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若此般惊艳
在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喜欢音乐到研究音乐的这段时间里,欣赏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流行,古典,摇滚,包括硬摇滚,艺术,朋克,金属,激流,死亡等,很多作品,听时一阵感动,但听过后,忘了也就忘了。
在我的音乐库里,积攒了不少让我惊艳的作品。我所定义的惊艳,标准有这些:
I 旋律唯美 这是首要的,因为旋律是我对一首音乐作品最直接的感受,那些美的的旋律,会给我美的享受
II 编曲精致 编曲往往会提升一首音乐作品的档次,让我惊艳的音乐,编曲往往是精致的,精巧的,要做到精致,就需要注重细节,一个微妙,弱小的音符,反而会铸造一首强大生命力的作品,细节方面,包括录音技术,EQ的调节,音效的渲染等,那些惊艳的作品,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给我艺术的享受
III 画面色彩 我喜欢的作品一般都会有浓烈的画面感,这跟个人欣赏角度有关,我比较喜欢浓烈渲染的音乐,不管是音效,还是所表现的画面色彩。我很欣赏的一位音乐人崔健说,他所制作的,仅仅是音乐,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给人以画面感,因为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我恰恰相反,那些太过直接,来自身体本能的音乐一般不会得到我的青睐,我喜欢的是有画面感的立体性的作品,而且色彩要鲜明。
IV 唯一存在 这些惊艳的作品,大多是普通音乐人无法创作出来的,主要是因为档次问题,当然也有我的欣赏口味的原因。
唯美 Forever Love /X-Japan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粉紫 红
日本乐团X-Japan的经典作品,编曲华丽大气,旋律唯美哀伤,Yoshiki的钢琴和鼓给了这首作品太多哀伤的感觉,Hide的吉他SOLO则增加音乐冷艳的色彩,当刺耳的吉他泛音传来时,带给你的便是刺骨的悲凉,副歌部分的和声走向是I-VIm-IIIm-IV-V,中间的两个小三色彩的和声走向便是忧伤的源泉所在。没有深入了解X之前,就在X的论坛里看过张图片,是一个吉他手坐在舞台上弹吉他,脸颊上是片片泪痕,图片介绍说是被自己所弹的音乐感动到落泪。认识X之后,才知道,这是在X的97年12月31号《The Last Live》解散演唱会上演绎Forever Love的时候,Hide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所以我对这首歌的认识和印象也牢牢锁在现场的那个画面,Hide红色的头发,黄色的吉他,绿色的灯光,还有Yoshiki的水晶钢琴,一切都是那么唯美,这种美是让人心碎的,美到你无法再去想象任何丑恶的事,你会想,这世界还存在比这更唯美的画面么?在Hide去世的葬礼上,X也演奏了这首歌,这首歌好像就是为了Hide而作的,没有了弦乐,没有了Drums,没有了吉他和贝斯,只有钢琴和Vocal,却依然那么感人,或许是由于在葬礼上,本身就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
缠绵 情人/BEYOND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紫,红
香港著名乐团BEYOND的经典代表作。衡量一个乐队或者音乐人的创作寿命,有一个方法,就是看他的创作中,受人喜爱甚至追捧的那些代表作出现在这个人的演艺生涯的哪个时期。大部分歌手的第一张专辑是最经典的,而且里面最经典的歌是后面的作品无法超越的。来看一下BEYOND,他们最经典的代表作是《海阔天空》,是家驹时期的BEYOND最后一张专辑的主打歌,而经典的情歌代表作品《情人》也出自这最后一张专辑,BEYOND其他经典作品,像《再见理想》,《大地》,《真的爱你》,《不再犹豫》,《灰色轨迹》,《长城》,《光辉岁月》等,都依次出现在BEYOND各个时期的专辑中,由此可见,BEYOND的创作力,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有点说远了,《情人》这首歌,最吸引人的就是前奏,简单,华丽,悦耳,动听的键盘独奏,音色绝佳,旋律绝妙。