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机理 之二 中医是主观的医学
上一篇:中医的机理 之一:中医是关于生命的医学
中西医看起来是理论体系不一致,概念不能通约,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来说,两者的认知模式不一样。
认识过程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所以有两种分野,要么立足于人,谋求浑然的感知,要么立足于物,谋求清晰的认识。前者是中华的思维模式,后者是西方的思维模式,导致中西文化、中西科学、中西医学的不同。
现代科学是关于物的,强调客观,知识聚焦于每个具体存在,那些定律和方程,那些个理论,都是对客观的描述,不允许主观自由发挥。所以西医要分解身体以达到目的,那么多工具,都要搞清楚身体的物质存在,输出客观指标。在这个体系,人的各种感知、比如对脉搏的感知,对舌苔的观察,都要被尽量压缩价值;人的主观判断被最大限度压制,替之以为客观的知识和相应的医学逻辑推理。
中华的认识模式是主观的,比如中华哲学观点,“道”、天人、阴阳、平衡,哪个不是主观的概念?要脱离人,寻找它们对应的物质基础,是此路不通的。
这种文化下,中医要凸显主观而忽略客观,一切感知都要回到人,谋求在内心整合体会,然后涌现高级结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医没有积极消化吸收西医工具,两者的气质并不相同。
中医理论就是人的想象,看一段有代表性的描述:“经行之时血室正开,经期精血外泄,肝血骤虚,外邪乘虚而入,与正气相争,搏于血室。”体内有一个“血”的“室”,两种力量在其中“搏斗”,不是主观想象是什么。要寻找其物质基础,是缘木求鱼。
再看这样相对合理的论述:“缓解时咳喘虽平,但病根仍在,所以调本之方,必须邪正兼顾,标本并治,寓治于补,在益气养血、培补肺脾肾之中,仍要顾及其标,以清透余邪。”其中涉及的概念,比如名词的病根、标本、邪正,比如动词的补、益气养血、清透,都是主观的,没法找到客观对应物。
证就是主观感知,那是整合了整个生命体,甚至整合了整个自然界的结论;中医关于人体的认识也是这样,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都是主观概念;以经络举例,虽然人们把穴位设置到某个具体部位,但根本是主观认识,循经传感现象就是主观感知。人们曾经依靠工具证明经络的客观性,做过很多努力,但众说纷纭,并无公认的结论。
再看中医“内证”,内证是要感悟内在生命的变化,这类思路在现代科学看来极为荒谬,但在中医体系长存,因为中医有浓郁的主观成分。
望闻问切虽说在接触具体物质,但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比如五官是最客观的存在了,却被中医当作触及生命的途径,中医说“心主血,其华在面”,就像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户,中医的眼光要越过面部,直接去到“心”,那么,面部是客观的吗?有多少客观的氛围?
中药算是明确无误的客观存在了,其实也是主观的,人们通过归经、性味等概念,谋求对药材的主观体会,再通过扶正、祛邪等方法,在方剂和整体生命之间建立关联,和主观创造建立关联。
越是深入具体实践,物的特性才慢慢体现;越是涉及具体实践的,主观和客观的差别越不明显,关于药物的看法就不明显,对针灸的看法就不明显,麻痹了人们关于中西医本质区别的思考。
无论如何否认中医是主观的,都不能否认中医是关于现象的,这个现象,就是人眼所见,往往导致主观的理解。少些时候,中医也在靠近具体的物质,这是例外情况,中医的主体是主观的。
几乎所有中医概念,都是研究对象在心中的映射,不能离开这个根本而言说。比如,人们在讨论三阴三阳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这就大谬不然了,它什么现代科学的理也不是,它是心理,是主观感知,不能脱离人去说三阴三阳。
在现代科学的诱惑下,人们把阴阳落实为诸多对子:外/内,正/负,环境/人体,高温/低温,高氧/低氧,cAMP/cGMP,底物/产物,合成/分解,氧化/还原,激活/抑制,激化酶/磷化酶……总之,要变成干巴巴硬邦邦的物质的特性,证明过程决不可把人牵涉进来,仅有的环境/人体之类的“感悟”也被降解成工具的测量结果。这类努力放弃阴阳的来历,放弃人的感悟,放弃中医的特色,放弃对生命的固守,试图靠近西医,去到客观世界,因而是不妥的。
中西交流之初,人们提出中医概念的“虚指”,说明脏腑并非真正的脏腑,而是虚拟的概念,以逃避解剖学实践的追杀。这认识并不够深入,根本缘故,是中医立足于人而认识世界。从立足于人这一点看虚指,结论就非常清晰:那些脏腑是人心的一种认识,当然无法和解剖学揭示的知识通约,但它们可能有效于医学。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还发展了各种辩解思路,比如认为“脏腑是功能单位”;认为中医是“象思维”。这些解释都可以,但并不彻底,没有抓住“中医是主观的”这个根本。
如何科学地理解中医?最初的人们只有一些零星的治疗经验,后来的人们就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于是借鉴时代力量,做出了让人感到满意的解释。这样不可避免地有很多错误认识,但中医方法适应范围广,依靠相应的理论治疗疾病往往有效,人们就认为触及了真相。后人也就如此这般地发展中医理论,形成主观特征鲜明的医学体系。
承认中医是主观的,会引起很多人的惊慌失措,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根深蒂固的印象,是“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之类。这是没必要的,科学的根本是实证,主观想象并不排斥实证,只要我们能做到实证,中医就是成立的。
承认中医是主观的,这并不是什么致命的缺陷。承认中医是主观的,并不会导致对中医的否定,关键在相应的技术体系支撑。可以这样宣称:任何人类认识,不应当僵化地谈论它是否科学合理,应当结合技术元素,技术能支撑的,能验证的,就是科学合理的。
承认中医是主观的,还可以尽享很多好处,比如发展健康保持的科学,发展个性化医学,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局限于物质的西医无法顾及。
主观的就是关于生命的
承认中医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就要承认“中医是主观的科学”,因为生命就是主观的概念,只有人能感知,没法基于任何工具而言说。
我们去翻看现代科学的任何文章,只要作者是严谨的,就从来不会为生命下一个定义,因为生命无法基于物质来论述。用哲学家的话说,它是形而上的概念,是个哲学术语。
反过来,承认中医是主观的科学,就得承认它是关于生命的科学。
主观的科学之所以成立,是人能发现生命的规律。如果生命没有规律,如果中医不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它就不应当存在,确切地说,不能有理论体系,只能是经验。结局就是中药被搞懂机理而被西医收编。
承认中医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我们的方向就明确了:改进已有的生命认识,发掘更多生命规律,发展更多协同生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