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ngcat:古画悬疑 (【读品】96辑·专栏)
之十九:观看之道
刚入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解文化差异,举例说:传统的中国文字由上至下,阅读的时候要不停地点头,暗示着对文字说“然也,然也”。西方文字则是从左向右,阅读的时候要不停地摇头,意味着对文字说“No, No”。所以,老师总结说,我们盲从书本,而西方质疑书本。想当时,我把头点的,鸡啄米一般。后来有了点阅历,知道这不过是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讲的“段子”,当不得真的。我是想说,比较观看方式之后的群体无意识,那非我力所能及。不过,考虑一下“观看”问题,对了解《夜宴图》还是颇有启发意义。
西方讲究“公开”。传统绘画作品多半是一眼望去一目了然,祭坛画、天顶画和壁画也不例外。这使观者先有轮廓性的模糊概念——“肖像画,夫人坐在椅子上”,然后再去关注局部细节,“她的眼睛是紫罗兰色的,嗯,瞳仁里还有她家的狗狗呢”。从视线的移动看,从上半段扫向下半段,眼睛-嘴-胸部,36D,这是眼动仪所显示的普遍观看习惯。习焉不察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一幅油画一旦悬挂在一定的空间里,其实也就意味着它向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人开放,有一视同仁的性质。至于陈列习惯,那些富贵家族喜欢将画作一股脑挂出来,借以显示其家族渊源、财富和荣光。
中国画则大大不同,藏画,这个“藏”字大有深意。在观看的方式上,当画悬挂起来“补壁”的时候,与西方差异不大。但是,中国画未必总是公开陈列的,它有特殊的观看群体和观看方式,比如借观、往观、传观和文人雅集。在上面那幅《十八学士图》里,表现的是传统的“登瀛洲”场景,大学士们的派对不像韩熙载的夜宴那般“没品”,他们围绕四样雅事展开:琴棋书画。在“画”的这个场景中,四位学士(虽然背对着我们那位手里一柄梅花团扇,使我怀疑他的性别)正在赏画,桌边右侧的两个童子,一个举着一条山水立轴让大家观赏,另一个捧着未打开的两个卷轴(见卷首图)。
是的,在众多的画作中,我们一次次发现这样的观画场景。
即便闺阁,亦不例外: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郎世宁先生所绘的《弘历观画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乾隆皇帝观赏丁云鹏的《扫象图》,也是这个模式。
我们习惯了在电脑屏幕上看画作,经常忘了这是从一定的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图像”。画与建筑、乃至生活方式,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就挂画的空间来说,客厅和书房,是最常见的区域。厅堂里的那幅“中堂”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书房里的风景。中国文人比较多事,他们政治经济权力不大有,但是文化权力执掌得真牢,其方式就是不停地区分“雅”与“俗”。西门庆附庸风雅,也在花园里设了个书房,“两边挂四轴天青衢花绫裱白绫边名人的山水”,狐狸尾巴藏不住,挂画这小节里还是显出他的俗来——屠隆在《考槃余事》里说,“高斋精舍,宜挂单条,若对轴即少雅致,况四五轴乎。”瞅瞅极其讲究的贾探春的书房吧:“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幅画加个对联,这才是正道,何况作者分别是米芾和颜真卿!
