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一)
故乡的食物 我的家乡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每到快过年时,家乡人就开始忙着蒸馒头、蒸扣肉、做甜饭(八宝饭)、杂烩汤、冻蹄糕。蹄糕的原料是肉皮。将洗净处理过的猪肉皮的水小火熬制透明状的稠汁状,加入黄酒、适量盐,熟肘丁、蒜片,待其冷冻冷却成冻,就是蹄糕。蹄糕在气温极低的寒冬极易储存,家乡人常用一种灰蓝色的瓦盆装蹄糕。这种盆是用烧瓦的土烧成的,除了用来装蹄糕,也用来装冰羊肉、鱼冻子、花生腊肉。蹄糕装在瓦盆里,找一个背阳就阴的地方放起来,吃的时候从盆里现切改成小块,浇上酱油、醋、蒜末,可以佐酒下饭,年三十的时候蹄糕作为冷盘之一上桌,是一道别有风味的年菜。 肉皮除了用来做蹄糕外,也用来做膘(biao四声)。过去做膘的肉皮不是用时才买的,是人们平时买肉时遇到好肉皮存下来的,煮熟后刮去油毛,挂在屋檐下晾干。过年炸膘时,干肉皮要先在温油中浸软,再入油锅中用叉子叉住一头,用勺子将膘皮不断擀开,来回翻炸,不一会儿肉皮就在滚油中越胀越大,又黄又亮了。炸好的膘吃之前要用开水泡发,去其油腥味。家乡人常用膘皮切块和莴苣、小肉丸、鸡蛋丁,高汤同煮做杂烩汤。煮熟的膘皮浸了汤汁,既弹且软,淮阴、南京一带管膘皮叫皮肚,这比家乡的叫法更贴切。以前家乡的膘皮是老辈人家自己做。到了7080年代,街上有了专门卖炸膘的摊子。人们在膘摊子上选好膘,用麻绳穿起来拎回家去。我小时候印象中,市场的膘摊子生意总是很红火,摊前围满了人,炸膘师傅的白大褂上沾满厚厚的油花。现在老家好像只在过年时吃膘,膘摊子生意大不如前,炸膘也快成为一门冷门的手艺了。家里一年有限的几次吃膘时,家人总要提起堂伯(老家叫叔辈大爷)。堂伯早逝,生前在蔬菜副食公司上班,是个小领导。他身体体弱,但是乐观好动,很喜欢去单位膘摊子干炸膘工人的活。堂伯一生未婚,家中只有失明老父相伴。他对炸膘的热情之高,大概不在于“膘",而在于膘摊子前的喧闹繁忙、红火热烈的氛围带给他心灵上的满足和人情上的慰藉。现在,炸膘的摊子在慢慢减少,堂伯也渐渐被大家冗余的记忆遗忘,被新世代的亲友忽略。许多故人往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退出,在岁月中消失。
4630004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