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中世纪上大学
文|艾栗斯
开学了开学了,躁了一个暑假的野兽们又被关进笼子里了。我不知道诸位小饼干们的心情是怎样,我总之是很愉快的。因为我不用上学。
嗯,因为我上班~

Anyway(生硬的转折),今天借着新学期之光给大家讲一讲在梦回中世纪那些事之——如果你在中世纪上大学。
首先,如果你在中世纪读大学,那么基本可以推断出你是个有钱人。
中世纪的大学学费只会比今天更贵,非一般家庭所能企及。你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家境优渥的那一拨,就算不是贵族,至少也是城市里生意不错的店主或磨坊主家的儿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既不为生活所需,也不以人世快乐为目的的知识,最早出现在“人们开始有闲暇的地方”,数学兴起于埃及,就是因为那里的僧侣有闲暇,大学会出现在中世纪,也是因为城市兴起(11到12世纪)以后诞生了一拨吃饱了的闲人阶级(后来被叫做中产阶级)。

大学和城市,可以说是在“黑暗”(其实也未必黑暗)中世纪开出的两朵大花。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随着曾经罗马帝国消逝的城市又开始在欧洲大地上复兴,商业、行会、医疗、银行、市政司法机构......所有这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都需要更高层次的从业者来充实,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也因此成为必需;加上十一世纪末十字军东征带来的文化遗籍、古希腊著作和古罗马法本,新鲜的知识吸引了大批有闲阶层的后裔与穷人家求知若渴的青年,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大学就形成了。

好了,你要在中世纪上大学,在学校的类型上你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老师说了算的学校,叫“教师大学自治”,另一种则是学生说了算,相应称为“学生自治”。“教师大学”地理上多分布在欧洲北部,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这种比较严谨的国家,由学校自己的“教师行会”制定教学大纲、校规、管理考核学生。
“学生大学”多位于欧洲南部意大利、法国(除了巴黎大学)、西班牙、葡萄牙这种比较浪漫的地方(才没有),由学生以投票权的方式来聘选教授、决定学费、学时、课时安排等等(如果是我就投票免考)——学生会甚至可以决定学校的迁徙,以搬家来要挟所在城市的当局停止插手学校事务并给予师生特权(比如说免税权),曾经的牛津大学就有过自己的独立司法权,俨然一个自治小王国。

听起来很腻害的亚子,选择中世纪名校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不要被校史迷惑!不要被校史迷惑!不要被校史迷惑!
中世纪的大学在谈到自己建校历史时都是吹牛不打草稿的,言必称古希腊罗马——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巴黎大学宣称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一手创建的,继承了罗马文明遗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历史确实悠久,不过追溯到公元423年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时期也是十分夸张了。然而要说最会给自己“加戏”,谁也比不过英国的大学:剑桥大学曾说自己是由西班牙王子康泰伯尔带来的希腊哲学家建立的,牛津大学则干脆说自己的建校源自特洛伊战争。

啥?希腊人打特洛伊跟你牛津有啥关系?这你就不懂了吧,牛津人说,特洛伊是不是被攻城啦?那些战败的特洛伊人跑哪了你知道吗?跑来把我们大不列颠征服了!还带来了他们的文明,火种就是牛津大学。
......
嗯嗯对,你开心就好。

但其实,牛津大学的建立要到1167年。那一年里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感情破裂,前者就把巴黎大学的英国籍师生统统召回英国,为他们选择了牛津这块风水宝地,因此诞生了牛大。
而剑桥大学呢?从辈分上来说算是牛津大学的儿子:1209年,一个牛津的人(简称牛人)在练习射箭时失手杀死了当地的居民,愤怒的居民在骚乱中吊死了几名牛津的学生。一帮牛人很生气,离开了牛津,前往巴黎、雷丁和剑桥,通常认为从牛津迁往剑桥的那些人(简称贱,啊不剑人)奠定了剑桥大学的人文与学术基础。

