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拖延》:一份拖延症诊断书
你们要看见一本科幻小说,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我看过了。如果布染红了,可能是我下手太狠了。
应星云科幻评论看了《极度拖延》,然后有了篇评论(《科技惊悚小说,三幕剧,还是美剧?》)。这篇评论于19年11月11日发布在星云科幻评论的公众号。

星云科幻评论是一个相当相当专业的专业科幻评论平台,有一群用爱发电的科幻爱好者。
《极度拖延》的评论可能是我本人写的最正儿八经的评论!?而下面这篇呢,可以看成是写那篇评论时的创作花絮!?你脑袋里可能黑人问号脸……但影片正片出来了,就把搁抽屉的花絮也放出来吧!大概是这个道理。
以下基本全程弹幕,所以害怕剧透请绕道……不过,少年别怕!其实看完弹幕,大概也就不用去看小说本体了!?
当然,如嫌下面太长,就请直接点击硬硬货满满的星云科幻评论吧!
1
从虚构到现实,拖延症都不再是个比喻。它就是个病。
最近研究表明,拖延症还是个性别歧视份子。
科研指出,拖延症跟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有关,而控制多巴胺释放的基因被称为TH基因。这种基因更针对女性一点。
《极度拖延》如改编成电影——我们不妨暂且当它是部正在热播的科幻电影原作——倒是可以考虑对主角进行性别倒错处理,并在一开始有性别针对性的设定,然后某个阶段发生了从女性到男性的转移。这样的改编,从技术层面看起来将会显得更为写实,同时又富于惊异感:基因工程、女权、敌托邦、(后)启示录……
在小说中,主角“我”是个海归男,而极度拖延症的感染对象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讲究,男女老少不忌——也确实是在字面意义上对男女老少每个特定人群都设计了至少一个相应角色犯病的剧情点。这点,虽然也许是无意识的,倒是可圈可点。
小说《极度拖延》出版于2019年4月份,而关于“拖延症是个病”的科学段子于8月初才开始流行……这听上去很超前,不是吗?虽然也许是无意识的……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有拖延症,再拖个半年出版,搞不好还能蹭到一波热点。
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蹭到热点,恐怕是这本小说最好的命运之一。作者的视野和创作意图决定了读者不可能在该小说中找到通过真实可信的科学细节的技术推演进行剧情展开的硬科幻小说感觉——小说可以说不存在任何基因技术或病理细节,而“拖延症”或“极度拖延症”,在故事中仅以一种麦高芬的形态登场,并未有太过深入的原理展示,就像侦探推理小说中的红鲱鱼,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故事里,“极度拖延症”跟后续的“草莓”“SSEA”“LSEA”“6S6S”这些等等特定名词,它们对小说的功能基本是一致的,便是主要为小说的悬疑层面服务,并通过人物的流转而非奇观的展示来左右剧情发展;但尴尬的是,就算作为悬疑小说来说,它也不怎么耀眼。它不可能是悬疑小说中最好的科幻小说,它自然也成不了科幻小说中最好的悬疑小说。
这便从本质上约束了本书读者群定位范围的可能性。
你会好奇它实际的确切受众会是哪些人——是传统的科幻小说读者呢?还是悬疑推理爱好者?或单单是喜欢浪漫喜剧文学路线的?又或许,一般网文爱好者才是主要受众?什么样的读者才会真正喜欢这样的作品并产生共鸣呢?科幻小说业余评论者?作者的同行吗?还是作者的朋友?这本小说的糟糕命运可能是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保质期的,其它的作品则拼命延长自己的保存期限,它们希望自己能被冷藏冷冻起来,只被特定的人看到。而《极度拖延》是那种放两天就过期的手工小蛋糕,不管你放不放冰箱。它唯一的选择,就是乘一波热度销售出去,让作者和出版社都不至于亏本。
