往往可以映射出我和自我的关系。爱你就像爱自己。
埃瑞克·霍夫:问题的症结在于这就是人们平日的所为:憎恨自己的人也恨别人。世上的杀手,无论是实在的或是虚构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曾与内在的自己相亲相爱。
第四章 自尊感的幻想
当自尊感低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为恐惧所左右。我们害怕现实,觉得生活不踏实。我们害怕面对事实,无论是关于自己或他人。我们拒绝他们、排斥他们、压制他们、我们害怕自我伪装的崩塌、害怕暴露、害怕失败的耻辱,有时甚至是成功带来的责任。我们生活更多的目的在于避免痛苦而非体验欢乐。
自尊感影响的是我们的情感推动力,推动我们去追求事实,引导我们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低自尊的基础与动力不是信心而是畏惧,推动他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为了逃避生活的恐怖。追求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安全感。从别人处借鉴来的不是接触真实生活的机遇,而是逃避道德约束,乞求被宽恕被接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呵护。
低自尊恐惧未知的事物,高自尊追求开阔新的边界。
低自尊避免调整,高自尊期望挑战自己。
低自尊寻求被赦免,宽恕,接受,高自尊追求者仰慕。
一个人基本的动机是出于信心(爱自己,爱生命),那么他便是健康的。
伪自尊感
我可以营造出一个几乎可以欺骗所有人的泰然自若的假象,但内心深处我会为自我缺失而颤抖。
伪自尊感就是关于虚假的自我效力与自爱的幻想,他是一种非理性,自我保护的手段,起目的是要消除焦虑并创造出虚构的安全感,是要缓解我们对真是自尊感的欲望。
真正的自尊是从内在获得自尊感,伪自尊感需要外在证明自己。
比如我们不通过意志、责任和诚实,缺依赖知名度,物质成就、征服女人等手段来寻觅自尊感。
比如我们不重视个人的真情实意,却去关注自己属于那个俱乐部,哪个教堂,哪个政党。
比如我们不去履行恰当的自我维护,却不加选择地顺从于自己的小团体。我们不通过诚实去找寻自爱,缺大肆鼓吹善心,做善事。
我们不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那种取得真正价值的能力),缺去追求操控,控制他人的“力量”
自我欺骗的形式几乎是无止境的,到处都是陷阱,一不留神,我们便会坠入其中,却全然不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用那种伪钞是买不来的。
很多人生活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四处寻找自尊感,缺忘记真正的自尊来自于自己内心。如果从外界追寻自尊,从别人的言行中找寻时,我们招来的是悲剧。
高自尊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成就,是意识演化过程中的一场胜利。
独立性
建立健全发展的内部支持体系,肯定的源泉来自于内心,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成熟。
第五章 关注行动
如果儿童成长于被否定,意识遭受惩罚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自尊感的培养必将受到毁灭性的阻碍。
艾恩·兰德:生命是自我生成,自我维系的过程,我们体内的器官和系统通过不断的运行保障我们的存在。
决定自尊感水准的因素就是个体的所为,是他在自己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范围内自己所采取的行动。
自尊的实践意味着我们要反复地、一以贯之地以某种方式行事;它不是走走停停的行动,也不是应对危机的恰当反应;从本质上说,它是日复一日运作的方式,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它是一种行为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在生活的早年蒙受极大的璀璨,长大后,若不经过严格的心理诊治便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自尊感。
父母是培养孩子自尊感的最好人选,父母拥有高自尊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如果我们的父母以关爱和尊敬抚养我们,让我们感到温暖与呵护,培养我们理性地思考期待未来,不以嘲弄,羞辱和体罚来管束我们,并时时让我们感知到他们对我们能力和品行的信任,那么我们就完全可能将这种态度植入内心,由此构建健康自尊感的基础。
培养自尊,我们必须身体力行。
将自尊的“六大支柱”溶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新的理念,在过去不成熟不完整的自己上面开出新的树芽,一步步培养,浇灌让树芽长成参天大树,自己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如果我们去实践“六大支柱”,将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不论开始时我们立足点多低,困难多大。在实践中,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我们只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到平均水平,就可以感到自我效力和自我关爱的进步。从小的改进开始,而不是大的变化,小的改变容易完成,大的改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先易后难,