书房里的“藏画”是给有资格登堂入室的人看的。这里没有大众,只有小众。文人画之所以盛行不衰,与这样一种赏画的习惯互为表里。
在三五好友的注视之下,一幅画缓缓打开,也许先是题诗,然后云烟浩渺,然后山峰突兀,再以后,才看见山路蜿蜒、樵人踽踽独行。在这样的呈现方式中,有一种时间的诗性。如果说西画那种一览无余的呈现方式,着力点在于凝固某一个戏剧性的时刻、某一种光线下的风景与场景、某一种特殊的情绪。中国画则在徐徐展开的“叙述”中,让观者的想象参与其中,即便是程式化的图像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笔墨,呈现出的都是宁静而永恒的意蕴。
《韩熙载夜宴图》的“手卷”性质,再三强调都不过分。这是西方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也是西方所没有的观看方式。“手卷”不能悬挂,只可舒卷,为了便于握在手中观看,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长度则不等,20米以上的也有。如果说立轴还适合小众共同观赏,手卷最宜于独自观看。正宗的方法是以双手握着画卷两端,一边一点点展开,另一边一点点收拢。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你不知道下面将有什么发生,而当你看到某一个场景的时候,前一个场景的图像已经在视线下隐退。你会回忆起前一段中的王屋山衣服上有没有一个白鹤纹样吗?也许会,但多半不会。观者就像个夜宴的旁观者,看见了,发现了,忘记了。这是另外一种“印象派”。
不过,“手卷”与“立轴”相比,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太容易“失窃”了。
这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文苑图》,画的是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一个童子笔墨伺候。
而这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琉璃堂人物图》,哦,敢情还有四位文士和两个仆人呢。显然,《文苑图》的前半段被偷了。
同样让人起疑的还有《清明上河图》,想当初为了备考中央美院,我曾多么勤奋地背过:“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上有人物多少,牲畜多少,船只多少,楼宇多少,桥多少,树多少……”枯燥吗?其实这里是有埋伏的,据说——惭愧,我也未查证过——有一部《拙堂文话•卷八》,说《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而现在能看到的《清明上河图》,有人点数出684人,有人点数出815人,一般课本上作“500余”。相差那么多?呵呵,所以,1.目前看到的乃是少了一半甚至一大半的《清明上河图残卷》。2.据说此画后人伪造的版本颇多,也许我们看到的还是赝品。3.更为扑朔迷离的是,有人同样引《拙堂文话》,言有人物1659人,那么真的有那么一部齐藤谦(千)《拙堂文话》吗?天啊天啊,我要是金庸我一定以此编个长篇出来。
所以,什么时候《韩熙载夜宴图》出现“失窃段落”,我不惊讶。
之二十:六朝粉本渐模糊
概念这东西,能指与所指总是游移不定。写下来一模一样的两个字,含义却可能大不相同。在中国美术史上就有这样一个颇富争议的概念:“粉本”。
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记大画家吴道子在大同殿中一日画下三百里嘉陵山水,玄宗相询,他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这里的粉本是写生的意思?还是底稿的意思?韩偓《玉山樵人集•商山道中诗》有“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见工夫”,这里的“粉本”作何解?
北宋苏东坡多次提及“粉本”,比如《阎立本职贡图诗》,“粉本遗墨开明窗”,明确将“粉本”与“遗墨”相联系。在《书黄鲁直画跋后》他写道:“画有六法,赋彩拂澹,其一也,工尤难之。此画本出国手,只用墨笔,盖唐人所谓粉本。而近岁画师,乃为赋彩,使此六君子者,皆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为鲁直所取,然其实善本也。绍圣二年正月十二日,思无邪斋书。”——东坡笔下这一段乃是一桩画史公案。《北齐校书图》描绘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传最初为北齐大画家杨子华所作,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曾经临摹。到宋代,摹本多样,有的白描,有的设色。其中有一卷到了黄庭坚手中,他认为是伪作。不过东坡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本来是高手的“粉本”,也就是用墨笔画成的稿样,只不过近期有画师在墨笔粉本上赋彩,将六位男士的脸部都敷上了浓厚的白粉,所以不被黄庭坚认可,其实倒是善本。
目前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这一幅,纵80厘米,横240厘米,画了19人,虽也是宋人摹本,却不是东坡所提到的那一幅。因为没有6个面敷白粉的君子,却有7个“佛妆”侍女——额头染白、额发作云卷状、还像佛一般梳着螺旋发髻。