假使从跨界角度建议本书的上架类型归属,如果从取决于是否通过技术层面结合剧情展开的有效性这点来审议——是带有悬疑元素的科幻小说,还是带有科幻元素的悬疑小说?那《极度拖延》无疑离悬疑科幻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只能提供给乐于接受科幻悬疑的心理阅读定位的读者以供参考。但对一般读者来说,他们分得出区别吗?你也照样可以把《三体》搁到科幻悬疑类别去,这些“崭新的读者”在《极度拖延》和《三体》间只会犹豫片刻,运气好的话,“听说这块蛋糕不错”,然后选择了后者刷码付款。
2
像《迷失》《危机边缘》一样,《极度拖延》的故事始于飞机上。
当然,并没有空难,诡异事件也并未发生在飞机上——刚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我”,从海外赶飞机回来参加哥哥三天后的婚礼,然而曾经被“我”视为榜样的精英哥哥面容憔悴地当着“我”的面从十八层楼跳下,当场身亡。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从健身男成了不思进取的死胖子,从心理到生理都发生了连“我”自己都未能意识到的不可言说的变化。期间,“我”跟从机场来接我的朋友、以及一个经常带女朋友回来激情交合的程序员合租,从海归成了海待。被炒九次鱿鱼后,“我”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连续头两天迟到的“我”在下班回家路上的地下通道中遇到一个草莓贩子,买了盒十块钱的草莓。
这个草莓贩子看上去有点像《白雪公主》里的恶毒皇后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混合体,给人的印象非常地NPC。而“草莓”,就像马里奥的蘑菇。
这十块钱草莓改变了“我”。但“我”不吃草莓的时候,又会变回去——这是后话。
当天回去,吃完草莓的“我”当即就晕了。醒来后,“我”发现自己就像《永无止境》中服用了NZT大脑100%潜能发挥的布莱德利·库珀,脱胎换骨——而《极度拖延》中的草莓所涂抹的、也即后面的药丸形态,叫SSEA。
在随后的一段照应开场的送公司老总去机场的戏份中,通过交通堵塞状况与“我”的临场应变,展现了这种变化的真实可信;而机场,也成为小说终场幕后大反派的殒命舞台,包括第二幕商战剧情中欧洲代理的登场,机场,这个承载位面的所在,就像整个故事大舞台的入口,又是剧中演员们离场的出口。
一个月后,因公司用于监控设备的图像处理算法的核心算法和核心软件模块在两个月前被泄露,由于“我”在去机场路上给老总留下了的深刻印象,老总便着手让我负责调查这起内鬼事件,而“我”不辱使命;但这次的“侦探”视角或“高智商”展示,并不是“草莓”发挥的功效的进一步展示,重点不在于此,而是通过“我”之前在公司打杂时的剧情进行细节回拢,是个与主线关系不大的收线行为——这让小说的画风突然变成了少了点惊险元素的商战小说,而同样(也同样并不让印象深刻)的商战情结,在后续的监控设备欧洲代理之争中还会圈土再来(而且更为土味)。两次商战都引入了大量对主线无用的旁支角色,让剧情显得杂乱、冗余。
虽然商战情节实际上没有根本性的意义,但为“我”提供了研发制造LSEA的资金、以及寻找失踪的女主线索的背景故事——不管怎么样,这显然更进一步加深了这部小说推理情怀高于科幻意识的悬疑印象。
3
“我”的转变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陷于一种“极度拖延”的状态,也让“我”意识到了周边人也接二两三陷入了某种“极度拖延症”状态。
就像某场拖延症相关的TED演讲得出的结论:“我觉得非拖延症患者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你们所有人都是拖延症患者。”
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变得疑神疑鬼起来:难道所有人都患上了(携带了)极度拖延症!?而这就像是一场对第三幕剧情的预告。
在约四分之一篇幅长度的第一幕后(与第二幕)的幕间——事实上这可以看成是第一幕的组成部分,但割裂感太严重了点,而且琢磨的也不甚用心——小说出现了另外一个特异的极度拖延症患者的第三人称视角,一个沮丧的高中生。这个视角里还包括了他忧心忡忡的母亲。
从“我”到第三人称的视角,这看上去有点上帝视角的转换——但在这个文本里,却并非什么高明的文学手法,虽然存在一点信息量上的联系,但从形式上来说,突兀,随便,完全是叙事手法结合失败的典型案例。