这首歌编曲没有BEYOND其他作品那么复杂,相对来说简单了一点,但是家驹的演绎确实整首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唱腔飘渺,充满了浪漫色彩,高潮部分的假声听起来就像情人之间的秘密私语,动人,感人,还有恋人。Paul间奏中的吉他solo使用了E-BOW效果器,音色延绵起伏,荡气回肠,把这首歌的缠绵情调阐释到了极致。家驹在最后的吟唱部分,假声唱的真是天籁,旋律美到杀死人的地步。这首歌的印象色彩来自于BEYOND96年的Live,依然是灯光的色彩,Paul演绎的版本失去了家驹的浪漫,飘渺,但多了分柔情和温馨,这是我听过除了家驹演绎的最好版本的《情人》,而且是唯一一次Paul在现场使用E-BOW来制作SOLO。
冷艳 十二种颜色/陈琳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十二种颜色
来自于已故歌手陈琳的经典作品。其实这首歌远没有《爱就爱了》,《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传播的深远。在听过爱就爱了之后,开始关注陈琳的作品,偶尔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陈琳的《十二种颜色》的MV,深感惊艳,那时候还在高中,虽然对音乐和画面以及音响没有太多研究,但依然感到这种程度的MV,在国内甚至在港台都属于上乘之作。MV的画面充满了冷艳的色彩,现场伴奏的乐手都身穿白色卫衣,佩戴口罩和眼镜,神秘,潇洒,陈琳的造型也十分的性感和出位,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尽显妖媚。这首作品的电子味比较重,节奏部分采用了大量电子鼓音色,还有很多和合成器的音色使用,前奏和间奏吉他的很赞,音色华丽而柔美,旋律甜腻而大气,这种声音让我联想到大自然内的那种原始的声音,在SOLO的时候,用到了一部分布鲁斯的特征音符,就是#2,十分微妙的忧伤感觉渗透在这单独的一个调外音符里。中间的时候使用了哇音效果,是整首歌动感十足,而且哇音伴奏的时候,副歌部分,总是在第三拍的后半拍,刷进几个芬克和弦,这种驾驭节奏的编曲思想在国内实属罕见,明智的吉他手,此歌其实没有表达具体的实际意义,其实是在描述对色彩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非常抽象
孤独 Keep Talking/Pink Floyd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蓝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欣赏Pink Floyd的作品,就不知道什么叫艺术,不看Pink Floyd的现场,就不知道什么叫震撼。没有什么能比Pink Floyd的现场音乐会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和神经了,这支活跃在乐坛近40年老牌艺术摇滚乐队,用毕生的精力向人们阐释了美的涵义,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将艺术之美发挥到极致。在我欣赏了Pink Floyd的Pulse音乐会之后,我觉得整个人生可以只为了这场音乐会而活,去过现场领略过此音乐魅力的人,才没算白活。这首作品出自Pink Floyd后期的经典专辑《The Division Bell》,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贝斯手Roger Waters的存在和霸权,Pink Floyd开始转型华丽和后迷幻时代,思想性稍弱,但是音乐性和可听,可视性大大增强。这首歌,采用的主要和弦进行就是Major7-Minor7,是我最钟意的一个和声组合,所以当主歌的大七和弦响起的时候,浑身一阵冷战,这是我印象中一直寻找的音乐,我要的就这是这种声音。