北齐校书图
还有有趣的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传北齐杨子华《勘画图》,纵25.5厘米,横150厘米,构图与《北齐勘书图》类似而只有两段。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五代画家丘文播的《文会图》,纵84.9厘米,横49.6厘米,构图上看亦是《勘书图》的中间一段。
文会图
南宋邓椿《画继》记述:“晁补之,字无咎……作粉本以授画史孟仲宁,令传模之。菩萨仿侯昱,云气仿吴道玄,天王松石仿关仝,堂殿草树仿周昉、郭忠恕,卧槎垂藤仿李成,崖壁瘦木仿许道宁,湍流山岭、骑从鞬服仿卫贤。马以韩干,虎以包鼎,猿、猴、鹿,以易元吉,鹤、白鹇、若鸟、鼠,以崔白,集彼众长,共成胜事。今人家往往摹临其本,传于世者多矣。”此处的“粉本”又像是“画谱”一类的东西了。
元代中期汤垕《画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宣和、绍兴所藏之粉本,多有神妙者。”元代末期夏文彦《图绘宝鉴》有“粉本”条,与汤垕意见一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抄录了前二人的解释:“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天然之妙。宣和、绍兴所藏粉本,多有神妙。”显然,他们是直接将“古人画稿”定义为“粉本”的,可是又提到“草草不经意处”,似又与写生稿、未完成稿有关。明代屠隆《考槃余事》“粉本”条也是如此,“古人画稿谓之粉本,草草不经意处,盖其天机偶发,生意勃然,落笔趣成,自由神妙,有则宜宝藏之。”
至清代,含义似乎又有变化,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把粉本与刺绣画样相联系。方薰《山静居画论》解释得更为清楚:“画稿谓粉本者,古人于墨稿上,加描粉笔,同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发现了大量的“样稿”,其中包含了接近方薰释义的“粉本”。敦煌研究院的胡素馨女士指出:实物为“多层厚纸,为耐久之目的,在多数情形下,于纸上画墨线,并沿墨线打小洞,或覆盖于另一纸上打孔。复制稿没有像原稿那样的墨线。在实际应用中,粉本置于要绘制的表面上,红色墨粉通过粉本的小孔,在下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红色斑点连成的轮廓”。她认为,粉本的作用或许与丝绢和纸质绘画无关,而是专用于壁画绘制特别是窟顶画,粉本解决的是将设计稿移置大面积墙体的难题,在敦煌,粉本技法一千年基本未变。
那么,粉本就是“复印”一样的、保持原来大小和比例的“古代画样”吗?似乎也不尽然。众所周知,徐悲鸿先生宝爱的《八十七神仙卷》与(传)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长卷绢本墨笔白描,《八十七神仙卷》尺幅为292×30厘米,《朝元仙仗图》尺幅为790×57.8厘米。徐悲鸿早年曾进行仔细比较,发现二者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人物数量也都一样,但后者在人物造型和笔力等方面不及前者。所以他认为,《朝元仙仗图》是摹本,《八十七神仙卷》则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张大千进一步推断《八十七神仙卷》乃是吴道子的壁画稿本——“粉本”。
朝元仙仗图
显然,作为宫观壁画的“画样”,也许称为“小样”更恰当,这类小样的作用大致有二:留备后世作为修补壁画破损之对照,作为师徒世代相传的“秘本”。比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提到修复相国寺:“其余四面廊壁皆重修复,后集今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临仿者,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另一段又提及:“赵元德,长安人,天复中入蜀。……得隋唐名手画样百馀本,故所学精博。”“袁仁厚,蜀人。早师李文才,干德中至阙下,未久还蜀,因求得前贤画样十余本持归……”。
大略看来,“粉本”有两重含义,一是与“画样”、“小样”、“摹本”等概念有语义交叉的部分,指向依据古本的传模方式。二是元明流行的“遗墨草稿”之意。就前者而言,对粉本的使用大致包括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墨笔粉本上直接进行赋彩,比如东坡所见的《北齐校书图》。二是利用粉本转移图像,甚至进行批量生产,比如敦煌壁画。三是以粉本为画样,可以进行临摹或再创作。粉本与摹本还是有区别的,摹本要照原作忠实地进行复制。依据粉本作画,不一定要遵照原样,可以添加改动,甚至可以参照不同的粉本组合新图。比如我们所看到的《簪花仕女图》,墨笔粉本的年代大致在唐末五代间,但是运用粉本进行妆彩、添加衣饰图案、特别是湖石衬景,则应在北宋至南宋初期。又比如传为周文矩的墨笔线描《宫中图》,大约是传世的宋代粉本,到了明代,杜堇依此粉本设色和添加景物,画成了新的《宫中图》,到底几分相似,那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周文矩《宫中图》
杜堇《宫中图》
我最关心的是:《韩熙载夜宴图》是依原作而临摹的摹本?还是根据原作而作的粉本?还是根据粉本而作的摹本?
