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乱跑乱走的小半年

说说我这小半年的生活,也许你感兴趣呢。
01
—
种菜不是我目的,也不是我的手段
进村以来,有少数好朋友来看过我。
很感谢他们,对我展示了最大限度的尊重,没有猎奇,没有度假,没有归类,而是不远千里万里,来看看我现在的生活,生活中的我。
当然,还有更多朋友,是以其他方式在关心支持着我。也许我拒绝了他们给我的那些机会,只是因为现在的我还不需要,或者还需要更多时间思考,但不证明我不感激每个朋友伸出手的真心。
还有一些话,我要澄清一下,既不希望我的探索道路成为一条圭臬,也不希望成为一道景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基本上关掉了朋友圈的图片功能)。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顿悟了,虽然有朋友这么说;但我的确是没有参加任何所谓“身心灵”的活动:没有站桩,没有打坐,没有日日冥想。
如果有一件,那应该说是我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了;有两件,我把箫和琴拾起来了;有三件,我开始种地了。
读书
这半年的读书,有点像我念研究生时的感觉。那时,坐在国图里一天不出来,从早到晚,看到好书就翻开,经常是一系列的书摊在眼前,互相索引相连的翻看。边看,感兴趣的主题全貌就会出现。当然,比如,有时会拿一本法院庭审案例集,印象最深的是《改变美国的25个最高法院案例》,每一篇练达皆文章。
最近的读书,感觉更有自己的体系,我更多的是慢慢开始梳理和修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以前没有仔细看的世界史和西方哲学,现在慢慢上了点路,以前读过的《论语》、《庄子》,再读时颠覆了以前的认知,社会科学类的书籍还是心头好,但也不贪多,一本一本慢慢看,不求画完整脑图的“成就感”,而是懂的就细读,不懂的先记下,有兴趣再回头重新阅读。不过,这半年没有太多时间看文学作品,文本钻研还是不够细致,多是重拾静下来阅读的习惯。
好书很多,不过要是有一本推荐,仅对于我自己的影响来说,应该是这本,没有之一。

箫和琴
箫和琴,少年时心向往之,大学时代自己有了时间和闲暇,才开始学的。
箫和琴,好像我的感性和理性不同的方面:箫能传情,琴能言志。每每困倦,或者气息不畅,箫一响,总是能诉尽心事,直抒胸臆。而琴,凭着谈古曲的心绪,总能带入一些深沉的思考。

我一直期待着琴箫合奏,最近把一个小伙伴教会了半首曲子。俩人磕磕绊绊合奏了一下,虽然不太成曲调,但也总算是一个开始。
像是读书的补充,那些理性不能寄托,也无需解释的部分,都融合在所谓“天籁、地籁与人籁”之间。

种地
春播、夏收、秋种。
吃了一夏天的菜,满意十足。
自己种的菜,并不如外面买的,往往没有所谓“卖相”。叶子烂了,果实被虫咬了也是常有的事。看久了,倒是觉得超市里又大又圆的水果蔬菜不敢再买。这也就像看过了“纯天然,无添加”的生物是什么样,看到了各种混杂的药喂大的,一眼能辨别。
我们自己种的菜没有农药化肥,没有来及厚土堆肥的地块,宁可地荒着,也一点外力都不施。不过也帮人撒过农药,收获的季节,有的果子靠着自己的力量,凭借雨水,冲刷掉了所有喷在外面的农药,有的果子,咬一口,重重的农药味扑面而来。
一味说种菜能修身养性,当然不切实际;种自然的菜,观察生物,了解到人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便开始慢慢领悟,自己纠结的乃是离事物本来面貌太远,带来的困惑。
包括看到小狗们打架,也能索性想到孩子们之间感情的变化,有时觉得自己如家长一般,杞人忧天,或是介入的太多;有时又看到生物的天性使然,是外界“主人”的规训太多,让狗变成了附庸宠物。





除了吃的,还在种一些蓝草,不知道秋天来会不会收割一些,用来染布。自从进了村,是彻底告别了“无印良品”,找到了自然替代物,谁还会去消费呢?现在如果出门,说的不是买件新衣服,而是“染”个衣服旧换新。“染色进日常”,靠的不是一颗消费和物欲的心,而是最大化的利用已有的资源,同时,也想一想,每个行为给周边环境带来的麻烦。





