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记事|马岭归来,不见天涯
身处大海南,心系全宇宙的爬爬,嘿嘿

三亚最适合休憩的地方,我认为不是海棠湾亦或者亚龙湾,而是红塘湾的天涯镇马岭。


那日,在马岭流荡的我,在某处民宅前看到了一副对联,喜爱至今:“不辨春夏与秋冬,不知东南与西北。” 从此,我对天涯海角有了具体的概念。

我对天涯镇从一见钟情,到心怀所念,实在是这片静谧的栖息地,人或者物亦或者海,都像是水墨画里的桃源仙境,自然生长,自在生活。 红塘湾是个房地产名词,以此与三亚湾、亚龙湾、海棠湾、大东海并列为三亚五大湾区。 网络上所有关于红塘湾的宣传,也是以卖房为目的的。对于红塘湾,最出名也是我认为最贴切的一句形容是“三亚最后一片天然静谧的湾区”。 我的理解里,“最后一片”在商业宣传上的意思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片刻重合。过去和现在的静谧状态,未来当然是从三亚主城区延伸出来的高价值。

天涯镇是个地理行政名词。镇上有五条并行向海的街道:白龙街、红龙街、黄龙街、黑龙街和青龙街。 每条街的入口处都有个高大的牌坊,上书街道名,一排排走过去,甚是壮观。

马岭是三亚本地人的叫法,现今为马岭社区。至今我不知道马岭的具体范围是哪里,但是到了附近,大家只认“马岭”这个称号。


时间回到2017年的4月,凌晨,飞机落地三亚。我坐上一辆出租车,往天涯海角的方向走,出租车司机根据我给的定位,进入黄龙街,街面黑压压的,看难以名状任何所见。 网鱼的阿叔们 车缓慢行驶,涛声渐近,司机说,没路了,周遭依旧漆黑,我下车,果然是没路了。往前走两步就是通往海边的窄楼梯,依稀可见墨蓝色的海面。
我给提前订好的客栈打电话,电话里疲倦的声音提示我,朝着右手边的一抹亮光走。 是夜,虽然疲倦,一夜未眠。海浪声太近,一声一声,似乎拍打的不是海岸,而是我躺着的床。

第二日,晨光中的马岭让我眼前一亮。马岭的人家都是宽门大户,家家院中种植着鸡蛋花、芒果树,户前不规则地码着一双双鞋,光脚的小孩们跑进跑出,互相打闹。大朵团簇的三角梅在角落盛放……



每条街的尽头都有通往海边的窄楼梯,夹着楼梯的房子墙面刷着蓝白色的漆,楼梯上斜放着五颜六色的船只,海滩是未经过人工驯化的,青苔、礁石、树根……灯塔指引着船只在海面上航行……


上个月,我又去了趟马岭,原本素色整洁的街道,因为统一蓝白色调的外立面,变得燥热不堪。 镇上原本有一家号称为“中国最南端的书店”的天涯书院,也不知去向,似乎已被“收编”。
临海的一批民宅,也都被拆迁,呈现破败的景象。养殖在沙滩上的鸡,和螃蟹争抢着留下脚印; 椰子树的根须健硕,和渔网、垃圾混杂在一起,流露出某种不舍的模样。

时至今日,我依旧难忘那个我称之为红塘湾的马岭。傍晚,船只归来,渔民们在沙滩上烧篝火煮海鲜,这时候是淡季,游客不多,前途未卜的我晃荡在烟火气息浓郁的镇上,像个不知归处的魂魄。
这是我心中的海滩哲学,有种停留在少年时期的轻度浪漫,消解了生活的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