下回再议。
本文刊于【读品】96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
![]() |
刚入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解文化差异,举例说:传统的中国文字由上至下,阅读的时候要不停地点头,暗示着对文字说“然也,然也”。西方文字则是从左向右,阅读的时候要不停地摇头,意味着对文字说“No, No”。所以,老师总结说,我们盲从书本,而西方质疑书本。想当时,我把头点的,鸡啄米一般。后来有了点阅历,知道这不过是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讲的“段子”,当不得真的。我是想说,比较观看方式之后的群体无意识,那非我力所能及。不过,考虑一下“观看”问题,对了解《夜宴图》还是颇有启发意义。
西方讲究“公开”。传统绘画作品多半是一眼望去一目了然,祭坛画、天顶画和壁画也不例外。这使观者先有轮廓性的模糊概念——“肖像画,夫人坐在椅子上”,然后再去关注局部细节,“她的眼睛是紫罗兰色的,嗯,瞳仁里还有她家的狗狗呢”。从视线的移动看,从上半段扫向下半段,眼睛-嘴-胸部,36D,这是眼动仪所显示的普遍观看习惯。习焉不察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一幅油画一旦悬挂在一定的空间里,其实也就意味着它向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人开放,有一视同仁的性质。至于陈列习惯,那些富贵家族喜欢将画作一股脑挂出来,借以显示其家族渊源、财富和荣光。
中国画则大大不同,藏画,这个“藏”字大有深意。在观看的方式上,当画悬挂起来“补壁”的时候,与西方差异不大。但是,中国画未必总是公开陈列的,它有特殊的观看群体和观看方式,比如借观、往观、传观和文人雅集。在上面那幅《十八学士图》里,表现的是传统的“登瀛洲”场景,大学士们的派对不像韩熙载的夜宴那般“没品”,他们围绕四样雅事展开:琴棋书画。在“画”的这个场景中,四位学士(虽然背对着我们那位手里一柄梅花团扇,使我怀疑他的性别)正在赏画,桌边右侧的两个童子,一个举着一条山水立轴让大家观赏,另一个捧着未打开的两个卷轴(见卷首图)。
是的,在众多的画作中,我们一次次发现这样的观画场景。
![]() |
即便闺阁,亦不例外:
![]()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郎世宁先生所绘的《弘历观画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乾隆皇帝观赏丁云鹏的《扫象图》,也是这个模式。
![]() |
我们习惯了在电脑屏幕上看画作,经常忘了这是从一定的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图像”。画与建筑、乃至生活方式,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就挂画的空间来说,客厅和书房,是最常见的区域。厅堂里的那幅“中堂”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书房里的风景。中国文人比较多事,他们政治经济权力不大有,但是文化权力执掌得真牢,其方式就是不停地区分“雅”与“俗”。西门庆附庸风雅,也在花园里设了个书房,“两边挂四轴天青衢花绫裱白绫边名人的山水”,狐狸尾巴藏不住,挂画这小节里还是显出他的俗来——屠隆在《考槃余事》里说,“高斋精舍,宜挂单条,若对轴即少雅致,况四五轴乎。”瞅瞅极其讲究的贾探春的书房吧:“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幅画加个对联,这才是正道,何况作者分别是米芾和颜真卿!