这有点像国产电视剧中毫无征兆的转场、但实际意图是蒙太奇。一系列缺乏技巧的蒙太奇手法。新手剪辑。在多次使用之后,又毫无征兆地消失。这个视角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直观的叙事手法让“草莓”的成因与来源得到廉价的展示,通过对平行时间的“我”进行信息量的补充,以便以一种简陋的方式获得读者认同,别无它意;而它原本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侦探推理小说的流程,在“我”发现真相后与草莓贩子/忧心忡忡的母亲的对峙中,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对方将信息展示出来。
在首段“插播”之后,因为“草莓”对“我”的功效周期越来越短,我便转而调查“草莓”的真相,然后我们读者发现前面的草莓贩子便是平行视角中忧心忡忡的母亲,也即某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而这种角色的转换,其实原本可以做得更好,通过一个解谜的流程阶段性地揭示出来。
当然,既然是这样的流程,当作者最后抛出既定的谜底(一个“拗口的专业词汇”):基于大脑海马蛋白质合成分析的脑细胞传递性突触结构变化成因研究——按照“我”的说法:每个字我都认识,合在一起就成了天书;恐怕读者亦然,所以“我”百度了一下,摘出来中心概要以飨读者:
人对某个事情产生记忆,需要改变大脑的某些细微结构,使原来互不相干的脑细胞,产生固定连接。而形成这些连接,需要用到大脑里一块长得像海马的东西制造的蛋白质。那个长得像海马的家伙,基本上负责人的短期记忆……
但即便如此,这些对读者来说与剧情发展没太多结合点的信息量还是很难让人消化, 以致我们的“极度拖延症”仍维持于“麦高芬”的状态。
前面提到那些被涂抹的“草莓”所含的药物实际上叫“大脑海马蛋白质生长促进……”——作者没编完这个药的命名,转而用“大海”作为简称,而因为这个药能增强短期记忆,所以读者只要知道它叫“短大海”(洋名“SSEA”)就行了。
它后续出现的增强版,则被称之为“长效大脑海马蛋白质生长促进素”,也即LSEA。
而它的对立面,则是代号为6S6S的某种药物。
4
作为躁郁症疗药而被研发出来的6S6S,两年前被叫停后,在四个月前被重启实验。据称,它会减少脑细胞间的传递介质,减少异常放电,从而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的狂躁症状,但它有副作用……极度拖延症。
所以极度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简而言之,因为大脑短路。
小说没从SSEA/LSEA抛出什么像样的“科幻内核”,也没由6S6S带出惊喜概念。它们甚至很难让读者联想到一个具象感的“极度拖延症”,搞不好倒是让人联想到了“阿兹海默症”,或者进一步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尤其是,后续LSEA还拿老鼠做了实验。
SSEA/LSEA和6S6S在小说中并没有描述它们间的本质联系;而6S6S的“过当”疗效引发的极度拖延症,缺乏病理性层面的推演和展示,让这样的极度拖延症不够真实,也因此,当它居然进一步成了种传染病,就让人更加匪夷所思了。听起来完全像是麦高芬,升级了一遍,又升级一遍,变成了更大只的芬高芬。
如何让一个点子拥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科学内核,让它从蛹蜕变成蝴蝶?我们不妨以开篇提到的8月科学段子进行一次全新的推演——
虽然控制多巴胺释放的TH基因对拖延症的产生占主导作,但事实上基因、脑结构和机能差异是各自独立地影响着拖延症的生成的。
无论是因为积极情绪引起的、还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的,高水平的多巴胺会提高认知灵活性,并拓宽注意力的范围。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同时处理许多不同想法或瞬间转换思维的能力。”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更容易使人分心,让人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
