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弱点促发的商业之美:虚荣篇

“虚荣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并不是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和实力。”
—《极简力》
*
虚荣(Vanity),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意为本身不存在的好事物。
虚荣心,则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
20世纪40年代,著名心理学教授伯特伦·弗瑞尔受到偶遇的笔记学家的启发,在自己开设的《心理学导论》课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首先,弗瑞尔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一项心理测试。
一周之后,他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告诉他们上面有依据他们的测试分数得出的简短性格描述。
弗瑞尔让大家仔细地读一下自己拿到的性格描述,并依据描述的准确性打一个分数。
0代表非常不准,5代表非常准确,如果觉得性格测试的结果还比较准确的话,就举手示意。
学生们都仔细看了自己拿到的描述,并依据描述的准确性打了一个分数。随后,陆陆续续开始有学生举手。
几分钟之后,弗瑞尔惊讶地发现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
事实上,他发给学生的性格描述并不是依据他们的测试分数得出的,而是来自他几天前顺手在报摊上买的一本星座书。
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拿到的性格描述都完全相同——是弗瑞尔简略翻阅了那本星座书后,从不同的星座说明中随意挑选出来的。
尽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拿到的都是同样的性格描述,但竟然有87%的学生给出的是4分或者5分。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觉得测试的结果是非常准确的。
大家表态后,弗瑞尔立刻将真相告诉了学生们,并解释说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人们很容易相信含糊其词的描述。”
但是到这里,弗瑞尔的实验并未结束,还有新一轮精心策划的测试在等待着这些学生。
他想知道,自己的学生是会选择坦诚接受认识自我的痛苦过程,还是选择“捷径”,直接否认自己曾被弗瑞尔的实验骗过呢?
三个星期后,弗瑞尔告诉班上的学生,由于自己一直疏忽,竟然不小心把评分表上的名字给删除了。
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够诚实地按照最初的评分重新在拿到的性格描述上圈选一次。
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删除学生的名字,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核对学生两次给出的分数是否完全一致。
结果证明,在原来圈选“非常准确”的学生中,竟然有一半的人认为那份性格描述说得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并且表示自己此前给出的分数本来就比较低。
弗瑞尔这次终于搞明白了,虚荣心致使人们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

韩国电影《谎言》,讲述的就是一个活在臆想的世界中,任由自己被虚荣掩埋,最终却自食恶果的悲哀女人的故事。
女主角雅英相貌平平,工作普通,还有着一团糟的原生家庭。
父亲欠下高利贷逃走,母亲抛下三个孩子再婚。弟弟冷漠,姐姐是死肥宅,还喜欢酗酒,全靠雅英养活。
这样低配的人生并没有激励雅英努力工作赚钱,反而助长了内心深处的欲望,她喜欢在别人面前假装富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雅英去高档公寓看房,借口不满意让中介给她介绍更好的房子,却偷偷记下密码半夜闯入豪宅享受。
雅英也喜欢逛商场,对于看中的家电,眉头都不皱一下,爽快地拍下。
但在填单子时,她不是假装没带信用卡,就是假装忘带钱包,忽悠销售人员等她回家再转账。

她享受着自己面对店员们时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享受其他人对自己这个“大客户”表现出来的卑躬屈膝。
然而,一切的变化都是从那台价值300万的冰箱开始。
在一次司空见惯的“购物”过程中,因他人前来归还身份证时,信息被电器店长瞥见,女主不得不写上真名和地址。
老道的店长直接安排了配送,雅英不得不支付了高额的费用,狭小的房子里挤进了并不需要的高级冰箱。
这次失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点点摧毁了女主的生活。
当谎言被揭穿,女主失去了工作、爱情,变得一无所有。
待她痛彻心扉想要改变时,却早已陷入恶性循环,再也回不到从前。
尼采曾说过:
“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不如说是由于自以为出类拔萃,因而不惜耍弄欺瞒、谋略的手段,使虚荣心获得最大的满足。”
影片中,女主角雅英没能做到与自身的虚荣和平共处,任由其膨胀,导致最终一无所有。
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剧情也时刻在上演。
28岁的德国女孩安娜·索罗金,原本籍籍无名,却因一场精心策划的“豪门骗局”,轰动一时。
安娜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曾是货车司机,母亲是全职主妇。
毕业以后,她先后在公关公司和杂志社当实习生。
从那时起,她就有意拓展人脉,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德国超级白富美的人设,化名Anna Delvey。