歌词很简单,现场的时候,是主场David Gilmore跟后面做和声的三个女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形式完成,似乎在表达一种无法沟通,无法言语的无奈和无助。间奏SOLO是吉他加键盘,吉他还是一样的犀利,键盘还是一样的悠扬,和声很简单,就只有VIm-IIm两个进行。主歌部分全部结束之后,又是SOLO时间,这次的吉他音色,是由一个特殊的设备做出来的,此设备连接到话筒上,含在嘴里,吉他上依然在弹着忧伤而且冷淡的旋律,口中的设备用来丰富弹奏旋律的表情,具体这个设备的名称我还不清楚,在Bon Jovi的演唱会上我也见到过此种设备,而且最早,Pink Floyd已经在70年代《Animals》里运用过这种效果。这对吉他手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你在几乎不可能低头去看指板的情况下一边弹奏旋律,一边在口中做效果处理,而且弹出来又是如此美妙的音乐,大概只有David Gilmore可以做到。在最后的SOLO中,David将Major7-Minor7的和弦进行上所能搭配的旋律玩到了极致,真是美妙的极点。现场的灯光,我不想说其他的,这是我看过的演出中灯光效果最棒最旋最美的,无法超越了,就因为现场的音效和灯光,我才会说这样的话,欣赏了这场音乐会,人生才算完整。
诗意 The Last Song/X-Japan
惊艳指数:★★★★
色彩印象:银白 水晶
又是X-Japan的作品,解散前的最后一首歌,整首歌都像水晶一样,Yoshiki时不时的陪着诗意的独白,还有水晶钢琴做出来的水晶一般的音色,吉他的SOLO夜如同过了水一样。这首歌是X作品了,钢琴伴奏用的最多的了,从头到尾,一直是钢琴的声音,主和弦合适两个IVMajor7-I,所以出来的效果也是冰冷的,一粒粒钢琴的声音出来的时候,如同泪滴飘落,虽然伤感,但也温暖,似乎在将X十数年的历程做一个终结。Yoshiki在作品的末尾处,加了大量的刚请即兴伴奏,十分的平静,这段音符弹完,以后钢琴上演奏的每一段音乐都不再属于完整的X了。在X的2008年复出演唱会上,第一首歌即使《The Last Song》,我想这是有意义的,10年前,X在这里结束,10年后,X从这里开始……但没有了Hide的X,永远也无法回到原点了,虽然还有Yoshiki,Toshi,Pata,Heath,但没有歌迷会承认这是完整的X。X注定要陪伴着失去Hide的痛苦度过一生,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在我的音乐库里,积攒了不少让我惊艳的作品。我所定义的惊艳,标准有这些:
I 旋律唯美 这是首要的,因为旋律是我对一首音乐作品最直接的感受,那些美的的旋律,会给我美的享受
II 编曲精致 编曲往往会提升一首音乐作品的档次,让我惊艳的音乐,编曲往往是精致的,精巧的,要做到精致,就需要注重细节,一个微妙,弱小的音符,反而会铸造一首强大生命力的作品,细节方面,包括录音技术,EQ的调节,音效的渲染等,那些惊艳的作品,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给我艺术的享受
III 画面色彩 我喜欢的作品一般都会有浓烈的画面感,这跟个人欣赏角度有关,我比较喜欢浓烈渲染的音乐,不管是音效,还是所表现的画面色彩。我很欣赏的一位音乐人崔健说,他所制作的,仅仅是音乐,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给人以画面感,因为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我恰恰相反,那些太过直接,来自身体本能的音乐一般不会得到我的青睐,我喜欢的是有画面感的立体性的作品,而且色彩要鲜明。
IV 唯一存在 这些惊艳的作品,大多是普通音乐人无法创作出来的,主要是因为档次问题,当然也有我的欣赏口味的原因。
![]() |
唯美 Forever Love /X-Japan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粉紫 红
