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飞入我眼(《蜻蜓之眼》观后记)
1.这是徐冰用纯粹的监控录像加以编剧制成的电影,仍是在“认认真真做一件不存在之事”,而且变废为宝。11000小时里的81分钟,讲述了一个有些神经质的爱情故事。 2.世界变成了一个大摄影棚,无数的摄像头24小时为导演工作。 3.虽然是随机架设的监控,可镜头语言并不打折。从远景,中景,到近景,特写,都有展现。无法想象,看上去人烟稀少的城郊或荒野山间,竟也有监控的侵入,然而本该戒备森严的监狱却找不到影像资料。 4.一些无意记录的画面甚至比刻意的拍摄还具有震撼力:真实的飞机坠毁,山体滑坡,斗殴与失足落水;闪电轰击与离奇的水柱在路中央涌出。世界的疯狂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清晰呈现在眼前的事实。 5.这是最最自然的“表演”,每一个人都百分之百真实,一种在横店或好莱坞根本呈现不出的真实。 6.但我还是要说,我时不时是觉得尴尬的。虽然电影叙事的伪装是为了和绝对真实形成对比、反差,是一层迷彩,然而这个迷彩的做工我要说是不合格的。编剧翟永明是著名诗人(画画的朋友一定见过何多苓画的她),诗作如何我没看过,无权评价,但这次她做编剧我觉得是失败的。剧中人物的对白像是不得志的三流文人逢人便说的一些拿腔拿调的句子,人物因而显得极其弱智;另外,为了编造剧情,许多段落里影像完全成了对话的附庸,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十足的匠气。途中至少有五人陆续离场,考虑到门票钱可以看4场3D IMAX了,我觉得他们很有可能是忍不了了。包括当我发现剧中竟然真命名了一个叫蜻蜓的人物时,“蜻蜓之眼”所带来的诗意想象瞬间庸俗化。如果只是画面加上配乐,效果或许会比现在好得多。 7.可是我还是要说徐冰开了一个好头,这些无摄影师的摄影阴差阳错地具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且这可以看作是对纸上拼贴的升级,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video语言甚至电影语言来应用。 8.技术会为个人赋能,多年前的想法如果不是因为网络上涌现出的监控资料,不知还会被搁置多久。所以艺术家其实有责任把这种潜能探索到极致。馆里的另一个展正是由deep fake,人工智能等等的介入产生的前所未有的艺术。陈旧的艺术依然随处可见,但起码今天我看到的全都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