健康的自尊感依赖于以下内容
有意识地生活
自我接受
自我负责
自我维护
有目的地生活
诚实正直
第六章 有意识地生活
自尊感是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的产物。
有意识地生活要求我们努力探明与我们行动、目的、价值和目标相关的事情,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去做,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其次,我们的行动应与自己所见,所知保持一致。
有意识地生活不仅仅只是认识到自己,更应该去实践自己的意识,去改变自己,不能回避自我,回避我的动机,回避一直存在我心中的残忍。
关于有意识地的误解
有意识不是说我们要把所学的一切都留在清晰的意识之中,这样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有意识并不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晰状态,有时我们可能陷入沉思。
有意识地生活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改变。
对现实负责
当我们有意识地生活时,我们就不会以为自己的情感是通过真理的绝对可靠航标。
有意识地生活包含着尊重事实,尊重我们内心的需求、欲望、情感。承认自己内心的需求。
有意识地生活就是以对现实负责的态度去生活,我们并不定要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但我们得承认,存在着的东西就去实在的,不存在的东西就去虚无的。
有意识地生活表现特征
积极活跃而非被动的大脑 自我维护的最基本行为,选择如何思考,追求认知、理解上的进步。 自我负责也是包含其中,我对自己负责,对自身的幸福负责,我愿意对自己的能力有最清晰的认识并做出行动。我不抱存幻想指望他人施与我思想,替我决策,帮助我成长。首先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相信我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从自身行为中体验喜悦的才智 儿童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专注过程,从做事中获得喜悦,而不是被恐惧和痛苦所驱动。
能把握现在,也能着眼长远
勇敢面对事实而非逃避事实
注意区分事实、解释和情感
注意并正视自我、回避、否认痛苦或危险现实的冲动 回避引起恐惧和痛苦感情的事情是非常自然的,但我们要意识到这种回避否认的情绪,通过事实来重塑自己的情绪反应,
关注自我的目标与计划 我的目标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份值得付出的事业,那么思考和一个月前的自己,一年期的自己相比,自己距离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是不是更近一点了?我要怎样更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注我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 我们声称的目标或目的,和我们实际付出的行动相差太大,这需要我们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言行,里外一致。
从现实反馈中调整自我 有意识地观察现实中的反馈,而不是习惯性、机械化的度日
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在行动中我们会遇到阻碍与困难,但我们不屈服于绝望,不向失败低头;如果我们放弃努力,我们的意识层次便将萎缩。这个世界属于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们。
乐意接受新知识和反思总结既往的经验与假设
乐意发现并改正错误 决定认错是件耻辱的事情,本身就是自尊感有瑕疵的表现
永远寻求提高洞察力,讲追求知识、追求成长当做生活方式
注意理解周围的世界
注意理解外部现实和内部现实,即自我需求、情感、渴望、动机。 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需要,不要压抑自己,克制自己。让自己区分自己真正的心声和他人强加的影响,让我们真正做一个自主的人。 当我特别喜欢自己或讨厌自己时,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注意了解推动和指导我行动的价值观及其源泉,坚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
驱动我们在一起生活的不应该是孤独,而是彼此欣赏,彼此关爱,不能因为孤独而去找对象。这会毁了两个人的生活的。
