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南周的缘
南周风雨二十年,遥想当初接触到南周,相隔也近二十年了。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购买一份叫《南方周末》的报纸,在我印象里,这份报纸比别的报纸,纸张要更厚一些,更多一些。每份南周拿到手,篇首那硕大的“南方周末”四个红字十分抢眼。这份报纸经常会刊登大幅的照片写真,也多是署名评论员写的一些颇有可读性的文章。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周有一版时常会刊登关于IT的广告,写一些IT资讯类的文章,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电脑也多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南周上的电脑广告,绝对是个稀罕物,里面的那些奇怪的商品,竟成为我儿时朝思暮想的梦想,从那些广告中,我知道了IBM,HP,知道了曾经的康柏,知道了宏碁而不是现在的宏基。这些在当时无法接触的事物,南周一下就把他们拉到了我的眼前。
在我仅剩的一些印象里,南周还会约一些海外华人来担当专栏作家。好像有个署名叫简妮的女性作家,时常在专栏里写一些她在美国生活的见闻,这对于一个出身在中国大陆,从未离开过自己家乡的小孩来说,异土的风情,文化,生活都是别有一番滋味。
南周每次都会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去讲述一些比较特别的话题,作为小孩子的我读来,以为是看故事会,现在的我想来,那应该就是所谓的时评了。而现在的我,对于所谓公平正义,普世价值的向往,是否来源于小的时候,南周对于我的潜移默化,不得而知。
从小学到初中,南周作为我每周必读的精神食粮,一直陪伴着我,高中的时候,因为要准备高考的关系,父母最终决定停止购买南周,南周慢慢在我的生活消失。
再后来,随着IT业的发展,曾经作为我儿时的梦想:想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也都变成现实。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再依靠纸张,南周的身影就离我更加遥远了。但,我也慢慢知道了关于南方报系的一些故事。
原来如此,它不曾离开。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购买一份叫《南方周末》的报纸,在我印象里,这份报纸比别的报纸,纸张要更厚一些,更多一些。每份南周拿到手,篇首那硕大的“南方周末”四个红字十分抢眼。这份报纸经常会刊登大幅的照片写真,也多是署名评论员写的一些颇有可读性的文章。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周有一版时常会刊登关于IT的广告,写一些IT资讯类的文章,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电脑也多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南周上的电脑广告,绝对是个稀罕物,里面的那些奇怪的商品,竟成为我儿时朝思暮想的梦想,从那些广告中,我知道了IBM,HP,知道了曾经的康柏,知道了宏碁而不是现在的宏基。这些在当时无法接触的事物,南周一下就把他们拉到了我的眼前。
在我仅剩的一些印象里,南周还会约一些海外华人来担当专栏作家。好像有个署名叫简妮的女性作家,时常在专栏里写一些她在美国生活的见闻,这对于一个出身在中国大陆,从未离开过自己家乡的小孩来说,异土的风情,文化,生活都是别有一番滋味。
南周每次都会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去讲述一些比较特别的话题,作为小孩子的我读来,以为是看故事会,现在的我想来,那应该就是所谓的时评了。而现在的我,对于所谓公平正义,普世价值的向往,是否来源于小的时候,南周对于我的潜移默化,不得而知。
从小学到初中,南周作为我每周必读的精神食粮,一直陪伴着我,高中的时候,因为要准备高考的关系,父母最终决定停止购买南周,南周慢慢在我的生活消失。
再后来,随着IT业的发展,曾经作为我儿时的梦想:想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也都变成现实。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再依靠纸张,南周的身影就离我更加遥远了。但,我也慢慢知道了关于南方报系的一些故事。
原来如此,它不曾离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