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自撰丨尹朝阳:欧行微记—伦敦篇

漂亮的神兽被关进笼子,
神色黯然供人欣赏。
嬉闹的、无视的,终是匆匆过客,
偶有欣赏者高喊着:看哪,这就是艺术。
别逗了,
艺术才不是任人摆布的洋娃娃,
去广阔天地寻找吧,
那里才有刺激神经的新鲜的灵魂。
艺术家游览博物馆会有什么结论呢?
尹朝阳先生的欧行微记—伦敦篇会告诉我们结论。
德国篇下期推送,敬请期待~
-小撰
第15期作者

艺术家:尹朝阳
1970年出生于河南南阳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即将过去的这个八月,有十几天在英德两国走走停停,所到之处,无非是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想想其实很无趣,历年来的旅行千篇一律,这应该怪罪于几十年的职业惯性。但于艺术而言,肌理味道,身临现场确有无可替代的真切,每有所感,微信图文强大的记录其实也定格了记忆。蒙丹丹同学不弃,回京后整理成篇,也算是到此一游的一个收获。
2019.8.6
“可爱”的画
泰特看到的第一张画,居然是莫迪里阿尼的一张肖像。那是此行撞上的第一张经典,按照近年来习惯,太好看的东西已不应在视线内,想想这真是一种很愚蠢的政治正确,如果拉斐尔在世,他很可能不会被当成一个有贡献的艺术家看待。但此行所见的这一张莫迪里阿尼实在太好看,那种只有少年才有的一种气质,青春逼人,青葱的气息足以淹没人,在绘画上,那种意大利人特有的优雅和谐佐以天才少年的充沛情感,我当时想到的词居然是可爱,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仅仅是对异性的赞美,一种旺盛的天真所造就的,可爱的画。这可能是绘画的一部分魔力,至少在此行看来,从一张可爱的作品开始是个好兆头。


培根学习了谁?
一张远看疑似培根的画,色调,构图,氛围都和培根酷肖,唯形薄手软,造型没有培根的犀利狠辣。近看署名萨斯兰。忘了哪本书上看过,他和培根曾经是哥们儿,后来在培拫巨大的成功面前终于无法相处而掰了。但我相信他实在地影响过培根,此画为证。但培根以自己的才华辗轧了这条路上的其他人,也是事实。这算是艺术圈的丛林法则吧。


泰特美术馆的罗斯科屋,灯光明显比其它地方暗,上次来就错过了。这些画今天看仍旧是罗斯科最好的作品,这些年飞跃的价格和他的死助长了传奇,他的骄傲无论生前还是此刻都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所以他才有勇气对自己下手吧。只是他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圣殿般的展示现场还是过于嘈杂了,那已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今天那个灯光暗淡的房间里坐满了玩儿手机的孩子和大人,他们很明显和他想要的悲剧般的氛围是两回事,楼下埃里亚松那个热闹的瀑布才是应景的。




2019.8.7
凡高和英国
泰特英国馆,VanGogh and Britain。展览太受欢迎,以至于只能看夜场。展览整合了凡高和英国的关系,一场看下来,后来者中最有出息的还是培根那三张关于凡高的习作。昨天看那张蓝色背景的自画像,突然觉得凡高很像是个会画画的外星人,他从印象派的影响里一下子就横空出世般的脱离出来,光芒四射。仅仅是些风景和人物,但色彩和形的完成度极高,外星气质爆棚。就昨晚上观展的拥挤的老中青幼的观众结构,凡高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疑似的假画
看原作,一直对这张画存疑。是张凡高风格的作品。我在这画前围观了很久,始终觉得那些颜色缺少层次,或者说是一种只有在绘画过程中才会出现的随机的反复,笔触的咬合明显松懈。我其实有点惊讶于自己的质疑。盛名之下不缺趋利之人,中外皆然。造凡高当然是门好生意。


2019.8.8
中国货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货。十年前来过,隋朝的大佛还在楼梯旁站立,气质庄严,氛围嘈杂。其余文物,这几年过眼渐多,倒已不再感觉震撼。但老帝国也确实不是盖的,货多而杂。有几个柜子放了几件当代的版画和工艺作品,线索纷杂。想起了大都会中国馆的现当代陈列,末端总有乏力之感。一方面感慨国内同行牛X的公关能力,同时也对博物馆的选择标准怀疑。但对公众而言,无论古今,把作品摆在大英博物馆也许就是成功吧。




基座展
从国家画廊出来,那些深沉的,或是辉煌的大师画作一下子就消失,眼睛瞬间被这里过于晴朗的天空剌痛。空中过于热闹了,一干白云在蓝色的底子上冲撞打架一般,和广场上的热闹是可以呼应匹配的,难怪后来的艺术会是这个样子,那些博物馆确实是杰作的坟墓,它们早就成为了被打倒的对象。

门外广场的基座展摆放了一件人首曽身的雕塑,看着很和谐。我找人翻译了下说明,这件作品的原作来头很大,从公元前700年以来一直伫立在位于今天伊拉克的摩苏尔城,直到2015年被伊斯兰国炸毁。它的作者是个伊拉克裔的美国人,作品的材料来自于伊拉克生产的糖浆空罐。因为高度原因,这些罐子在仰望的阳光里像极了琉璃的质感,为这件作品增加了一个不错的包袱。由此,古代,伊拉克,伊斯兰,材料的置换,错觉,反战等等,当代艺术的所有正确的价值观浇铸了这件作品,可以想见,这是件多么巧妙的作品。这很像是当代艺术的胜利!反之,你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创意,那些材料只是一堆垃圾,现在,经由这哥们儿的手,它们获得了新面孔,登上第四基座在全世界的目光里晾晒了一年,也算是新生!至少它让我可以从那沉闷的博物馆里出来透透气,在大英帝国的老灵魂里注视这艺术的新浪花。


尾声
此行每天几乎都会路过的地标,莫过于这座出自某建筑大师的碎片大厦,楼顶的豁口让人一直有未完工之感。不知道为什么它总让我想起勃鲁盖尔画的那座巴别塔。查了一下,那上面有伦敦的顶级豪宅。同样醒目的还有泰特的那座水泥塔,沿河的水黑而混浊,和天上五彩变幻的云倒也搭调,沿着泰晤士河的风景都很棒。我一直试图找到印象中伦敦的沧桑与老旧,除了它华丽的如伦敦桥上的景点,我在沿河绕行的一条昏暗的过道里看到保护得很好的地砖和墙壁。重要的是,我还闻到一种奇特的混合了河水潮气的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臭味。它弥补了我因为过客匆匆、因为短暂而获得的粗糙印象。这味道缠绕在这些华丽而时髦的建筑上很接地气,那是来自英伦古老灵魂深处的蛛丝马迹。


V X:Written-by-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