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古建盛宴——记山西之行
说走就走的旅行,莫不如是。一边感念自由洒脱,一边也感谢便利的交通和线上平台。毕竟在京实习结束后,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定下了带妈咪弟弟还有表姐姐夫一起旅游的地点、大交通和行程。本来是想南下,去广西广东一带,但台风肆虐、阴雨连连,想来会非常影响旅游体验,便瞅了瞅中部城市亦或是再次北上。最终选择山西,实是匆忙之举,却也有意外之喜,闲散舒适的旅游行程,去除往返赶交通的两天,在山西三个城市(太原、大同、平遥)共待了四天,虽没有穷尽所有景点,但也是一场穿越历史的地上古建盛宴。
DAY1 南京禄口-太原武宿 食品街
DAY2 认一力早餐 晋祠 并州大排档 火车前往大同
DAY3 云冈石窟 田园粗粮馆 大同南城墙
DAY4 华严寺、九龙壁 火车回太原 动车前往平遥
DAY5 平遥古城、又见平遥 动车回太原
DAY6 太原武宿-南京禄口
在山西的第一晚入住了山西饭店。非常别致的建筑风格,晚上华灯初上之后尤其壮观。距离食品街(即“帽儿巷”)倒是不远,便一路溜达过去,看看曲折小路两边的旧建筑和商铺,市井气扑面而来。食品街并没有很具地方特色,倒是全国一片儿式的美食街,从长沙臭豆腐大香肠到各种小土豆糖葫芦。途径盛名在外的“六味斋”,尝了涮牛肚和涮百叶,麻酱味很足。在食品街里转悠,也不知吃些啥,最后选择了一家环境一般的面馆,一人一碗面(剔尖及刀削),淋上浇头,口味一般,倒是对得起在山西的第一餐。


“认一力”的早餐并未提供其名声在外的水饺,是一大遗憾。点来点去只点了些稍梅(即烧麦,牛羊肉馅)、牛肉丸子汤、羊汤等等。牛肉丸子汤呈上时惊呆了众人,吃惯了撒尿牛丸和家乡肉圆的我们看到弹珠大小的牛肉丸,纷纷表示诧异和商家的无良。后来一想,这丸子和曾经山西室友给我们带的当零嘴儿吃的肉丸一个大小,想必是晋家特色。烧麦很北方气息,薄透飘逸的面皮、膻味十足的肉馅,沾上山西陈醋,唇齿留香。饭后我们打车来到晋祠,开启山西之旅的第一站。
晋祠位于太原晋源区,远离城区,原名晋王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追封为晋王)及其母后而建。晋祠既是晋国宗祠,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占地约130余万平方米,留有唐、宋、元、明、清各朝建筑遗迹。真正的晋祠景区并不大,走进晋祠公园之后,才是需要门票的核心部分。沿东西中轴线便可看到晋祠的精华:三宝、三绝及三匾。三宝指的是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三绝是宋塑侍女像、周柏和难老泉,三匾即水镜台、对越和难老。不论是古木、铁塑、泥塑、门牌、匾额还是建筑,都非常赏心悦目。






