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55:供兔儿爷
关于北京的文化符号中,有一位了不起的动物英雄——兔儿爷。传说它曾在瘟疫横行期间从月球登陆地球,拯救无数人。对了,其身份证左上角应该写着:玉兔。它简直就是月球那边的“阿姆斯特朗”。
旧时每到中秋节前夕,北京大街小巷会出现无数卖兔儿爷的摊子,或多或少,总能稳赚一笔。而这些造型各异的兔儿爷,基本都是用黄土捏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康著《儿女英雄传》多有提及,第三十四回还说“那两枝子白花藕,是兔儿爷的剔牙杖儿”。难道是讽刺兔儿爷牙缝太大?一笑。另一位现代满族作家老舍描绘得更详细——
(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四世同堂》)
——动漫味道十足!

可能正因此,兔儿爷成了今日北京的中秋节形象大使。但古代北京人不懂动漫产业,只是单纯地将其当作一种应时应景的泥娃娃出售。较早有明代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说到这种兔子的简单形象,“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祈而拜之”。而其形象的丰富,可能与后来徽班进京有关。因为戏剧演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戴,被手巧的匠人运用到兔儿爷身上了。清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直接称呼其为“兔儿爷”,所描述的形象,比明朝的更精彩,“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就大小而言,从一尺到三尺都有。大的可能是供奉在家,小的可能直接给孩子当玩具。
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
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清代张朝墉的《燕京岁时杂咏》显示,兔儿爷是被当作“神”祭拜的。另一位清代诗人方元鹍有证,“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都门杂咏》)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供奉过它。民间比较有特色的兔儿爷,是一种用发酵面粉做成的馒头,蒸熟后,拿红色“点睛”后供奉月亮。这就使古代北京的中秋节,比其他地区更多一些童话色彩。

今天的北京仍然有人传承着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可惜一直没很大影响力。新闻报道说,他们从郊区工地取得地下两米深的黄泥,回家把它弄“熟”,然后手工制作,全程大约十天左右,可谓费时费力,却没听说这东西多值钱。甚至可能不如清代的兔儿爷价格。据清末徐珂编辑的《清稗类钞·时令类》说——
(兔儿爷)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近万钱”是什么概念?从“贵家巨室”购买它可以想见。当然,如果价钱不亲民,兔儿爷事实上就会失去更广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