显然,后一种原因造就了拖延症。
而前一种情况,则可能造就超人。
SSEA/LSEA与6S6S可以看成是同一种事物的一体两面,只要搭配一个变量,就可以将二则统一起来,就可能会引导受药者变成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或变成一个成低迷的极度拖延症患者。而这个变量,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很可能会是甲肾上腺素。
TH基因不仅影响多巴胺的分泌,也会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这也表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也与拖延症的个体差异有关。去甲肾上腺素不会直接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但它能通过改变其他神经递质产生某些特异的现象,而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与认知控制过程调节有关,有助于优化表现行为。
这便让小说中角色服用SSEA/LSEA后产生的不同效果——嗅觉、听觉、或是视觉增强的不同程度得到了解释。
至于6S6S引发的传染性?也许是因为多巴胺分泌诱导失控而甲肾上腺素又被完全抑制的结果……就原小说而言,传染性?剧情需要。
5
自然,《极度拖延》的重点完全不在于可能性的技术性细节的展开、推演,它更像是寻常而见的乡土小说,讲述着局部小集团中的人群的内耗。
在追查“草莓”的同时,幕间的“我”又展开了另一条线:“我”意外撞见程序员室友深夜由出租房偷移女朋友的尸体到荒郊野外填埋。
这篇小说中的“极度拖延症”产生的第一条人命是自杀,当然,在第三幕的高潮中,我们得知,其实是谋杀;而第二条人命……并不是谋杀,倒是意外。
患上拖延症的程序员在与女朋友争执过程中失手推了女友一把,女友就头撞书桌角上……一开始没死,但拖延症导致最佳治疗时机错失——秉承马克·吐温的名言“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程序员觉得不急,先打了一整夜游戏,打完游戏都第二天下午了,一看,以为女友睡着了,又继续玩下一个游戏,直到晚上才知道好像眼泪都没提到的真相:女友拎便当了;因为两天两夜没睡了,大脑给的提案是,先睡一觉再报案,结果一觉睡了二十个小时,醒来,开始发臭的女友让他觉得完全错失了报案时机……然后又一拖拖了两天,才上演了被“我”撞见的抛尸戏。“我”去追查“草莓”的时候,你丫干吗去了?简直错失最佳抛尸时机。
但即便如此,“我”的反应还是比较奇葩:你特让我想起我那优秀的被极度拖延症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自杀哥哥了,“如果你能答应我,今后和拖延症做坚决斗争,也许我会给你一个机会。”
然后“我”放走了程序员室友。听上去非常正能量,对不对?但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对。幸好后续剧情作者政治正确地让他自首了。
6
在知晓“草莓”来源(以及极度拖延症的另一受害者的花絮)后,剧情正式进入第二幕:调查“我”哥的死因、以及极度拖延症产生的渊源。
第二幕的标志是,女主角的登场。
为了调查极度拖延症,“我”就去老哥的公司应聘了。这本该十拿九稳的工作,被最后杀出的“身材玲珑,黑发红唇,大眼睛黑白分明”在电梯上朝我翻白眼的女神程交金拿下。
是的,剧情过了三分之一,女主角才登场。
要说巧合吧,还真是巧合,前脚放走程序员室友,空出来个房间,后脚,女主角就住进来了。所以女主角反倒成了“我”接近目标公司的保护伞。“我”还待在自己原来公司,而女主是我向目标公司放出的红鲱鱼。
目标公司是做什么的呢?“做生物产品的,公司生产治疗多动症、精神病的药。”但这么个听上去广大抑郁症患者福音的良心公司是如何在“我”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成为黑公司、阴谋论公司的呢?当然是因为人,因为一小波小人,小集团……还因为资金周转不灵。