日本乐团X-Japan的经典作品,编曲华丽大气,旋律唯美哀伤,Yoshiki的钢琴和鼓给了这首作品太多哀伤的感觉,Hide的吉他SOLO则增加音乐冷艳的色彩,当刺耳的吉他泛音传来时,带给你的便是刺骨的悲凉,副歌部分的和声走向是I-VIm-IIIm-IV-V,中间的两个小三色彩的和声走向便是忧伤的源泉所在。没有深入了解X之前,就在X的论坛里看过张图片,是一个吉他手坐在舞台上弹吉他,脸颊上是片片泪痕,图片介绍说是被自己所弹的音乐感动到落泪。认识X之后,才知道,这是在X的97年12月31号《The Last Live》解散演唱会上演绎Forever Love的时候,Hide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所以我对这首歌的认识和印象也牢牢锁在现场的那个画面,Hide红色的头发,黄色的吉他,绿色的灯光,还有Yoshiki的水晶钢琴,一切都是那么唯美,这种美是让人心碎的,美到你无法再去想象任何丑恶的事,你会想,这世界还存在比这更唯美的画面么?在Hide去世的葬礼上,X也演奏了这首歌,这首歌好像就是为了Hide而作的,没有了弦乐,没有了Drums,没有了吉他和贝斯,只有钢琴和Vocal,却依然那么感人,或许是由于在葬礼上,本身就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
![]() |
缠绵 情人/BEYOND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紫,红
香港著名乐团BEYOND的经典代表作。衡量一个乐队或者音乐人的创作寿命,有一个方法,就是看他的创作中,受人喜爱甚至追捧的那些代表作出现在这个人的演艺生涯的哪个时期。大部分歌手的第一张专辑是最经典的,而且里面最经典的歌是后面的作品无法超越的。来看一下BEYOND,他们最经典的代表作是《海阔天空》,是家驹时期的BEYOND最后一张专辑的主打歌,而经典的情歌代表作品《情人》也出自这最后一张专辑,BEYOND其他经典作品,像《再见理想》,《大地》,《真的爱你》,《不再犹豫》,《灰色轨迹》,《长城》,《光辉岁月》等,都依次出现在BEYOND各个时期的专辑中,由此可见,BEYOND的创作力,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有点说远了,《情人》这首歌,最吸引人的就是前奏,简单,华丽,悦耳,动听的键盘独奏,音色绝佳,旋律绝妙。这首歌编曲没有BEYOND其他作品那么复杂,相对来说简单了一点,但是家驹的演绎确实整首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唱腔飘渺,充满了浪漫色彩,高潮部分的假声听起来就像情人之间的秘密私语,动人,感人,还有恋人。Paul间奏中的吉他solo使用了E-BOW效果器,音色延绵起伏,荡气回肠,把这首歌的缠绵情调阐释到了极致。家驹在最后的吟唱部分,假声唱的真是天籁,旋律美到杀死人的地步。这首歌的印象色彩来自于BEYOND96年的Live,依然是灯光的色彩,Paul演绎的版本失去了家驹的浪漫,飘渺,但多了分柔情和温馨,这是我听过除了家驹演绎的最好版本的《情人》,而且是唯一一次Paul在现场使用E-BOW来制作SOLO。
![]() |
冷艳 十二种颜色/陈琳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十二种颜色
来自于已故歌手陈琳的经典作品。其实这首歌远没有《爱就爱了》,《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传播的深远。在听过爱就爱了之后,开始关注陈琳的作品,偶尔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陈琳的《十二种颜色》的MV,深感惊艳,那时候还在高中,虽然对音乐和画面以及音响没有太多研究,但依然感到这种程度的MV,在国内甚至在港台都属于上乘之作。MV的画面充满了冷艳的色彩,现场伴奏的乐手都身穿白色卫衣,佩戴口罩和眼镜,神秘,潇洒,陈琳的造型也十分的性感和出位,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尽显妖媚。这首作品的电子味比较重,节奏部分采用了大量电子鼓音色,还有很多和合成器的音色使用,前奏和间奏吉他的很赞,音色华丽而柔美,旋律甜腻而大气,这种声音让我联想到大自然内的那种原始的声音,在SOLO的时候,用到了一部分布鲁斯的特征音符,就是#2,十分微妙的忧伤感觉渗透在这单独的一个调外音符里。中间的时候使用了哇音效果,是整首歌动感十足,而且哇音伴奏的时候,副歌部分,总是在第三拍的后半拍,刷进几个芬克和弦,这种驾驭节奏的编曲思想在国内实属罕见,明智的吉他手,此歌其实没有表达具体的实际意义,其实是在描述对色彩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非常抽象