最右为安娜·索罗金
2014年,安娜来到纽约,对大都市纸醉金迷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
为了混迹纽约名流圈,她声称父亲在做太阳能板生意,并伪造了巨额遗产女继承人的身份。
此后三年时间里,安娜在纽约上流社会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骗局,直到最后在餐厅付不起餐费被捕,她的黄粱美梦才破灭。
可是,即便被捕出庭,安娜也不忘将人设进行到底——她最关心的永远不是所犯下的罪行,而是自己的形象。
为此,她雇了造型师为她的出庭装扮负责,每次出庭都穿着时尚,甚至会因为造型太丑而不愿出庭。
出庭时,这位文艺女骗子面露微笑,气定神闲,仿佛参加时装秀。

甚至还有人开了一个账号,专扒安娜出席庭审时穿的服饰。
最后,安娜被判12年监禁。
当《纽约时报》记者问她:如果还有一次重来的机会,你还会这样做吗?
安娜的回答是:会,很有可能。
被虚荣掌控的人,内心多半是贫瘠的,想要对抗虚荣的欲望,人们首先需要充实自我,让心灵找到能够栖息的港湾。
一旦丰富了内心,脱离了对物质的依赖,所谓的虚荣都会变得毫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做自己。
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

BBC出品的《美容的真相》里,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他们为同一种洗面奶,准备了两种不同包装。
一组是看起来十分廉价的塑料瓶,一组是更具有设计感,相对较为高端的包装瓶。

研究组想要探寻的是,这两种不同的包装会对顾客的购买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不出意料,大部分顾客选择了高端包装的那瓶洗面奶,看起来廉价的洗面奶则无人问津。
前者的销售量甚至达到后者的两倍。

当然,研究人员并不是单纯地想要测验顾客会买哪一种,而是在观察他们买这两种产品时的心理状态。
他们为此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并让这些购买了洗面奶的用户去填写。
这个调查问卷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些顾客的自尊心(self-esteem)。
他们发现,那些选择简易包装的人拥有更高的自尊心,而那些选择高端包装的人往往自尊心不足,甚至有些许自卑。
对于略感自卑的人们而言,那些看起来高端的产品以及奢侈品,会使他们的自尊心下降,也就是说,他们变得更自卑了。
而够买这种产品则为他们开启了一种补偿机制,填补了这部分自卑,让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变得更好了。
而片中的实验结果也显示,这些人在买了高端包装的产品后,自尊心的确得到了提升。
这涉及到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具备一个现实自我(Actual Self)和一个理想自我(Ideal Self),当二者之间出现差异时,人们会想要主动减少这种差异。
高端产品正是利用这一点,先让人们产生不安,然后再通过购买高端产品去消除这些不安。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普通收入的人群,为了购买心仪的奢侈品,宁愿省吃俭用好几个月。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奢侈品精致的面料、做工以及高大上的包装,就足以提供因自尊心不足而衍生的补偿情绪。
那么对于无法产生差异感的高收入人群,奢侈品牌又是如何做的呢?
没错,奢侈品牌通过提供全球限量版,为高收人群创造出了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差异感。
人们因差异产生自卑,又因自卑引发虚荣。
奢侈品牌完美地利用这一人性弱点,精准地定位了自己的目标人群。

有趣的是,正确利用虚荣心,其实也能达成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曾经对一些运动员做过实验。
他们把运动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他们每天无所事事地闲逛,另一部分则每天有意识地构想自己进行锻炼进而获得名次的场景。
一个月以后,他们分别对这些运动员进行了体能测验。
结果发现那些每天闲逛的运动员体能下降得非常厉害,而那些在头脑中进行“锻炼”的运动员,体能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较以前有了提高。
最终心理学家们发现:
在大脑中提前进行一些构想,特别是正面构想,对于自我是一个正向的心理暗示,能够促使自己往自己希望的地方发展。
人们同样可以利用虚荣心,事先预想完成某个重大事件能够获得的快感,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实际上,面对虚荣这一人性弱点,与同团队主张合理利用,并积极创造更舒适的心理环境。
既然负向的差异化令人变得自卑,那么,正向差异化同样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
我们即将预售的WOW系列女鞋,除了主打手工订制的舒适度以外,同样提供原创配饰的小众设计,为女性带来更多调性搭配的可能性。
通过突出有质感的搭配差异,满足女性因差异化而产生的适度“虚荣感”,进而获得快乐。
万事万物均有其两面性,人性弱点亦然。
如何正确调节心态,做到与人性弱点自洽,合理利用大众眼中所谓的“负面情绪”达成积极目的,是智慧女性需要究其一生学习的智慧。
*
本文首发“与同说成长”微信公众号
期待你的关注
点击保存图片,添加我为好友

我有酒,等你的故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