有意识地生活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思维定式,一种生活的定位。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挑战,认识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的荒唐之处,以事实为根基,重新建立新的认知。就如树上开出新芽。
有意识地生活,就是自尊感的第一大支柱。
第七章 接纳自我
缺少接纳自我,自尊感是不可想象的。自尊感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而自我接受是我们亲自做的事情。从反面上认识,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己对立。
自我接受的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要做到自我接受,我就得站在自己这一边——待人接物要为自己打算。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自我接受是指自我价值和自我责任的定位,他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行为。
基本上,实现自我接受就是高明的心理医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即使对于自尊最低的人,心理医生也要唤起她的自我接受意识。当此目标实现时,人民就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在任何自我厌恨,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它包含了这样的宣言:“我选择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这种初级的自我肯定是自尊感赖以发展的基础。
有了它,我们可以从沉睡中惊醒,即使当我们非常绝望的时候,也可以借此为生活而拼搏。当我们萌生自杀的念头时,她可以让我们拿起电话想他人求助。在极度焦虑,沮丧中,它可以召唤我们奔向心理医生的诊所。在我们忍受多年的责骂和羞辱之后,它可以让我们最终发生呐喊:“不!。当我们厌弃万物只想倒下去死时,它可以促使我们继续向前,它是生命力的呐喊,它是“自私自利”,如果我们摒除该词的一切贬义。
第二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了乐意体验的寓意,也就是说,不回避,不抗拒,切实地去体验我们去想我们所想的事,感觉我们所感觉的事。期盼我们所想盼望的事,做我们想做的事,做我们该做的人。它断然拒绝将我们的任何一部分,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思想、行为还是梦想,看作是遥远的东西,不是我们的组成部分。它表示我们乐意体验而不是排斥在特定具体时刻成为自我的东西——去思考、拥有自己的情感,正视行为的实现。
乐意体验和接受自我的情感并不表示我们的感情可以决定我们的行动。也许今天我没有心情去工作,我可以承认这种情感,体验它,接受它,然后我还是去工作。工作时我的头脑将更清晰,因为今天我不是以自我欺骗而开始的。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彻底体验并接受了否定性的情感时,我们反而可以彻底将之释放。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着便从舞台上消失了。
自我接受表达的是针对任何一种情感或者行动,当事人都乐意说“我表达了我的内心,这种表达法我不一定要喜欢它,但它实实在在地说的就是我,至少当事情发生时确实如此,她是自我的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德,即尊敬现实。”
如果我正为一些不安的事情而心烦,它表明我正在思考着他们,我充分接受了这种体验的实际存在。如果我感到痛苦、愤怒、恐惧或欲望、我切实在体现着它。真实的东西就是真实地存在着,我没有未它的存在找寻借口,也没有否认,想办法驱散它。我体验者我此刻的感觉,并接受这段经历的客观存在。如果我的行动会让我将来感到羞愧,但事实是这些事情已经做了,这便是事实。我不需要排斥压抑这种感受,我乐意以一颗宁静的心面对现实,事实就是事实。
“接受”远比“承认”复杂,它需要体验、面对、并将之溶入我的意识之中。有些感情,我虽然渴望将之抛弃,但我必须展开自己的胸襟,完全地体验他们,而不仅仅是敷衍地承认他们的存在。
自我接受是变化和成长的前提,因此,如果我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承认了它,我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从中接受教训,把未来的事情做得更好。若断然否认,我怎么从中获益呢!
不承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我否认我经常无意识地生活,我又怎能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拒绝接受自己经常不负责任的生活,我又能学会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否认自己经常被动地生活,我又怎能学会更主动地生活呢?
