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s-泉州
最热闹的中山路和西街路口,一抬头,看到楼顶的浮雕,中山路正在大规模维修,这个看样子大概是复原的当年的浮雕吧。大约领导一般也不会抬头看吧……

第一晚在某个小巷子里,一间民居的围墙上爬着密密的这啥,开始以为无花果,仔细看又不是,只觉得可爱;第二天在清净寺边看到有当地的女人挑着担子在路边卖,我问她是什么,她说是说了,可我也没听明白,她切了让我尝了尝,口感有点像粗砺的梨子,但水分没那么多,肉质更紧实,和一般甜蜜蜜的南方水果相比,微甜清冽,非常低调了;第三天在清净寺边的甜品店里点了水果拼盘,老板告诉我叫芭乐,沾杨梅粉吃是一绝--至此,终于算和它认得了。

大概是天气炎热潮湿?泉州的各种寺庙设计时,都保留了大量通风口,倒是很好地展示了传统建筑“墙塌屋不倒”的特点,有了大梁,墙就是一个遮挡,多一点少一点没那么要紧,有的甚至墙底部和地面也保留了空隙。这是天后宫一个殿重檐顶两个顶接合处留的通风口,处理得挺有意思,有的就做成了浮雕彩绘上的门洞,反让画面显得更立体生动了,仿佛画面是可以进出的了。

泉州的民居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大量外来元素的融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红砖的一个“好副作用”?红砖本身艳丽,这些非常冲撞的异域元素呆在里面反而觉得并不抢眼,就像你认识的某户人家,夫妻两个都是奇葩,生出的孩子也是个奇葩--“他爹妈就那样”,说起来便也不觉得稀奇了。想想如果是徽派民居,白墙青瓦……不过也说不准真的有混搭的机会到底会生出什么来。这是当地民居里维修得比较好、也是相当气派的一个,华侨李妙森在民国时期修的别墅,整体的感觉是欧式的,窗户、阳台、大门上的曲线又挺伊斯兰?阳台栏杆的菱形格纹又很中国传统的窗户格子?大门口的瓷壁画大象,又很印度,大家伙儿都挺浓烈,凑一块儿倒不觉得重点太多,用力过猛,反而就是富贵人家,牌匾和对联一来,书香人家的感觉就来了。不要低估人民的混搭能力……




蔡襄祠是小小的惊喜。蔡襄主持修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跨海大桥”洛阳桥,蔡襄祠算是离桥不远的一个附属景点。大致能想象得到的景点模样,却意外幽静可爱。一进的小院,两棵桂圆树果实累累,一看就是有年纪的模样,从院子里高高地伸展出来,和大门一起,让“构图”生动起来。大门维修过,依然是有年纪的模样,在屋檐下仔细一看,垂花很有意思。两边的垂花是闭着、含苞待放的,中间的垂花就已经开放了,以前倒不多见这样的,多了几分生机。



开元寺的两座名塔,印象最深的是基座上的浮雕。东边的镇国塔雕的是佛教故事,西边的仁寿塔柔美一些,是自然花鸟,大约是极乐世界的美好,都相当精美。镇国塔的佛教故事我也只知道佛“舍身饲虎”,大约也是因此,觉得这幅很有意思。画面只有一大一小两只虎在吃,并不见佛,只有树上搭着一件衣服,大虎嘴边有吃剩的骨头,过去看到的这个故事,多还是把佛画出来,这种表现方式像是放了一部小剧场。

开元寺另一个觉得有点搞笑但又有点感慨的地方。南朝的柳三娘捐了两个塔,“右南朝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 同祈平安 绍兴乙丑七月题 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然后现在维修,包括给文字重新上漆,前面又立了个碑,“宋代二塔 绍兴十五年(公元二四五年)柳三娘捐建 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好像人民委员会和柳三娘很熟一样……连一个完整的名字都没留下,只是作为“梁安家室”留下一个诨名“柳三娘”的女性,大约也没想到,自己会和1700多年后的当地生活产生这样的联系吧--人生处处都是想不到,哪怕以为人生已经结束。

一般不太看碑,古文太差,这个碑,实在是字太好看,忍不住多看两眼--我擦,米芾!哦,“临米芾”,那也不错了,临都这么好看,真迹该多好看。

泉州出土的一艘宋代古船,里面出土的木标牌,标注运送货物的信息。有一个“西河酱瓜”,突然历史就变得日常生动起来,日光之下无新事,一千多年前的日子,根本上也没啥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