书房里的“藏画”是给有资格登堂入室的人看的。这里没有大众,只有小众。文人画之所以盛行不衰,与这样一种赏画的习惯互为表里。
在三五好友的注视之下,一幅画缓缓打开,也许先是题诗,然后云烟浩渺,然后山峰突兀,再以后,才看见山路蜿蜒、樵人踽踽独行。在这样的呈现方式中,有一种时间的诗性。如果说西画那种一览无余的呈现方式,着力点在于凝固某一个戏剧性的时刻、某一种光线下的风景与场景、某一种特殊的情绪。中国画则在徐徐展开的“叙述”中,让观者的想象参与其中,即便是程式化的图像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笔墨,呈现出的都是宁静而永恒的意蕴。
![]() |
《韩熙载夜宴图》的“手卷”性质,再三强调都不过分。这是西方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也是西方所没有的观看方式。“手卷”不能悬挂,只可舒卷,为了便于握在手中观看,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长度则不等,20米以上的也有。如果说立轴还适合小众共同观赏,手卷最宜于独自观看。正宗的方法是以双手握着画卷两端,一边一点点展开,另一边一点点收拢。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你不知道下面将有什么发生,而当你看到某一个场景的时候,前一个场景的图像已经在视线下隐退。你会回忆起前一段中的王屋山衣服上有没有一个白鹤纹样吗?也许会,但多半不会。观者就像个夜宴的旁观者,看见了,发现了,忘记了。这是另外一种“印象派”。
不过,“手卷”与“立轴”相比,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太容易“失窃”了。
这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文苑图》,画的是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一个童子笔墨伺候。
![]() |
而这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琉璃堂人物图》,哦,敢情还有四位文士和两个仆人呢。显然,《文苑图》的前半段被偷了。
![]() |
同样让人起疑的还有《清明上河图》,想当初为了备考中央美院,我曾多么勤奋地背过:“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上有人物多少,牲畜多少,船只多少,楼宇多少,桥多少,树多少……”枯燥吗?其实这里是有埋伏的,据说——惭愧,我也未查证过——有一部《拙堂文话•卷八》,说《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而现在能看到的《清明上河图》,有人点数出684人,有人点数出815人,一般课本上作“500余”。相差那么多?呵呵,所以,1.目前看到的乃是少了一半甚至一大半的《清明上河图残卷》。2.据说此画后人伪造的版本颇多,也许我们看到的还是赝品。3.更为扑朔迷离的是,有人同样引《拙堂文话》,言有人物1659人,那么真的有那么一部齐藤谦(千)《拙堂文话》吗?天啊天啊,我要是金庸我一定以此编个长篇出来。
所以,什么时候《韩熙载夜宴图》出现“失窃段落”,我不惊讶。
之二十:六朝粉本渐模糊
![]() |
概念这东西,能指与所指总是游移不定。写下来一模一样的两个字,含义却可能大不相同。在中国美术史上就有这样一个颇富争议的概念:“粉本”。
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记大画家吴道子在大同殿中一日画下三百里嘉陵山水,玄宗相询,他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这里的粉本是写生的意思?还是底稿的意思?韩偓《玉山樵人集•商山道中诗》有“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见工夫”,这里的“粉本”作何解?
北宋苏东坡多次提及“粉本”,比如《阎立本职贡图诗》,“粉本遗墨开明窗”,明确将“粉本”与“遗墨”相联系。在《书黄鲁直画跋后》他写道:“画有六法,赋彩拂澹,其一也,工尤难之。此画本出国手,只用墨笔,盖唐人所谓粉本。而近岁画师,乃为赋彩,使此六君子者,皆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为鲁直所取,然其实善本也。绍圣二年正月十二日,思无邪斋书。”——东坡笔下这一段乃是一桩画史公案。《北齐校书图》描绘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传最初为北齐大画家杨子华所作,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曾经临摹。到宋代,摹本多样,有的白描,有的设色。其中有一卷到了黄庭坚手中,他认为是伪作。不过东坡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本来是高手的“粉本”,也就是用墨笔画成的稿样,只不过近期有画师在墨笔粉本上赋彩,将六位男士的脸部都敷上了浓厚的白粉,所以不被黄庭坚认可,其实倒是善本。
目前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这一幅,纵80厘米,横240厘米,画了19人,虽也是宋人摹本,却不是东坡所提到的那一幅。因为没有6个面敷白粉的君子,却有7个“佛妆”侍女——额头染白、额发作云卷状、还像佛一般梳着螺旋发髻。
![]() |
北齐校书图
