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论曹操的爱才知人》陈再明 2019.8.30
李贽,字卓吾,明嘉靖六年(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他父祖均信回教。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30岁起5年间任河南共城(辉县)教谕,后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父逝,回乡丁忧,守制三年。未几,祖父又病逝,他将家眷安顿于共城,买田耕作自食。40岁时全家共抵北京,李贽补官礼部司务,开始接触王守仁学说。44岁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后与焦竑为莫逆之友,师事泰州学派的王襞(王艮之子)。51岁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辞官,携家至湖北黄安依靠耿定理。58岁时定理死去,移居麻城,将妻女送回福建。
次年春,李贽单身一人定居龙潭湖上的芝佛院,晚年大部分时间在此著书讲学。讲学时,从之者达几千上万人,全境如狂。其间剃去头发。万历十八年《焚书》刊成。67岁时,结识公安三袁兄弟,他的论著对三袁的文学影响很大,后来袁宏道、袁中道写了《李温陵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72岁时,与焦竑联舟南返,回到南京。在南京与利玛窦传教士相见,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藏书》在南京刻成。74岁时仍回麻城,但所居芝佛院已被拆毁,友人马经纶从北通州,来接他同去河南商城。次年,随马经纶同回北通州。这一年,给事中张问达即趁机上疏参劾李贽,又将他逮捕下狱。三月十五日,李贽于狱中取剃刀自刭,次日死。
李贽终身著述颇丰,有数十种。其主要者为《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说书》、《孙子参同》、《明灯遗古录》、《九正易因》、《千谭集》等。另有《四书评》、《读升庵集》、《枕中十书》、《世说新语补》、《坡仙集》、《评选三异人集》及评《水浒》、《西廂》等著作。李贽著作问世之后,即遭焚毁。明神宗万历二十年的禁毁是第一次,熹宗天启五年的禁毁是第二次。清乾隆时,李贽著作仍列入禁书目录。但李贽的书越禁毁却越流行,正如其门生汪本钶所说:″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
李贽的《历史人物论》,有《贾谊论》、《曹操论》、《司马相如论》、《孔子论》、《孔融论》、《庾亮论》、《李善长论》等。今从《曹操论》中,介绍他对曹操的爱才知人的评论,原文如下:
曹公欲以爱女嫁丁仪(三国魏沛人,与曹植有交情,后被曹丕所杀),五官中郎将(曹丕)曰:″妇人观貌,而丁仪目眇(瞎一只眼睛),恐爱女不悦。″后公与仪会,因坐而剧谈,勃曰:″丁掾好士(丁仪乃我属官,是很有才能之人),即使其两目盲,犹当嫁女与之,何况但眇?是儿误我!(是你在误我)‘′。
呜呼!曹公爱才而忘其眇,爱才而忘其爱(忘记自己的爱女),爱才而忘其女之所不爱(忘记自己女儿所不爱),若曹公真可谓爱才之极矣!然丁掾亦何可当也?(他自己又觉得怎么样?)夫人以目眇为病,而丁掾独以目眇见为奇(自己认为和平常人不一样),吾是以知曹公之具眼矣(独具慧眼)。是故独能以只眼(别具眼光)视丁掾也。是故丁掾可以失爱女,而不可以失岳翁(指曹操)!纵可以不称岳翁,而不得不称以知己之主!
魏武病头风(曹操头病经久不愈)。方伏枕时,一见陈琳檄(陈琳有《为袁绍檄豫州》,为声讨曹操的檄文),即跃然起曰:″此愈我疾!此愈我疾!″
夫文章可以起病,是天下之良药从口入而从心接也。病而起于见文章,是天下之真药不可以形求,而但可以神领也。夫天下之善文章,如良医之善用药,古今天下亦不少矣。故不难于有陈琳,而独难于有魏武。设使呈陈琳之檄于凡有目者之前,末必不皆以为好,然未必遽皆能愈疾也。唯愈疾,然后见魏武之爱才最笃,契慕(意气相投和钦慕之情)独深也。故我不喜陈琳之能文章,而喜陈琳之遇知己。盖知已甚难,虽琳亦不容不怀知己之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