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韩连琪和田昌五的学术自述
这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前辈韩连琪(1909-1990)和田昌五(1925-2001)给《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寄去的学术自述。该书为《晋阳学刊》杂志创办者、主编高增德(1923-2017)策划,出版于1994年。二人传记分别见于该书第249、351页,但删减很多。此为原稿。




姓名:韩连琪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日:1909年12月16日
出生地:山东安邱
祖籍:同上
职务和职称: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山大历史系付主任,古史研究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山东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顾问,《文史哲》编委会编委等职。
主要社会履历: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东大学中文系讲师,齐鲁大学历史系讲师,山东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学历和主要学术活动经历:1934年—1937年在丁山师指导下编辑《殷周金石文字汇编》,已脱稿,不幸抗战暴发,原稿因展转迁移,不幸遗失,未得出版。1987年曾以所著《先秦两汉史论丛》一书获得山东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研究领域和方向:先秦两汉史,特别是这一时代的土地制度和剥削制度史。余外曾专门对《管子》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即着手在郭沫若等所著《管子集校》的基础上,曾致力从事《管子校释》的著作,以补其所未备,纠正其谬误。惜年来多病,能否完成,尚不可必。
学术成就:著有《先秦两汉史论丛》,1986年齐鲁书社出版,字数为三十八万二千字。其他论文三十余篇。
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系统全面的研究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特别是在土地制度和剥削制度更(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古史分期方面提出中国的奴隶社会,不是开始于夏禹或启,而是开始于少康和杼。一直到商、西周、春秋,是我国的低级奴隶社会,并提出夏商周的井田制即农村公社;而从周宣王到春秋时的书社,则是后期的农村公社。到战国时代以后,我认为是作为农村公社破坏,奴隶制发展,并认为在战国时代,封建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形成,是属于具有我国特点的发展奴隶社会。对两汉时期,我在论述中还只单纯地论述了它的土地制度和剥削制度的具体史实,在西汉我只强调了在这一时期奴隶的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东汉时,我强调了庄园制的形成、客的身份的低落、徒附与部曲的出现,乃是一种封建的生产关系。到魏晋南北朝时,更得到充分的发展。显然,我是倾向到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才进入封建社会关系的,虽然它还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作[进]一步细致深入的研究。其中属于首先提出的创见,如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少康和杼,书社是春秋时代的晚期农村公社制度;对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的剥削,是我国最早进行系统的全面研究的,直到现在史学界无论赞成或提出商榷的意见,还大都是从这篇文章(《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作为起点。
学术上的师承和社会影响以及国外评价: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对于史学有较深的研究,我是秉承了家学的。长大后对我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是]丁山师。我最早所作的《殷周金石文字汇编》就是由他指导的,虽然这部书因为抗战暴发,没有出版就遗失。我的论文中以《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影响最大,直到现在无论赞成和商榷的意见文章,大多以此文的(为)讨论的起点。又多数论文被转载于《人民大学历史参考资料》,少数论文为《新华月报》所摘录转载,余外苏联和日本对某些论文曾摘录其要点。




姓名:田昌五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日:1925.7.13日
出生地:河南省郾城县袁黄村
祖籍:河南省郾城县老官田村(从山西迁来)
职务和职称: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西北大学、西安交大、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付理事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郭沫若研究会理事。
主要社会履历:1945年初曾投笔从戎,参加抗日远征军赴印、缅,当汽车兵。1946年复员后,在开封高中复学,于次年任学生会主席,领导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入北大后,先后参加民主青年联盟和共产党,在地下任党团支委和支书,开展学生运动。解放初曾任北大团委付书记、学生会付主席兼宣传部长。1951年春任北大工农中学付教导主任、历史教师。1952年秋回北大校本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教,曾任支部书记。1956年冬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曾任所学术秘书和先秦史室付主任。先后被评为助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所学术委员。87.6月调山大任职。
学历和主要学术活动经历:幼年在农村读私塾。40年入本县召陵中学。43年入安阳高中。44年入凤翔战时中学。45年入开封高中。47年入北大历史系,于51年毕业。
从55年开始学术活动,写成《王充及其论衡》一书,时年30岁,出版时年32岁。58年开始参与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工作,同时参与《甲骨文合集》的组织工作,并组织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上下册)。60年代初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问题》《中国奴隶制形态之探索》《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后果》《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探讨》等著名论文,开始步入学术午(舞)台。文革期间严禁中断,大部分著述是在文革后完成的。当前的目标是:1.建立一个新史学体系,2.形成一个新学派。
研究领域和方向:1.史学理论与方法,2.先秦、秦汉史,3.农民战争史,4.中国思想文化史。当前的主攻方向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和中西历史比较研究。
学术成就:1.《王充及其论衡》,字数十余万。56年春写成,58年三联书店出版。写作时年30岁。此书后经再版,并由美国学者译成英文字纽约出版的《中国哲学研究》上发表。2.《中国农民战争史》第一册,23万余字,上海人民出版社79年出版。3.《古代社会形态研究》,31万余字,天津人民出版社81年出版(这是一本论文集,其中《马恩论东方》一文碑译成俄文以单行本发表)。4.《古代社会断代新论》,27万余字,人民出版社82年出版。5.《历史学概论》,15万5千字,河南人民出版社84年出版。6.《古代社会形态析论》,256千字,学林出版社86年出版(这是一本论文集,其中《夏文化探索》等有广泛影响)。7.《论衡导读》,25万余言,巴蜀书社即出。8.参与主持并编写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写作30多万字。9.主编《华夏文明》,第一集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三集即出。10.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即出。11.有关文明起源和古代社会的文章数十篇,近40万字,准备编成一个集子。12.有关史学理论和农民战争的文章数十篇,估计有30多万字。
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人类的祖先可能来自印度洋板块,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原始血缘集团(不排除父母和子女的婚配关系)——原始亚血缘集团(排除父母与子女的婚配关系,不排除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氏族集团(排除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母系家族——父系家族,于是原始社会解体。父系氏族间或与母系氏族并存,但作一个发展阶段是不存在的。人类文明社会的起源以父权制家族的出现为标志,其外延为部落。部落以家族和个体家庭为内容,说成氏族联盟是不对的。文明起源于农业,农业由采集发展而来。原始农业发展即耒耜耕作农业,产生了中国文明,时间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唐、虞、夏是中原地区三个文明中心的相互迭起,所谓禅让是虚构的。古代文明均起源于家族奴隶制,中国的特点是由家族奴隶制发展为宗族奴隶制。这是另一种发达奴隶制社会形态,东方不发达奴隶社会说是附会出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的问题:如国家形态、政治体制、君主制和民主制、井田制和土地所有制、文化形态,均应依此来说明。中国古史分期应以七国变法为标志,这时宗族国家部落让位于封建专制国家。战国时的土地是国有的,而土地国有制是从宗族所有制转变过来的。国家将耕地分给农民,成为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社会是最发达的,因而出现了汉唐盛世。唐宋以后,中国历史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主要是北方落后民族入主中原造成的。加以其他原因,中国近代落后了。但历史的发展总是跳跃前进的,我们一定能振兴中华,复兴华夏文明。
学术上的师承和社会影响以及国外评价:学无师承。先后受过苏联学者和郭沫若、侯外庐的影响。从六十年代起,在史学家开始独树一帜。有些观点,如文明起源、宗族制,关于“马恩论东方”等文,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文在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新乡大块村开皇年间的经幢 (30人喜欢)
- 罗炤先生论著目录【待补正】 (3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