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当进步,个人退一步
个人的选择和集体的选择很不一样,因为个人和集体就不一样。
社会变革的过程往往漫长,必有益于集体的事却不一定摊派到个人,因为个人等不到。
另外,集体的特性有归纳性,个人却有各自的个性。集体的出路有所必然的趋向,但其中具体的个人,都有自己的适应性。
因此,集体做出什么选择往哪里走,个人又做出什么选择往哪里走,虽有联系,但仍是两件事,要分别看。在避世隐居这件事情上,便是如此。
理想的社会,应该无障碍地进行财富流通。任何人,但凡做了成果,社会就应该给他发钱。但现在的社会非然,是建立于商品交换的基础的。你做了再好的东西,要有商品价值从而卖得出去,才得到钱;不能卖得出去,就没人给你钱。除了商品交换机制作为主要机制以外,社会没有别的机制了。像科研拨款、出资赠予,是个别的、小规模的、非主流的,不是整个社会它本身的机制。
当然,正因为此,社会这架大机器用商品交换机制垄断了财富流通,这意味着财富可以被少数人把持着分配。剥削的人就经常这么干。刀就架在脖子上,如果是好人持刀,他就不砍便是;坏人持刀,他也不砍你,那是因为借此逼迫你卖命输血。
所以,要想纯粹地做出什么贡献的人群,就集体而言,应该改革这样的机制。但是这样的改革,一二百年才有实效,中间还颇要反复周折一番。一个人最能效力的年华,多说也就三四十年,在历史的波折里就像一朵小浪花。改革的进程但凡一点小波动,你的一生就折进去了:看不到影,事情没做出来,老朽了。
因此还有个人的选择:欲进而今生不能,则今生退之。退回人类文明的稳妥的上一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现有社会条件下,通过务农养活自己,不算困难的事。务农的辛苦,很多在于额外的产出,而不是自己的口粮。那些额外的产出是为了"致富",而不是"维生"。通过务农(日子清贫一点),结合少量的"正常"收入,就可以过上稳定地持续产出的日子。产出的不是商品,而是纯粹的文化成果。文化成果,有些可以转化为商品,卖点价钱;多数不能,只是献给历史的财富,而非当下可见的财富。明明是财富,未来可以因之合理致富,而现在不能,独守清贫。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是个人的根本过错,而是历史局限所致。
不要太委屈,历史局限不是什么稀罕物,不是千万人中偏偏扣在你头上。从吃上烤肉直到今天,生活过的所有人,都被扣在这口锅下,古代的人们所受的苦难还更加深重得多呢。
既然有了历史局限这口大锅在身,虽不是自己的错,但作为有胳膊有腿、趋利避害的活人,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适应,在锅下闪转腾挪。腾挪之力人人有限,尽力就是了。唯有丝毫不挪,或者睁着眼做了错事,才是真正的个人的错误。
为了葆存赤诚之心,产出精诚之果,我们作为孱弱的个体,要尽量避免外界的不利影响。有的人适合开拓,但有的人很不擅长(我就是),后者为了效益最大化,还是退一步,自己去隐居,著书立说,能给世界留下更多的成果供人翻阅取用。这也是分工的一部分。
有分工,则有"去留肝胆两昆仑",要紧之处在于:去与留是真正基于各人能力特长而选择的,不是受到附庸风雅的胁迫,也不是为了给自己的脱逃作开脱。我适合"纺织在家园",我没有逃离人类,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岗位(虽然奇特了些)同样用力。
正因为此,明明适合作中流砥柱,但为了偷懒逃脱,而说自己适合去后方的,这是对我们纺织工人的污蔑。而且正因为他们偷懒逃脱的目的,他们撤到了后方,也不会纺织。不论身在何岗,凡诚心不做事的,就是逃兵。不论身在何岗,凡诚心做事的,都是同志。只不过在此基础上,更积极的分配手段是因材施教、因材分工。
2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