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iness——《无缘社会》读书笔记
7月。《无缘社会》是我今年读的第二本NHK节目组出的书(第一本是《老后破产》),两本都真实得让我心惊胆战。
伴随着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日本老一辈不愿意麻烦别人(包括子女兄弟姊妹父母)的状态加剧了老年生活的孤独和无缘死的概率。
“可虽然把关于‘在途死亡者’的启事作为采访线索,但启事的简短、行文的超然都不能不是人感到困惑。因为它将一个人的人生终点归纳在短短几行字里,给人一种似乎草草了事的感觉。每天目睹如此这般的现实,久而久之,无法不让人去想:人的一生难道就该是如此草率的吗?”
明明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一段话,却让我切实的感受到了孤独和死亡的恐慌,就像是凝视深不见底的海湾或陡峭凌厉的悬崖峭壁,不由细看细想就已感受到汗毛倒立。
由于“无缘死”的增加,日本新兴起了特殊清扫业,在清理无缘死者的居所时,清理人员会将绝大部分物什丢掉,而尽可能把死者的贵重物品另外保存。文中有一段让我觉得尤为有感触的:“所谓‘贵重物品’,不只是存折、印鉴、手表之类通常所说的贵重物品,还有那些死者一直珍藏着的照片、信件、日记,他们也是当作贵重物品来处理的。”
虽说我并不怎么相信所谓的前世今生和灵魂归宿,于我而言,死亡其实算得上是直白干脆的事情。而在文中所提及大部分亲属因为关系疏远或嫌麻烦而拒绝认领死者的物品,甚至骨灰也无处摆放,实在是让人感觉心寒又无力。
节目组试图这些无缘死者的生活轨迹,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罪人”,不过是寻求安稳度日的普通人,因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断层(可能是离异、事故、辞职或者退休)才逐渐与世界产生了隔阂。
管理着无缘死者的骨灰堂的栗原住持说:“即使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都会成为故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的。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爹妈喜出望外。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怎么能仅仅因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呢?”(ch.2, p.61-62)
读着读着就觉得“孤独”这个概念远比我想象中更加强烈、急迫和无法逃避——失去血缘、地缘、工作缘的人们的境遇绝不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去寂寞相处”这样的修炼可以想象或化解的。

我一直企图训练自己静心且不以孤独为苦的性情,但真的读到独居老人们困苦寂寞的处境才觉得自己真的太天真了。我是连看书都至少要放着轻音乐的人啊,怎么能忍受未来退休之后的独自生活。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人能活得越来越久了。可长寿有什么用,那么孤独。
读到因退休或家庭原因失去职场缘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我远在日本留学后又留下工作的友人。
下午她刚好发来微信,说起自己没办法融入身边环境的苦恼和找不到志同道合亲友的寂寞。一边期待着别人再外出游玩的时候会邀请自己,一边又吐槽与别人的格格不入;一边自我说服般跟我絮絮叨叨地说还是一个人最自在,另一边又说一个人常常又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无趣。类似的话从我们在大约三年前重新联系上以后,我已经听过不下五六次。虽然我们中间因为种种原因断了联系,因为从小学二三年级就相识的长久情谊,我们很快又热络起来,也互相分享学习和生活上的人和事情。
她第一次想我吐露对自己和周遭环境的时候我也曾积极的宽慰和提供建议,但我很快发现她并没有理会我的建议,我才恍然,她只是需要宣泄情绪及来自亲友的倾听和理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因为缺乏耐心),但她的境遇让我想到了我刚搬去ohio时独居的一段时光(很快又认识了同学和后来的室友,总的来说我还是比她幸运很多),我尽可能去倾听和宽慰,然而终究不能替代她所需要的身边的陪伴。除了几个学校的同期及在职时同事,她一年前从一家迟迟不让她转为正式员工的游戏公司辞职了,基本与公司同事断了联系。后来进了现在的这家企业,最开始她也是很开心的,会兴奋地跟我说公司里温柔有趣的小姐姐和靠谱友好的小哥哥,但以往那种自卑和被排斥的感觉又如梦魇一样缠住她,她始终过着找不到归属的“无缘”生活。

周二按时下班了,为了不转车和减少堵车风险,我小跑着去搭车。上车后找到车厢靠后窗边的位置坐下,然后又翻开早上看到的位置继续阅读。
第五章中采访的若山女士是为终身未嫁的独居老人,年轻时生活颠沛流离,找到了一生奉献的护士的工作,一直照顾自己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妹妹,在四十岁的时候就买了公寓、做好了终身独身生活的准备。当节目组问她有没有后悔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时,她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也想过那样的人生,毕竟还是会感到孤寂,最近想起来会常常流泪。(ch.5, p. 161-162)
我把书签放在这一页,看着车窗外缓慢流动的交通和人群,有种很空虚恐慌抓住了我:我真的想好了吗?我真的能承受吗?
人们在社会或团体中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在与他人建立关联时同时也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由于对社会、家庭的关系有很多的渴望和期待,以至于会迫于压力活成他人口中、眼中的自己。
我认识也听过不少为了融入群体而隐藏自己的人,思索到此,我会深深的感受和感恩自己的幸运——在工作以来在职场中和职场外也识得了三五个友人,她们善良且宽容,多多少少与我有一致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她们鼓励和照顾我,让我有空间和勇气做真正的自己,追求职业以外的热爱和快乐。不管以后彼此的生活轨迹如何变化,这些年月里的守护和理解都是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和安心的时光。
“只有建立‘关联’,才能得以生存。……这就是,人,决不能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ch.9, p. 264)口口声声说可以忍受孤独的人可能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长久的孤独。人始终是群居动物,足够坚韧和固执、能从自身寻求得存在意义的、离群索居的,纵观历史,仍是极少极少数。

2019/07/19 深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