同样缺钱的还有我的好朋友室友,以及草莓贩子/忧心忡忡母亲/某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所以,看起来,胜利的条件是谁先筹到钱。
在“我”生日当天,“我”通过最后两颗SSEA发挥的聪明才智进行敛财——先是客串算命先生小赚了一把五千块,再通过“我”为公司赢得“监控设备”的欧洲代理而大捞了一把六位数——这不仅帮上了朋友室友,还帮草莓贩子/忧心忡忡母亲/某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把SSEA升级成了LSEA。
除了上面提到的,第二幕还有众多危机,众多被轻易化解的小小危机。
生日挺快乐,但“我”发现“我”竟然被女主送的玩具熊生日礼物监控了;虽然,是“我”先通过的女主电脑骇入目标公司的数据库在先。
“我”查找到了被重新启动的代号为6S6S的某种制药计划,并顺藤摸瓜寻找目标公司原技术部人员的下落,以便追查哥哥自杀的真相。“我”依据线索在太平间找到了人不人鬼不鬼却坚强活下来的关键人物,得知了关于“极度拖延症”的来龙去脉。
而“我”,在报复性强吻女主后,与女主也最终冰释前嫌。原来,她也在查极度拖延症。她只是觉得患了极度拖延症的“我”居然生龙活虎,奇怪之余,就对我下了手。
当最初参与目标公司人体实验的参与者开始患上极度拖延症时,在“我”哥和当时目标公司前老总的努力下,测试被马上停止。药物研发被终止,上市进程停止,整个计划被永久封存——但那时已经太迟了,因为极度拖延症表现出了传染性,前老总感染,不治身亡,而他哥哥则被小集团成员——后来晋升为目标公司老总的幕后BOSS下药感染。“我”哥自杀只是为了不传染给“我”这个弟弟。但显然做了无用功。而不治身亡的目标公司前老总便是女主他爸。
一切都联上了。
7
第二幕的大小危机涉及了许多的人物与事件……但显然所有素材的编排所呈现的最终效果缺乏层次感,也缺乏主次,以及应有的节奏;而第三幕的高潮,事实上是危机的升级:从个人危机到个人危机的升级,从小集团到大阴谋论,从局部危机到全局失控……最终给人的印象便是,不管是登场人物,还是事件,繁多、但缺乏密度。
第三幕高潮的第一阶段是女主的失踪,以及“我”追查她下落的过程——阴谋论目标公司所在的CBD的监控是商战中的敌对公司的;“我”利用LSEA用八分钟看完四个多小时的录像,同时“我”又联系上了当年接待“我”(哥哥“自杀”时)的那个警官寻求帮助(并顺便帮忙破了个命案)。
在吞食大量LSEA历经二十多小时后——与不眠不休二十多小时的前程序员室友形成了对应,“我”终于找到了被灌了大剂量极度拖延药物而奄奄一息的女主。“我”给她喂了“我”的血。“我”的血中含有稀释浓度的LSEA,这让女主起死回生。不要问“我”怎么办到的,剧情需要。
在本该高潮的第三幕,仍存在许多的闲笔,如果改编成剧集,那就凑合着看,如果改编成电影,那那些闲笔自然也是影响叙事节奏的败笔。
第三幕高潮的第二阶段则是大反派把一整包一整包的6S6S堆放在自来水供应站,结果让在LSEA实验中逃出来的老鼠给咬破袋子,白色6S6S混沌混入自来水,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混乱……这剧情听起来就像是从阿卡姆流传出来的。
0
4月底,也就是《极度拖延》刚出版的当月,我们这个科幻小说新评论平台的主编向我发出了邀请。当时邀请的评论对象却并非这本小说,而是些中短篇小说。在拖了两个月之后,催稿之际,我曲线救己,改领了长篇评论。我在一大堆候选篇目中挑了两本,这便是其中一本。又过了两个月,某天深夜,催稿声又大作。
所以,你要问我“拖延症”是什么,那你算问对人了。本以为三两下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下了“不能按期完成我名字就倒过来写”的决心,但仍然未能如期完成。就算有截稿日期限制也不保险啊。这就是拖延症了,我估摸。
《极度拖延》这部小说充虽然欠缺成熟的叙事技巧,作者也没有什么文学使命感,但意外地也许会是个不错的电影原作,只要赋予一定的密度感。影视制作公司都快来注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