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所精神避难所 毛姆 谈哲学
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然而哲学作品不会让你失望。在这类作品中,你永远都望不到边界,它就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样。这类作品很伟大,它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涉及知识的各个领域,它涉及宇宙,神明和永生,人类理智的属性,生命的终结和归处,人类的力量和局限,等等。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这些人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他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认为哲学能够满足他们的幻想,给他们最大的乐趣,供他们打发闲散的时光。这些业余爱好者从哲学中感受到的乐趣可能比哲学家感受到的还要多。
我自以为是地相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需要构想出宗教和上帝的观念,这些观念在过去——或许现在也是——表现成某种有利于种族生存的价值观,我们只能在历史层面予以解释,并不能视其为真实的存在。虽然我自视为不可知论者,但在内心深处,我认为理智的人必须拒绝上帝这种假设。
如果根本不存在那个将我投进永恒之火的上帝,也根本不存在被永恒之火吞噬的灵魂,如果我仅仅是被生存竞争推动的机械力量的玩物,人们反复教导给我的善,意义到底在哪里?于是,我开始阅读伦理学。在潜心读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后,我得出结论: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在我看来,是与非不过是两个词语,行为准则只是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而约定的一种习俗。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要遵循那些准则,除非他认为它们对他并无妨碍。在那个流行格言的年代,我把自己的信念也编成了一句用以自勉的格言:“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别让警察盯上。”到24岁时,我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它有两条基础的原理:物的相对性和人的圆周率。后来我才意识到,物的相对性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人的圆周率倒可能是深刻的,但我现在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它的意思了。
读伦理学所想到的
普通人对哲学的兴趣,往往是从实际出发。他想弄清楚人生的价值,他该如何生活,以及他能够赋予世界怎样的意义。哲学家如果回避解答这些问题,哪怕只是给出尝试性的答案,都是在逃避责任。如今,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关恶的问题是最迫切的。
恶与谬误皆服务于一个比它们自身范围更广大的计划,并且在这个计划中才能得以显现。在高于它们自身的善里面,恶与谬误起着部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在无形之中也是善。简言之,恶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也许是因为同情与勇气十分珍贵,不经历苦难和危险是无法产生的。但我难以想象。
众所周知,灵魂轮回说并不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从出生起始,到死亡为止的,生命是无限系列中的一环,前一环的所作所为决定这一环的命运。行善使人升入天堂,作恶则使人坠入地狱。一切生命都有终点,神也不例外,只有超脱生的轮回才能得到幸福,即止息于被称为“涅槃”的不变境界。只要一个人相信他所遭受的恶是前世孽果,恶也就不再难以忍受,同时,为了来世得到善报,他还会努力地行善。
遗憾的是,我发现这种理论是不可信的。
读完宗教书后,我知道了什么
在你阅读过那些世界各大宗教的基础教义后,你会有些惊讶地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后人对原始教义的发挥。他们的说教和树立的榜样,形成了一种比他们自身更加重要的模式。
在许多人眼中,信仰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问题是,这种本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它的存在可能性得到满足。经验表明,一种信仰不论流行多久,都无法保证它一定是真理。因此,上述理由没有一种是充分有效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就否认其存在。人们始终有孤独感和畏惧感,始终希望自己能和宇宙万物保持和谐,这些相比于自然崇拜、巫术崇拜、祖先崇拜,或者道德,更像是宗教的根源。虽然没有理由相信,你希望有的东西就一定存在,但是也不能确定,你无法证明的东西就一定不能相信。只因为缺少证据,你就不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觉得,如果你是出于本性,希望在艰难的生活中获得安慰,获得一种能支撑你和鼓励你的爱,那么你就不会追究它的证据,也不需要这样的证据,相信你的直觉就够了。
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我得出的实用性结论是:你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
真、美、善之我见
我认为真在这三者中有一席之地是凭借其修辞学上引申的含义,人类赋予真理以许多道德品质,包括勇气、荣誉和精神独立。在人类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这些的确是被频频提及的,然而事实上它们与真理本身毫无关联。只要发现能自我实现的机会,不管做出什么牺牲,都要抓住它。人们的兴趣只在于自身,而非真理。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观,那是因为真理本来就是真实的,而非因为说出真理是勇敢的。但是真理属于一种判断,于是人们便认为真理的价值存在于判断的过程中,而非在其本身之中。连接两座繁华城市的桥梁要比连接两处贫瘠之地的桥梁更为重要。如果真理是人生的一种最高价值,那么奇怪的是似乎没有多少人很清楚地认识到真理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哲学家们就真理的意义争执不休,信奉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往往互相冷嘲热讽。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必须将这些争论置之一边,只要信奉自己的真理就好,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做法,因为他们只要求维护自己心中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观,那么人类必须承认在诸多价值观中,真理是最不受重视的一种。一些探讨道德的书喜欢给出一系列例子,来证明真理是可以正当维护的。其实这些书的作者大可不必费心做这件事,那些过往的智者早已证明,并非所有的真理都适合说出来。人类往往牺牲真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自身获取惬意和利益。人们并非依照真理而活,而是活在自我假想出来的世界里。有时在我看来,人们的理想主义只不过是将真理的声望强加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上,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负之心罢了。
在我这一生中,我目睹过许多良诗好画在当时是多么绝妙,然而不久后就像朝阳下的晨雾一样消散不见。即使自负如我们,依旧无法认定自己对于美丽的判断。我们所认为的美丽的事物在另一代人的眼中无疑将遭受批判,我们今天所鄙夷的也或者有朝一日终获赏识。唯一的结论便是美是相对于某一代人的需求。如果要从那些我们认为美丽的事物上找寻到绝对美丽的特质,这样的尝试必将是无用的。如果美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价值观的一种的话,那么它是一种时刻在变化的价值观,无法被分析,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到我们祖先所感受到的那份美好,正如我们今日闻到的玫瑰花香和他们当年所闻到的终归有所区别。
我认为,艺术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成就,它对于人类的苦难、不休的混乱和令人沮丧的人性的挣扎都做着最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