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记忆》读书笔记之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 诞生。
一个惊心动魄的开头:摇篮在深渊上方摇着。
什么样的深渊呢:“生命的存在只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尽管这两者是同卵双生,但是人在看他出生前的深渊时总比看他要去的前方的那个(以每小时大约四千五百次心跳的速度)深渊要平静得多”——我的理解是,前一个深渊是混沌的前世,后一个深渊是母亲的产道,以及冲出产道之后的人生。
——对“我”出生之前世间表象的想象:一个同样的房子,同样的人,同样的母亲,母亲熟悉的动作。但是,这个世界却没有我,只有一辆崭新的婴儿车,令人不安地放在门廓里。
——何以有如此的想象,上述的表象来自于时间,时间隔绝了生与死,塑造了生命两端的黑暗,看起来无边际的时间也是一座监狱:那是球形的,没有出口。找不到因果,看不到未来。
——意识的觉醒(内心认知):是一系列间隔开的闪现(又是时间),间隔逐渐缩小,形成鲜明的大块的感知,给记忆提供不怎么可靠的支点。母亲生日,与母亲闲聊时;四岁,洗礼;父母牵着“我”的手散步。
生命的诞生自意识觉醒时开始,这是有智识的人对于生命的认知(自我意识比肉体的生命更重要)。该节结尾以朦胧的光影之下父、母、子三人的牵手作结。
第二节 探索
自造的黑暗洞穴(隧道)探索,这是所有男孩的共同记忆(也与书末儿子对挖掘热爱的呼应,男人共同具有的改造自然,征服世界的原始动力),而隧道又与深渊相通。
——隧道:第一次自造隧道。提到挂在沙发上的画,拿坡仑的士兵,枪。第二次,在隧道里的非凡感觉,想象,床单中的另一种感受。水晶蛋(纯属其个人爱好)。隧道能催生许多意象,也有喻意。纳博科夫的隧道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意象,黑暗而让人畏,但又有莫名的探险感。冲出隧道宛若来到一个新世界。
——旅行:意识觉醒后,必启动生命的探索,幼儿的探索就是洞穴(肯定是自造的,去真正的洞穴探索还需等来年)、旅行——旅行并不是表述的目的,关键于旅行中(在火车上)看到远处的灯光,一座村庄、一群人,他们是存在吗?或者仅仅是虚构的景象?火车(时间)载着我快速穿过……
第三节 记忆
朦胧的记忆:“我”五岁,我的女家庭教师,日俄战争的记忆:父亲在餐馆遇上日本军官,一位将军亲友来访,他用火柴棍摆出无风的海、风暴中的海。
俄国远东灾难性的失败,是国内暴乱的起因。一笔带过,却潜伏了一个阴影。
第四节 零碎的记忆
村校长:眼皮上迷人的疣子(我也有,在后脑壳)。印有识字母的积木。第一次见,之后几次见,自由主义思想对“我”的开导,民众热爱自由的体现(欢迎自由主义者父亲的仪式),校长逃亡。
村里的小路,母亲家族的墓园,快乐的小狗——这些景的描写,是纳博科夫最擅长的,色彩明亮,如同油画。
第五节 宿命
这一节带着强烈的隐喻色彩,我觉得是纳博科夫写得最好章节之一,也是自由想象与现实交织表现得最好的一节。简单的两段。
第一段侧面描写:自由主义者及贵族的父亲与村民(两个阶级)愉快的交流,只听到声音,甚至望不见他们的身影。留在家里就餐的家人漠然的表情(清纯的贵族对乱世现状变化未有清醒的认识,也根本没有觉察到父亲出门与村民交流的危险)。
第二段:俄罗斯传统:贵族解决了村民的困难,被激动的村民抛上了半空,又用几十条结实的胳膊牢牢地接住,此时,父亲再次被抛上了半空,一次比一次高。而最后一次抛上空中之后,作者突然加了一句令人不解语句,且看他是怎么写的:“在最后最高的一次飞行的时候,他会仿佛是永远斜倚着,背衬夏季正午钴蓝色的苍穹,就像那些自在地高飞在教堂穹形天花板上的、衣服上有那么多褶子的天堂的角色,而在它们下面,凡人手中的蜡烛一根根点燃,在烟雾蒙蒙中微小的火焰密集成一片,神父吟诵永恒的安息,葬礼用的百合花在游弋的烛光下遮挡住躺在打开的灵柩中的不论什么人的脸”。
——最后一句,我以为,纳博科夫将意象跳到了父亲的葬礼。自由的父亲飞向天空,下面是凡人为他作最后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