好的我get到了,那么中世纪的大学校园长啥样?是不是美美哒?
这么说吧,1235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位大学生在日记里描绘了中世纪大学的理想场景:
“安静、整洁,凭窗眺望,风景宜人。墙壁被涂成绿色…….老师坐得高高,看得见所有的学生,也能被所有学生看见……学生座椅都是专门设计的,根据他们来自的国家、个人地位和声誉……”
不过这位一千年前的大学生话锋一转,开始抱怨道:
“但我从来也没有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过课,也不相信世上曾建造过这样的教室。”

早期的中世纪的大学开路者们可谓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中世纪的大学里并没有自己的建筑——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统统都是没有的。教室在哪里呢?在教堂、老师家里、甚干脆就是露天一角;学生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手持对他们来说昂贵的笔和纸,听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最早的大学真正是“人的大学”——“大学”的拉丁语“universitas”,本义就是指代社区或人的联合体。

所以,不光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中世纪的大学也是?
没错。进入中世纪的大学你会发现:大楼没有,大师常在。你的老师大多是获得博士以上学位的大拿,医学教授和法学教授常被赏以爵位,神学教授更是高不可攀,一边教书一边在教会占据着主教和红衣教主这样闪耀的交椅,就像今天的大学老师也会活络心思在校外捞点其他的头衔和好处。

你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决定好好抱紧导师大腿,学有所成光宗耀祖,于是,你从老师手里以昂贵的价格——租下了他的几本羊皮书。在中世纪高昂的出版成本下,书籍什么的都是奢侈品,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过百都算丰富。捐书?那是顶级富豪才敢做的事情。
“法国教士罗伯特.德.索邦创立了索邦神学院,同时捐出了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这所私人图书馆在13世纪赫赫有名;1291年,法国副主教斯蒂芬留下遗嘱,将自己私人图书馆的27部书赠给巴黎大学”。
中世纪捐书的概念和今天完全不一样,一本书的价值差不多就是一只爱马仕包包。在印刷术还未兴起之前,书籍都是手工誊写描绘的羊皮书,价格十分昂贵。按照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里的估算,一本羊皮书的价值相当于1949年的160-200美元之间;直到15世纪,帕维亚大学教授一年的工资还不够买两本书。所以在中世纪大学的图书馆里,重要书籍都是用铁链拴在桌子上,外借需要严格的担保。

说了半天钱这么俗的事,所以在中世纪上个大学究竟有多贵?
费时费钱呐。寒窗十年那都不算啥,读个中世纪大学从十八岁入学读到三十岁毕业都是常事。
在这漫长的十多年光阴里,你都是只出不进,不停给学校交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光是注册费就分为交给校长的普通注册费、学院注册费,同乡会注册费;攻读学位听的每一节课程都,要,交,钱——
比如“里斯本一所大学根据1392年国王胡安一世的法令,法学专业的穷学生每次讲座需要向主教教10镑,中间阶层交20镑,有钱的学生交40镑。” 除了课程费,还别忘了交住宿费和膳食费,就连毕业取得学位也要准备一大笔钱。所以一般只有特别富有的学生才会读到博士,不过也不排除某个家境普通但是极有天赋的年轻人在“赞助人”的资助下成为你的同学。这些资助者包括教会、国王以及大学所在的城市。

从十三世纪起,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王及政府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贫穷但有志的年轻人完成学业,也是为政府机构补充未来的新鲜血液,这其中又尤其以英国、法国国王为先锋:14世纪菲利普四世的国库账目的消费分册中就出现了向大学生提供学费的条款,这是一笔很大的教育预算。
而来自城市的资助与今天的人才引入计划尤其相似——随着大学活力的日益突显,动辄几千人的师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的消费繁荣,毕业的学生成为市政当局的人才资源,而慕名前来游学、交流者们也传播了城市的美名——大学由此成为一所城市的城市之光。

为了聘请优秀的老师,中世纪大学所在的城市之间展开了激励的竞争,纷纷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报考。教师跳槽非常频繁,半年一跃也不足为奇,这背后除了学校提供的薪酬,也有城市给出的高额筹码。对于城市来说,他们更欢迎资助法学、医学这种实用性的人才,所以法学家和医学家的待遇也最为丰厚(医生和律师的金领职业,原来从中世纪时就兴起了。)

现在你处在十八九岁的大好年纪,是一个大学新人,你很想知道——中世纪的大学里最火的专业是什么呢?
别急,在真正有的选之前,你要先完成“七艺”的教育。这是中世纪大学里的预科或本科,主要修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集合、天文、音乐理论等七艺。先修完语法、修辞、逻辑这三艺,通过考试拿到学士学位;再接着天文、算数、几何、音乐,学成并通过考试拿到硕士学位,这个时候,你才有在神学、医学和法学这三门里选一门专业的自由!