![]() |
孤独 Keep Talking/Pink Floyd
惊艳指数:★★★★★★
印象色彩:蓝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欣赏Pink Floyd的作品,就不知道什么叫艺术,不看Pink Floyd的现场,就不知道什么叫震撼。没有什么能比Pink Floyd的现场音乐会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和神经了,这支活跃在乐坛近40年老牌艺术摇滚乐队,用毕生的精力向人们阐释了美的涵义,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将艺术之美发挥到极致。在我欣赏了Pink Floyd的Pulse音乐会之后,我觉得整个人生可以只为了这场音乐会而活,去过现场领略过此音乐魅力的人,才没算白活。这首作品出自Pink Floyd后期的经典专辑《The Division Bell》,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贝斯手Roger Waters的存在和霸权,Pink Floyd开始转型华丽和后迷幻时代,思想性稍弱,但是音乐性和可听,可视性大大增强。这首歌,采用的主要和弦进行就是Major7-Minor7,是我最钟意的一个和声组合,所以当主歌的大七和弦响起的时候,浑身一阵冷战,这是我印象中一直寻找的音乐,我要的就这是这种声音。歌词很简单,现场的时候,是主场David Gilmore跟后面做和声的三个女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形式完成,似乎在表达一种无法沟通,无法言语的无奈和无助。间奏SOLO是吉他加键盘,吉他还是一样的犀利,键盘还是一样的悠扬,和声很简单,就只有VIm-IIm两个进行。主歌部分全部结束之后,又是SOLO时间,这次的吉他音色,是由一个特殊的设备做出来的,此设备连接到话筒上,含在嘴里,吉他上依然在弹着忧伤而且冷淡的旋律,口中的设备用来丰富弹奏旋律的表情,具体这个设备的名称我还不清楚,在Bon Jovi的演唱会上我也见到过此种设备,而且最早,Pink Floyd已经在70年代《Animals》里运用过这种效果。这对吉他手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你在几乎不可能低头去看指板的情况下一边弹奏旋律,一边在口中做效果处理,而且弹出来又是如此美妙的音乐,大概只有David Gilmore可以做到。在最后的SOLO中,David将Major7-Minor7的和弦进行上所能搭配的旋律玩到了极致,真是美妙的极点。现场的灯光,我不想说其他的,这是我看过的演出中灯光效果最棒最旋最美的,无法超越了,就因为现场的音效和灯光,我才会说这样的话,欣赏了这场音乐会,人生才算完整。
![]() |
诗意 The Last Song/X-Japan
惊艳指数:★★★★
色彩印象:银白 水晶
又是X-Japan的作品,解散前的最后一首歌,整首歌都像水晶一样,Yoshiki时不时的陪着诗意的独白,还有水晶钢琴做出来的水晶一般的音色,吉他的SOLO夜如同过了水一样。这首歌是X作品了,钢琴伴奏用的最多的了,从头到尾,一直是钢琴的声音,主和弦合适两个IVMajor7-I,所以出来的效果也是冰冷的,一粒粒钢琴的声音出来的时候,如同泪滴飘落,虽然伤感,但也温暖,似乎在将X十数年的历程做一个终结。Yoshiki在作品的末尾处,加了大量的刚请即兴伴奏,十分的平静,这段音符弹完,以后钢琴上演奏的每一段音乐都不再属于完整的X了。在X的2008年复出演唱会上,第一首歌即使《The Last Song》,我想这是有意义的,10年前,X在这里结束,10年后,X从这里开始……但没有了Hide的X,永远也无法回到原点了,虽然还有Yoshiki,Toshi,Pata,Heath,但没有歌迷会承认这是完整的X。X注定要陪伴着失去Hide的痛苦度过一生,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