还有有趣的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传北齐杨子华《勘画图》,纵25.5厘米,横150厘米,构图与《北齐勘书图》类似而只有两段。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五代画家丘文播的《文会图》,纵84.9厘米,横49.6厘米,构图上看亦是《勘书图》的中间一段。
![]() |
文会图
南宋邓椿《画继》记述:“晁补之,字无咎……作粉本以授画史孟仲宁,令传模之。菩萨仿侯昱,云气仿吴道玄,天王松石仿关仝,堂殿草树仿周昉、郭忠恕,卧槎垂藤仿李成,崖壁瘦木仿许道宁,湍流山岭、骑从鞬服仿卫贤。马以韩干,虎以包鼎,猿、猴、鹿,以易元吉,鹤、白鹇、若鸟、鼠,以崔白,集彼众长,共成胜事。今人家往往摹临其本,传于世者多矣。”此处的“粉本”又像是“画谱”一类的东西了。
元代中期汤垕《画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宣和、绍兴所藏之粉本,多有神妙者。”元代末期夏文彦《图绘宝鉴》有“粉本”条,与汤垕意见一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抄录了前二人的解释:“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天然之妙。宣和、绍兴所藏粉本,多有神妙。”显然,他们是直接将“古人画稿”定义为“粉本”的,可是又提到“草草不经意处”,似又与写生稿、未完成稿有关。明代屠隆《考槃余事》“粉本”条也是如此,“古人画稿谓之粉本,草草不经意处,盖其天机偶发,生意勃然,落笔趣成,自由神妙,有则宜宝藏之。”
至清代,含义似乎又有变化,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把粉本与刺绣画样相联系。方薰《山静居画论》解释得更为清楚:“画稿谓粉本者,古人于墨稿上,加描粉笔,同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发现了大量的“样稿”,其中包含了接近方薰释义的“粉本”。敦煌研究院的胡素馨女士指出:实物为“多层厚纸,为耐久之目的,在多数情形下,于纸上画墨线,并沿墨线打小洞,或覆盖于另一纸上打孔。复制稿没有像原稿那样的墨线。在实际应用中,粉本置于要绘制的表面上,红色墨粉通过粉本的小孔,在下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红色斑点连成的轮廓”。她认为,粉本的作用或许与丝绢和纸质绘画无关,而是专用于壁画绘制特别是窟顶画,粉本解决的是将设计稿移置大面积墙体的难题,在敦煌,粉本技法一千年基本未变。
那么,粉本就是“复印”一样的、保持原来大小和比例的“古代画样”吗?似乎也不尽然。众所周知,徐悲鸿先生宝爱的《八十七神仙卷》与(传)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长卷绢本墨笔白描,《八十七神仙卷》尺幅为292×30厘米,《朝元仙仗图》尺幅为790×57.8厘米。徐悲鸿早年曾进行仔细比较,发现二者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人物数量也都一样,但后者在人物造型和笔力等方面不及前者。所以他认为,《朝元仙仗图》是摹本,《八十七神仙卷》则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张大千进一步推断《八十七神仙卷》乃是吴道子的壁画稿本——“粉本”。
![]() |
朝元仙仗图
显然,作为宫观壁画的“画样”,也许称为“小样”更恰当,这类小样的作用大致有二:留备后世作为修补壁画破损之对照,作为师徒世代相传的“秘本”。比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提到修复相国寺:“其余四面廊壁皆重修复,后集今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临仿者,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另一段又提及:“赵元德,长安人,天复中入蜀。……得隋唐名手画样百馀本,故所学精博。”“袁仁厚,蜀人。早师李文才,干德中至阙下,未久还蜀,因求得前贤画样十余本持归……”。
大略看来,“粉本”有两重含义,一是与“画样”、“小样”、“摹本”等概念有语义交叉的部分,指向依据古本的传模方式。二是元明流行的“遗墨草稿”之意。就前者而言,对粉本的使用大致包括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墨笔粉本上直接进行赋彩,比如东坡所见的《北齐校书图》。二是利用粉本转移图像,甚至进行批量生产,比如敦煌壁画。三是以粉本为画样,可以进行临摹或再创作。粉本与摹本还是有区别的,摹本要照原作忠实地进行复制。依据粉本作画,不一定要遵照原样,可以添加改动,甚至可以参照不同的粉本组合新图。比如我们所看到的《簪花仕女图》,墨笔粉本的年代大致在唐末五代间,但是运用粉本进行妆彩、添加衣饰图案、特别是湖石衬景,则应在北宋至南宋初期。又比如传为周文矩的墨笔线描《宫中图》,大约是传世的宋代粉本,到了明代,杜堇依此粉本设色和添加景物,画成了新的《宫中图》,到底几分相似,那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
周文矩《宫中图》
![]() |
杜堇《宫中图》
我最关心的是:《韩熙载夜宴图》是依原作而临摹的摹本?还是根据原作而作的粉本?还是根据粉本而作的摹本?
下回再议。
本文刊于【读品】96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