我若否认恐惧,我便无法克服它。我若否认与同事交往的方式有问题,我便无法改正它。我若否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为此原谅自己。
你若不能面对现实,你怎能想象自己会做出改变呢?“接受”某物并不意味着我自己必须由此“喜欢”它,或从中获得“安慰感”。我可以接受它的存在,并且下定决心离它而去。令我深陷泥潭的不是自我接受而是聚聚。
如果我不能接受自我,那么我对自己就谈不上以礼相待,尊重自我,就无从构建自尊感。
第三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着同情的思想和自我交朋友的思想。
假设我做了件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或做了件令自己羞愧的事情,为此我进行自责。自我接受不否认现实,不强辩错误的事实其实是对的,但它要求我们注意事情发生的情境,它要求我们明白事情的缘由,它要求我们弄明白为什么一件错事或不当的事情在当时偏偏会让人向往,认为恰当,值得一做。
这种可接受的,有同情心的嗜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它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
当我们对待他人的时候,我们希望宽容,理解,不伤害对方。但同时我们对自己也应该如此,这是自我接受的一大美德。
自尊感的形成第一步就是感知和感受,即意识和整合,他们是个人发展的源泉。
练习
(一)
站在一面落地镜子的前面,端详自己的面部和身体,在你看的时候,注意体会自己的情感。我要求你注意的不是自己的衣服或者打扮,注意的对象是你自己。注意这么做是不是很难,你有没有不适的感觉?若是裸体,效果会更好。
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不论我有多少缺陷,不足,我毫不保留地、完全地接受自己”。精力集中,深呼吸一口气,反复说这句话至一两分钟,其间保持原有的速度,你要仔细品味自己的话语。
坚持两个星期,每天早晚各做两分钟练习。
(二)
划伤几分钟,仔细考虑一下难以正式的情感,如缺乏安全感、痛苦、妒忌、愤怒、悲伤、羞愧、畏惧等。
当你将这种情况与其他的感受分离之后,看一看它能否引起你更多的关注。深呼吸,集中精力,关注这种情况,同事想象自己在引导那股气流奔向某处,再远离它,再想象一下,如果不抗拒,而是完全接受这个情绪,情况将会怎样。花点时间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试着对自己说:“我感到······我完全接受了它”。刚开始时,这也许很困难,你可以会发现自己全身紧张,抗拒这种行为。但你要坚持,集中精力去呼吸,想象自己正在放松肌肉的运动,要提醒自己。“事实就是事实,一个事情发生了,它就是存在,如果有这种感觉,他就是真的”你要不断地体会这种感觉,要想一想,让这种感觉存在(而不要想让这种感觉消失),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发现这样对自己说很有效:“我现在正在探究畏惧、痛苦、妒忌、困惑的世界”
来坐坐自我接受的实验吧,它对你一定有帮助。
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抗拒,从接受现实而开始,要参与现实,彻底地体验它。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与抗拒为伴,通常它就会瓦解。
当我们抗拒阻碍时,阻碍会变得更坚固。当我们承认、体验并接受它时,阻碍就会开始溶化。
第八章 自我负责
如果我想感到有能力去生活、有资格去享受幸福,那么我需要体验控制自己存在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乐意为自己的行动和实现目标而负责。它意味着我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存在负责。
自我负责对自尊感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自尊感的反映和体验。自尊感与它的六大支柱总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引发自尊感的行动同时也是自尊感自然的体现和结果。
自我负责包含下列内容:
我要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我要为引入工作中的意识水平负责。
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意识水平负责。
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行为负责。
我要为自己如何安排时间负责
我要为与他人交流的质量负责
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我要为自己接受或选择的生活价值负责
我要为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负责
我要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欲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我应当为制定和落实行为计划而负责。
如果实现我的目标需要他人参与,我应该想法设法弄清楚当他们合作时他们希望从我这儿获得什么,我还应当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合理要求。我要尊重他们的自我利益,我要明白,如果我想要得到他们的合作或帮助,我就应该意识到它,点明它。
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
如果我不愿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负责,那么那些目标就不算真正的欲望,他们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对于任何认真坦露的欲望,早晚都得准备很现实地回答这个问题:要实现自我的欲望,我会乐意做些什么?
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我不能与它分离,这会带来什么不同吗?
试着写下六个结尾
如果我完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的话?
我要为工作中的意识水平负责
工作中尽全力,用更高意识水平来参与活动。
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意识水平负责
我在与人交往时完全投入了吗?我注意到交谈的内容了吗?我反思过自己话语的含义了吗?我有没有注意到对方对我言行的反应。
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我要为自己许下或背弃的诺言负责,我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
我要为如何安排时间负责?
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能产生价值的事情。
参考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不成熟的一个标志表现是: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应由他人先爱我,我才会爱自己;只有别人照顾我了,我才会心满意足;只有别人替我拿主意了,我才会无忧无虑;要是有人能让我幸福,那该多好啊。
如果我为自己的幸福完全负责?