02
—
做了五年咨询,这回的客户是我自己
“咨询师”是我这过去五年,引以自豪,如今看来,也觉得汗颜的称谓。
咨询,擅长的是用一套理论框架,可以把细碎的观点,用比较有条理和逻辑的方式,组合、思考,与其说是一套准则,不如说是西方现代管理学思考方法的入门和提炼。
但我在做咨询项目的时候,其实最心虚的总是“PESTL”分析(外部环境分析)。老生常谈的外部分析往往涉及:政策、环境、社会、技术、法律;技术上操作,总是找一些白皮书、论文扫一下大环境,再找一些专家老师进行访谈。这需要阅历、沉淀和眼光,好像在万千世界里抽丝剥茧,找到一条路。
这半年的感觉是,路越走越宽路,但实际的选择,却是越来越少了。
上学时很喜欢用“三圈理论”,去套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被外界认可做什么——以找到中间交集的“蜜罐区”。那时候总是纠结着,自己喜欢啥,擅长什么,很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回首望去,很像五年的田野实践。下过乡,进过企业,进过政府大院,写过论文,有过推杯换盏,也站在过镁光灯下,扑腾扑腾始终没有走上一条“正轨”,让身边的前辈们着急。但竟没有哪个说的上喜欢,或者说在每个角色里,都偶有把“自己”剥离开的时候。有点像一场场演出,有点像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
这小半年沉下心来看看,所有的情节画面都交织在一起,竟然如一部电影,蒙太奇般的变化,原来都为着一个主题。虽然我还没看到影片的全貌,但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形成。
当然这过程中,不知过往,一些将来视角,也帮助了我。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过“think from the future”,以将来观现在(正在到来的未来)。这小半年里,我将以前学过的咨询方法和个人探索方法,终于都用到了自己身上。都说医不自医,但多半是站得不够远,或者没办法超脱出来,真的审视地看自己吧。
医生需要使用仪器,我也不能免俗的用了一些框架,不一定说哪个一定好,但综合起来,也有些线索。
生命长河+组合预测
生命长河是一种绘画方式,是把一些在成长中出现过,但在现阶段暂时忽视,或者没有处于主要地位的经历、因素、愿望,考量进来。我见过的最让我惊讶的一个学生的生命长河,是回溯了自己小时候希望成为“厨师”的心愿。那个正在上大学念传媒的男生说,我现在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以后能早一步实现我当厨师的心愿,所以我要念书、工作、学习、存钱,同时提升厨艺。

当然我也结合了机构的增长规划,不只回顾过去,也看看将来。这样的视角,可以让我明白,当下做的并不一定是远方,现在没有的也不要轻易放弃。不知远,焉知近——在过去的自己中找到线索,在将来中看到方向,而现在是要踏踏实实,只问付出与坚持的当下。

“个人生活模式”画布,具象你自己
这小半年也在恢复自己独立写行研报告的能力。有一篇比较欣喜的是我研究了一家百年企业兴衰发展,并写成了文章。从1920年到2019年,看这家百年企业,也像看“世纪老人”一样。虽然在成稿里,没有引用太多历史的部分,而更关注现阶段的业绩,但在查企业业务变动、盈亏情况等这些具体细节的过程中,好像也在还原一个百年故事,看个体兴衰与环境互动。
这不禁启发了我开始做下面的两件事:
1.既然一个百年企业都不是时时屹立不倒,那么人呢?看到企业会有阶段性的战略亏损,那么人呢?我们是否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些地方并不如预设,甚至“战略性”放弃执念呢?
2.企业亦如人,所谓把“商业模式画布”转化为“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并非没有道理。
我又重新翻阅了《个人商业模式画布》这本书,但这次看,有了新的意味。画布是一种视角,梳理生活的方式。现在,我更想将其称之为个人“生活”模式画布。以前,我做过这类练习,但太过于专注自己的“职业技能”,换句话说“没把自己当人看”,而是以一种“工具化”的眼光,看看自己哪里可以为人所用,或者哪里是自己应该做的。这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困局:看不清大的环境,又以为自己被需要的就是自己擅长的,很容易失去了“主心骨”。

后来,我也发现了“精益画布”,这个工具我在做公益咨询的时候,一个专门在国际组织做公益组织战略的老师带着我用了一次,这一次突然发现原来用在“个人模式”探索上,也很好用。以前我对“要解决的问题”理解有偏差,总觉得一定是“很有使命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但所谓“真问题”,我现在觉得不贪大,反而是真正出动到自己的,和自己每日生存切实相关的,而不是“绕路”——大而无当的问题。

