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发现的残酷交友真相
《千与千寻》里说: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是会遇见很多的人,但陪伴到最后的却往往寥寥无几。
人来人往,暑往寒来,很多一开始要好的朋友,可能提前就离了场,而中途出现的人,也未必能陪伴长久。

周华健唱到:“朋友一生一起走”,但我却想说,很多朋友都无法一辈子长久下去,都是只能陪伴人生的其中一段而已,到点了,他们就该离开了。

小时候一直把友谊的位置看得很高很重要,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其实友谊对比起生活,也只是其中一剂调味品。
蔡康永说:
“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个阶段带给自己美好东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绑。”
小学的好朋友到了高中失散了,高中的朋友到了大学疏远了,大学的朋友到了社会上联系也逐渐的淡掉了,慢慢的,内心也不再有太大波动。不是我变得冷漠了,而是我接受了友谊存在的真相。

长大以后发现,成年人的友谊其实更脆弱,脆弱到可能只是因为对方几次累计的爽约,几次过分的玩笑,几次有意无意的炫耀,几次分寸感的缺失,就渐行渐远。
成年人的交友,没有拖沓的委屈求全,只有简单的断舍离。
想到了一个张爱玲的故事。
张爱玲的清冷孤傲是刻在骨子里的,在她为数不多的朋友中,炎樱算是陪伴较长久的一个,她们是大学同窗,十几岁时候的友情,没什么应酬和利益的成分,也更容易交心。

炎樱热情直爽,聪明有趣,跟沉默清冷的张爱玲性格正好互补,两个好朋友一时亲密无间。
之后几年,张爱玲写书,炎樱帮她画插画、拍摄照片。张爱玲不善言辞,但每逢公众场合,她总要拉上炎樱,炎樱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名人。
后来炎樱去了日本发展,顺风顺水,而张爱玲境况却不太好。

到了纽约,主场更是发生了变化,张爱玲要倚仗炎樱才得以住进救世军办的贫民救济所。
大概,在张爱玲最失意时,受到了炎樱的冷遇,加上炎樱的夸夸其谈,有意无意炫耀自己,让张爱玲感觉很受伤。
两人从此没有了共同语言,只能从回忆里寻找话题,炎樱给张爱玲写了好几封信,都未得到回复。

有一次炎樱给张爱玲写信,一开头便满腹委屈地抱怨:
“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
但接着又继续夸耀自己挣了多少钱,有多受欢迎。
张爱玲回复她:
“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作家闫红说:像张爱玲和炎樱这种友谊,是只可以共青春,不可以共沧桑的。

这种关系,很像我和我的一个闺蜜。
当年高中的时候,她是班上的学霸,或许这也导致了她一直不服输的性格。她长相平凡,但胜在待人真诚,而且热情开朗。
我来到深圳之后,发现好久不见的她,已经不再是我熟悉的那个人了。

每次我推掉各种事,抽空去找她,她却总是在和我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透露出一股莫名的优越感,喜欢炫耀自己。

她如此反复几次,我实在受不了了。有一次,我想提前回家,就借口说:“我先回去啦,我要早点回家给男朋友做饭。”
她表现的非常惊讶且有些高姿态的说:“啊?不是吧,我在家干什么都是我男朋友干的,我洗菜都从来不洗的,你还要回去给他做饭啊?”
那一刻,我真想快点离开她。
我没有告诉她这只是我想早点回去的借口,我也搞不懂她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处处比较,但我觉得累了。
我很理解张爱玲,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原谅朋友得意洋洋的炫耀。

时光无法帮我们留住所有人,总有人要先走;分别才是人生的常态,而体面告别是最好的姿态。
童年很甜,可人生实苦。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对朋友往往更包容,而长大后,我们则对朋友要求更高。
现代人喜欢宅,大概跟躲避无用的社交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朋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和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朋友周旋,和一群不是很熟的人假嗨,才是最可怕的事。
只知道知己难求,但其实真正的好朋友却也难得,如果你现在拥有,那就好好珍惜吧。
在的时候,互相珍惜,走的时候,体面告别。

作者:丸子丨劝你早点喜欢我,免得浪费自己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