最高大上的专业是神学,但是神学也是高处不甚寒:录取门槛高、书本费、听课费贵,最难的是毕业时间也最长,博士读完很容易就到三十五岁了,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精力作为支撑。相比之下法学的学位时间较短也相对简单,就业前景良好,尤其是法学分支下教会法,毕业即能进入教会与国王的行政机构(约等于公务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受学生追捧的热门专业。
你在大学已经待了好几年,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想说的吗?
“觉得自己又忙又穷啊。你看我们中世纪的大学都是寄宿制的,伙食也不咋地,偶尔出门在周边转悠一下买点东西,都被大学周边的商贩当肥羊宰。”
“除了要读书学习(学习都是用拉丁语)、定期祷告、参加辩论、还要参加大学里的社团和老乡会。我们中世纪的大学也非常International哦!一所著名的大学常常就有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反正大家差别蛮大的,都喜欢跟自己人玩,就抱团取暖呗。像巴黎大学,就有法兰西民族团、诺曼民族团、庇卡底民族团、英格兰民族团。活动蛮多也挺能整事儿的,后来有些都发展成学院了。”
“老师有特别敬业的也有一心想捞钱的。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听一次教授讲座就要交不少钱,我每次写信给我爸都是唱的要钱歌。这边的学生有一心向学,也有惹是生非的。我们在当地有特权你知道吧?就是犯了事不受世俗法院审判,由学校自己的行会法,这就给那些本来就是贵族的小子开了挂了!横行乡里无恶不做啊,巴黎人民也特别讨厌我们。”

“最大的心愿啊?就是赶紧毕业吧,我这都快三十了。我童年的朋友没读书的都当爷爷了......”
终于等到了中世纪大学毕业的那一天:
毕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怎么又谈钱),申请学位时,你要给教师团、老乡会、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等一干人交钱,学位答辩(中世纪时是长篇演讲)那天要给所有的答辩老师交钱,他们也曾经是你的任课老师,要给主持人交钱,甚至要给毕业典礼上的所有到场教师提供袍子和帽子。如果你幸运通过,在当天还得邀请所有人大吃一顿,这是“答谢宴”。

在负担特别沉重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选择在一所大学学习,然后在另外一所不那么贵的大学获得学位(中世纪还有这种神奇的操作,非常国际化)。如果真的很穷很穷,你也可以请你的同学包养你(是真的)——为了继续学业,中世纪大学生选择给同学当仆人甚至街头乞讨的也不在少数。中世纪托钵僧一度流行,大学里甚至鼓励这种为了知识乞讨的行为,给予学生乞讨权。在要钱的问题上,师生配合默契,毕竟最开始教师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学费。
好了,做牛做马,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通常在教堂举行,由教长亲自授予一个金指环、一个博士四角帽和一个长袍,在庄严的仪式下证明你已在象牙塔中完成了这段知识的旅途。中世纪的大学生活终于结束啦!终于熬出头了!即将离开校园的你以为自己会头也不回,结果,咿?为什么眼中有泪?

后来你才发现,跟进入社会以后日子相比,大学里再难过的日子都像是镶着金边。你爱上了中世纪大学的体系和模式,但是你也许不会知道,900年后这样的大学模式不但得以传承,还从欧洲走向了世界。
最后:
1520年前世界范围内创办的组织里,至今仍用着同样名字、以同样方式、做同样事情的机构只剩下85个,其中有70个都是大学。这种基于理性光辉与理想精神的人的联合体,其光芒不仅照亮了中世纪,更是一直持续到今天。
又是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像一个中世纪大学生那样奋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