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潮州人说的工夫茶,有些人偏要写成功夫茶?

敬请期待
10月2日-10月7日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第三回「茶之道」
* 本篇区别「功夫茶」与「工夫茶」,以正周知。

功夫者,精进持久;茶者,精行俭德。功夫之道,精行为本,精进为要。距离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第三回「茶之道」活动开幕还有35天。从本期开始,西海茶事将以倒计时的形式,分多篇推出本次设计周的主题阐释、文化解读、活动预告、大家介绍、预告花絮等精彩内容,助您全面了解中国茶文化真功夫,共襄西海茶事全球华人功夫茶盛会。
究竟是「功夫茶」还是「工夫茶」,在茶圈一直有不同的争论。尤其是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让很多茶友无从分辨。在不少有关茶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有很多不同:比如「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又比如「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在《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本文将结合各种说法加以整理,得出以下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1
“工夫茶”即是指茶叶
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 2.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2
“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过发展和完善,虽然程序繁复,但是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什么是「工夫茶」
茶叶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
而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
叫做「工夫茶」
——什么是「功夫茶」
因为制作花功夫
收藏花功夫
冲泡花功夫
所以命名为「功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