观览之时,只能责怪自己并不精通古建,无法心有灵犀地玩味细节,也未曾拜读梁思成先生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即便如此,还是能在盘柱龙雕、梁上卯榫、鱼沼飞梁间看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搭乘公交回城去,寻到并州大排档,吃饱了然后拉上行李前往大同。
大同的行程只安排了一天半,虽然未能去到偏远的恒山和悬空寺,却也不虚此行。最惊喜也最令人震撼的是云冈石窟。犹记得2014年暑假在敦煌所见的莫高窟,那种被技艺与历史裹挟的直观感受,后来回过神来,才明白自己亲历了“文明”。去年在重庆观览的大足摩崖石刻,始于唐宋,已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了。相比之下,云冈的妙处体现在它作为北魏鲜卑族的遗产,不仅记录了公元5世纪中国卓越的石刻技艺,也是北魏拓跋氏鲜少的历史痕迹。这个刻在石头上的少数民族,究竟如何缔造出屹立千年不倒的石刻艺术,实在令人好奇也令人震惊。按开凿时间,云冈石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以早、中期为盛。早期的“昙曜五窟”浑厚淳朴,具有异域风情,倒是符合昙曜和尚的西域身份。中期石窟更加精致复杂,尤其是第9、10窟,那种成体系、兼具宏大规模与精致细节的佛殿窟,不仅主题突出、内容详实,而且保存非常完好,从窟顶到四壁没有一处留白。千年之前拓跋鲜卑族留在砂砾石头上的华丽与精美,令人咋舌。除却建筑之外,佛教文化在中原的沿革与变化,也一一呈现在石刻的内容、形态与特征上,只是我知识储备有限,无法看懂、更无法参透,只能再次喟叹古人技法的巧夺天工。室外的大佛虽知名度高,却并非石窟的中心建筑。真正的主角斜披着千佛袈裟,隐蔽于石窗之后,睥睨众生。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角,虽也是佛教寺庙,却因兼具辽国皇室宗庙而带有别样特色。该寺庙始建于1038年,依据《华严经》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历经战火之后,在金、元朝得到重修扩建。大雄宝殿居中,其他小殿均匀分布在两侧,布局工整。印象颇深的是寺内的大量木雕佛像,却是其他寺庙里不常见的。连寺庙里的清洁阿姨都说,木塑佛像有一种别致的亲和力,香樟木散发出的淡淡气味以及木头勾勒的柔美曲线是泥塑、石刻及金箔无法媲美的。大雄宝殿正脊上的高达4.5米的琉璃鸱吻也非常独特,尤其是在暑假期间被明清建筑迷乱了眼之后更作此感。


走出华严寺不远,来到大同九龙壁。这一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巨型琉璃照壁,必是皇家所有。它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块高8米、厚2.2米、长45.5米的照壁,比故宫里那块儿还要大。五彩琉璃拼砌的九条飞龙栩栩如生,琉璃色泽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并未减褪。朱桂秉性愚顽,是个二愣子,看上了四哥朱棣府前的琉璃九龙壁,便要个更好的,也就成就了大同这座全国最大的九龙壁。后来有幸在平遥古城里又见了一块造于明初的九龙照壁,但现在所有已是仿造的了。

最后一站来到平遥古城,距太原仅半小时高铁路程,非常方便。古城位于晋中市,于明洪武年间兴盛,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基本保留了明清县城的基本风貌。我们初上古城墙,顶着大太阳从北门口走到了古城东边儿,拿着通票,走走停停,游览了文庙、城隍庙、县衙、镖局、票号等等。走进宅子是晋商文化和明清民俗,迈出门槛就是商业店铺,这种奇妙的融合仿佛探险与寻宝。



傍晚时分,我们去看王潮歌的《又见平遥》,是非常别致的实景演出。观众边走边看,在被切割的空间、被交错的时间里不疾不徐地缕清故事始末。通过“选妻”、“洗澡”、“魂归”等章节,传递及渗透平遥人和晋商的传统道德,通过被高度抽象的细节展现悲壮但厚重的道义底色。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部实景剧的先锋性与传统型近乎完美的结合。要想将一个俗套甚至狗血的故事讲得精彩且令人信服,出色的艺术语汇就显得非常重要。别致的舞蹈与音乐引领着观众不断往返穿梭,成功地打破了舞台剧的第四面墙,带来非凡的参与感。

最后,短暂的山西之旅带来的几点感受:
古建是历史无声的叙述者。建筑可以很脆弱,逃不过战火,也经不住风吹雨打;它们也也可以很顽强,屹立千年不倒、依旧使人心惊。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不画蛇添足的基础上尽力保全建筑原貌,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和宣传它们,以保存文明的火种。尽管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石刻与雕梁画壁没有那么容易修缮与篡改,诸如山西这片土地上保留的北魏、辽金之类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其诉说的又岂止是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们也在诉说这些历史“配角们”的非凡故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古城的独特魅力在于一种交错感,时空的交错与道器的交错。它不同于纯粹的山水带来的静谧亦或是震撼,也不同于千城一面的城市带来的繁华与刺激,它的妙处在于一种互通、一种心有灵犀、一种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一种高级快乐。于我而言,就好比看过原著后再去观赏其影视作品,读过其作品之后再去见某个人。可惜的是,这次山西的旅程完美应证了它的相反面。对历史、宗教及古代建筑的无知让我一路上雾里看花,只能临时抱佛脚,通过知乎狂补,却依旧双眼迷离。
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读书、一直行走。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