我做了一次这个练习,最后的结果还是挺出乎自己意料的。
第一,我的志向并不远大。我虽然梦想过进入公益组织,但回到本源,其实是为了能找到一个“说真话,求真知”的地方。年少时公益组织实习的经历打动我太多,以至于我一直在寻找那样一个环境。但做完这个画布之后,发现我追求的其实很“小我”,反而向梭罗说的:
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如果你手上很富有,要像枣树一样慷慨自由;可是,如果你没有可给的呢,做一个Azad,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
梭罗,《瓦尔登湖》
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坦然。小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做个好人”,可没有任何改造世界的愿景。
第二,我一直以为自己后天发展,即社会化以后的这些技能,才是我的“看家本领”,以至于每次于我爸妈说“为啥不把语言拾起来”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他们抹杀了我的成年以后的个人努力。但年初回家整理书籍的时候,看到我的十几本大字典,我突然间明白,的确,这是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甚至我其实在用目前生命超过5/6的时间,跟语言在打交道,已经意识不到是“喜欢”,而是“习惯”。
想通了这两点,我的“生命长河”也好像画通了,自己的心结堆积成的“三角洲”和“浅滩”,也最终靠着自己支流的力量冲开了。
如果说有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创立并辉煌一家企业,那么我,希望可以将我的个人探索之路,结成鲜活的案例,无论对错,以此作为我对身边珍惜之人、之人群贡献一种“可能性”。
03
—
那么,然后呢?
然后,就是过好眼下的生活啦。
感谢同住的伙伴们的支持,让我看到“半农半X”这样生活的可能。也谢谢爸妈的理解,接受我从学校出来以后,这每两年一次的“折腾”,但折腾也是为了平静,随着未解问题的慢慢消散,我才有心力去发现“新问题”嘛!
在乡野的生活极大降低了我的生活成本和物质需求(更多是从物质欲望的层面),可以给我更多时间思考和尝试。
也感谢好朋友的支持和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写研究报告,“自由撰稿”,也成为“成人英语家教”。
两年前,我在旅行的时候抽过两个一样的签(在不同的地方),竟然都预兆着我将成为自己的老板——但是没有上级,也没有下属。我和当时的同事们还打趣,这就是为啥我的老板去读书了,我的新同事一直没有招来的原因吧!
现在想想,我这一不留神走向了自由职业者之路,可不是“自己的老板”!当然,主动权也有很多压力,若以前是和显性的外界对抗,现在就是在跟自己内心中不同的声音对抗,所以把它们都分开好,安排好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如一个队伍在战斗,还是挺有道理的。
成人英语授课以来,感觉很不同。毕业以前,我在学校里带过一学期英语课,后来也在其他课堂客串过一些课程。但教授成人,以及第一次,让我可以把自己所知所学,去和以前的朋友们分享,还是一般日常聊天中不会接触到的领域,让我体会到一种“限度内的自由”。虽然课堂时间是固定的,但很多想法不一定都要说出来,而是由着文本去体会,去揣摩。
原来一种语言背后的思维、结构、逻辑、文化的分享,并不亚于学习一套“咨询理论”、“研究方法”,只是我太熟视无睹了,这次和朋友们的碰撞中,反而发现了新知。
我历来喜欢比如像咨询、访谈等,这样言之有物的深度聊天,或者是“共同读书”形式的聊“灵魂”天儿;而讲课的方式,竟然让我觉得比咨询和访谈提纲来得更好,会基于语言本身,探讨一些事情,很是有趣。同时,对于“1对1”方式的坚持,也让我觉得有机会践行我对“教育”的理解。每个人是不同的,无意强求组班,或者扩大规模。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们都能点对点的课无定法的分享,这难道不是一种分布式的规模嘛?要是有“现代私塾先生”,绝对是个乐趣无穷的生活方式。
下半年,还是会自由接有限度的英语课程(同一时间段内仅带2~3个成人学生),辅以感兴趣领域的翻译和报告(目前在教育,希望可以探索一下生态可持续领域)。
04
—
别忽视自己心里的“No”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又要到8月了。
去年这个时候,沾了当时我所在的组织的光,被评选上了XX榜。
某种程度上,我很感谢,不是因为评上之后的荣誉,而是因为它激起了我内心的质疑,让我明白,无论“一切看起来多么完美”,内心的声音和本能想去探求的问题,都是压不住的。
在一些角度看来,我是不知足的。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也是我自己曾经一直追求且羡慕的),又是心心念念的公益领域,还有外界的荣誉加身,还有很正能量的朋友和同仁们。
老实说,我害怕过放弃,我也为唾手可得的“好将来”动摇过。但如果现在的我回过头对自己说,大概有三句话:
1.“不要因为恐惧,而做人生选择”。
如果恐婚,就不要走入婚姻,去面对“恐惧”本身;如果不想成长,就停一会儿,面对“不想”本身。
2.“不要温柔地走入这良夜”。
如果有问题,就直面(此处并不是说一定要“辞职”,而是要给自己真实的想法一些空间)。
3.“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我见过明哲保身的人,也听说过希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非要出淤泥而不染,再去净化池塘的态度。现在想来,还是要对自己诚实吧。
好了,先说这么多。
下半年,我也说不好自己会在哪。当你问我的时候,我一定是怀着极大的真诚说出的这句话,请相信。
但确定的是,在路上。
-
Fleu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9 1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