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去增强自己的力量,它将命运之剑重新交给自己。在担负这种责任之前,也许我会以为他是一种负责。而此后,我的发现将是它解放了我。
我要为自己的选择或选择的生活价值负责
如果指导我生活的价值是被动地,未经思考地接受、采纳的,人们就会很容易地以为它原本就是“我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我”。人们就会回避这个事实:其实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如果我乐意接受当一定的价值观被采纳时,我的选择和决定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向它提出疑问。如果必要的话,我就会修正它。这再次说明,担负起责任来会解放自我。
我要为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负责
自尊感不可能出于他人施舍,它发源自我们的内心。被动地等待,以为发生某事就会提高我的自尊感,等于将自己判决给了一种迷茫生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容易识别出自我负责的人与自我不负责的人。自我负责表现为工作中的主动而非被动精神。
如果出现了问题,自我负责的人会问:“我能为此做点什么?”“我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如果事情出错了,他们会问“我忽视了什么,我哪里算错了?我怎么做才能改变局面呢?”
他们不会辩解说“可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啊!”“但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啊!”他们不纠缠于强辩或责任之中,他们是典型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我每个组织中我们都会遇见两种人:等待别人提高解决办法的人和自我负责找寻解决问题途径的人。幸亏有了第二种人,单位才能有效运作。
一个人若没有创造性动机就不能说在自我负责地生活着。通过工作,我们支撑着自身的生存。通过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有效的目标,我们更具有人性。没有创造力的目标和努力,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多问问自己
我想要做什么事?
我需要做什么事?
我如何才能改变现状?
我怎样才能从这僵局中走出?
在这种场合中我的精力怎样才能最大最好的发挥作用?
通过积极的生活定位,自我负责得以展现。通过明白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人能替代我担负起独立的责任。而不努力工作,独立无从谈起,自我负责难以展现。
多为自己设想
主动地生活包含着独立思考,它与被动地接受他人的信念相对立。
独立思考是有意识地生活和自我负责的必然结果。有意识地生活就是在自己大脑的指挥下生活。而实践自我负责既是为自己设想。用别人的大脑进行自我的思维是不可想象的。不错,我们彼此是互相学习,但知识包含着理解,不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在学习知识和进行判断问题上,我们依靠自己的才智。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思考”其实只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观点。
第九章 自我维护
自我维护指尊重自我的需求。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
它的对立面是胆怯性的投降,即将自我永久地深藏于一种表层之下,掩藏或者扼杀自我,起目的是避免面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或是去取悦、抚慰、操控别人,或是简单地“归属”别人。
自我维护并不需要摆出与人交战的姿态,展现出好战的一面。他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冲动队列的前端,或是要击倒他人。它并不是说未来维护我们自身权益,就可无视或漠视他人的利益。他只是说在所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乐于维护自我,坦然地维护自我,尊重自我。
这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存而负责,要为自己的安全感而努力。不是惧怕这种责任,而是在惧怕本身勉强挂起了降旗。
我的生命不属于别人,我活着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期望,
自我维护要求人们乐于面对而非逃避生活的调整(比如今年CPA),要努力掌握主动支配权。
第十章 有目的的生活
有目的的生活包括
要为自己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目标、目的的行为负责
要注意识别实现自己目标所必须的行为。
督促、检查自己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
注意自己行为的后货,以此认识自己的行动是否促进目标的实现
第十一章 个人诚实
追寻自己的快乐,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吧,但你要为它付出代价。
总结
成长道路的中心目标是逐步实现自立。
其实你非常可爱哦~
心理治疗的首要任务就去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尊感。
我们没有必要讲恐惧,害怕视为灭顶之灾。我们可以将之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尽力面对他们,处理好他们,沿着事态发展最好的方向前进。
但无论何时,意志不可缺少,坚韧不可缺少,勇气不可缺少。
这一切的力量源泉来自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热情。爱是推动六大支柱发展的源泉,它是自尊的第七大支柱。
柠檬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三遍学习法 (1人喜欢)
- 2025年经济小预测 (3人喜欢)
- 假装你会这件事,你就真的会(2025/01/0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