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一切始于格但斯克”:在波兰小城追寻历史云烟

在欧洲旅行时,每个国家的著名作家,都可以当做和当地人交谈的破冰话题。比如,和西班牙人聊塞万提斯,和英国人聊莎士比亚,和爱尔兰人聊乔伊斯,和俄国人聊托尔斯泰。而德国作家格拉斯的话题,则可以覆盖德国和波兰两国。一提起来他,和德国人顺利交谈,和波兰人也能展开对话。
格拉斯是德国作家,也被称为是德国乃至欧洲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但泽三部曲——长篇小说《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为《狗年月》)。不过这些作品描述的场景,如今都不在德国的国土之上。曾经的但泽市,已经是今天波兰的城市格但斯克。

格拉斯的文字记录了历史上的格但斯克——这座曾被德国和波兰分别占据的城市的历史云烟。其中最知名还是《铁皮鼓》。这部黑色幽默的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叫奥斯卡的小男孩,他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他的一生,也是反抗父母、纳粹以及其他亲友的个人反抗史。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另类视角描绘了对二战和纳粹反思的作品,不仅使格拉斯名声鹊起,其同名电影也获得了1980年奥斯卡作家外语片奖。在1999年瑞士文学院在授予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这部作品“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我最早就是通过格拉斯而认识这座城市的。在小说《铁皮鼓》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历史的描述。德国人称这座原属于普鲁士的城市为但泽(Danzig),而波兰人把它叫做格但斯克(Gdańsk)。这座位于东普鲁士和波兰之间的城市,归属国多次反复。仿佛一个同时被两个恶汉追逐的女人,交恶的男人们,都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暴力和摧残。

在十九世纪末,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这个海港城市被划归普鲁士。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亡国一百多年的波兰复国,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代管,名义上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享有管辖权。格但斯克及其周边区域,被称为波兰走廊,是当时波兰唯一的出海口。
不过即便在那时候,这里的主体民族还是德国人——波兰人把德国人彻底赶走还是二战后的事情。德国人对于这片失去的土地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在1939年,希特勒以这个城市归属问题为借口,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在那年的9月1日,纳粹德国的海军炮击这里的波兰军事基地,打响了战争的第一炮。
作为东普鲁士的重要城市,格但斯克的德国人一直顽抗苏军到德国正式投降的前夕。当时苏联已经达到柏林外围,格但斯克已经彻底被苏联人包围成一个孤岛。在1945年3月,苏军完全占领这座城市,战火摧毁了这里90%的城区和1/4的人口。二战后格但斯克正式成为了波兰领土。斯大林强行把波兰的边界向西推了奥得河,而这里的德国居民被赶走,被东部新迁来的波兰人代替——波兰东部被苏联抢走,德国东部的土地算是给他们的补偿。

我的东欧之旅也是从格但斯克开始的。廉价航空Ryan Air把我从阳光明媚的埃因霍温,带到了阴郁的格但斯克。当飞机即将降落在波德平原上时,透过窗口能看到郊区大量的斯大林主义风格的公寓楼。这样的熟悉的鸟瞰图,使人无法不联想到这里曾经的社会主义痕迹。

一出机场,便看到我的沙发客主人乔安娜。她像一个开朗的美国姑娘,全然没有印象中东欧姑娘的羞涩或高冷。她先是给我一个拥抱,然后便把我请进了她的二手丰田。刚离开机场,路上就有一个禁止左转路标,但乔安娜一边说着“Ok, I didn’t see it”,一边把车向左转向。看着她表演的那么自然,我想,我应该是到了东欧了。
乔安娜先带我来到了老城区,把我带到了德国和波兰在此结怨的历史之前的中世纪。和欧洲众多的老城一样,这里完好的保留了数个世纪前的历史建筑。格但斯克拥有着波兰最多的古建筑群,古建筑多具哥特和文艺复兴风格,其中最知名的是圣扬教堂和古城墙。古城保留着相当多的建筑,但大部分是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后,被修复重建的。
那些外形整齐划一、但颜色缤纷各异的老房子,给人印象深刻。美丽的立面造型,和屋顶、窗棱的建筑细节,都代表着这座城市辉煌的过往。“这里的房子,和波兰的传统建筑似乎完全不一样”,我对乔安娜说,“不过它们看起来也不像是德国风格的”。“是荷兰风格的,”乔安娜回答我:“都是因为汉萨同盟啊。”经她一提醒,我才意识到,这里的滨水建筑,与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边所见的极为相似:联排的三四层房子,上面是尖尖的山墙顶部。



格丹斯克自古以来就以琥珀的产地而闻名,被人称作“琥珀之都”。早在8-9世纪,这里就是波罗的海重要的渔民居住点。中世纪时,这里同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有着广泛的海上贸易联系。直到16-18世纪,这里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之一。作为大航海时代的汉萨同盟中重要的一个城邦之一,这里的历史建筑多为荷兰风格——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是海洋贸易的主导。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年海洋文明和国际贸易的辉煌。尽管不是阿姆斯特丹,但这里的滨水老城也遍布着游客、餐厅和酒馆。我们在一个小酒馆喝了一小杯,在诸多政治波普的海报下,抬头望了望这片“历史的天空”。
除了格拉斯的小说,我到到格兰斯克还有另一个原因:这里是冷战结束的开端。二战后,格但斯克长期以来是波兰重要的港口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也是全国造船产业的中心。在冷战史上,许多次以这里为起源或者中心的罢工运动,也使这座城在当代波兰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格但斯克甚至因此被称为波兰的“第二政治中心”。在东欧剧变20年纪念时,德国柏林的街头出现了一幅著名的海报,上面写着“一切属于格但斯克”。正是1980年波兰的“团结工会”在格但斯克船厂发起罢工,掀起了历史上波兰政治变革和苏东剧变的序幕。

结束了古城之行后,乔安娜把我带到她那位于郊区山上别墅区的家。这里是典型的富人区,家家户户都是独栋别墅,并且带有大院子。站在阳台上,能够欣赏到绝佳的风光。我参加了她们家人的晚餐,以及关于历史的短暂会谈。当他们家人问我为什么要以这里作为我的波兰之行的起点时,我提到了团结工会的历史:“一切始于格但斯克,不是吗?”说到团结工会,她的父亲——当年的船厂老工人,也是团结工会的会员,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他给我讲述了自己当年伪造资料,混到签证从而去美国的故事。
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乔安娜的父亲通过特殊途径,进入了铁幕之外,跑到美国打工。据他所说,他在美国快餐店打造的月的收入,相当于在波兰工厂里一年的收入。不过由于思念家庭,他只呆了一年就回来了。这个曾经在国企大厂工作的男人,说起当年的经历滔滔不绝,眼中不时透露出狡黠的目光。他让我想到了德国电影《共产小子西游记》,电影里,男主角的父亲在冷战时逃到了美国,并且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主人公长大后,和自己的朋友从东德来到美国寻父。在美国,他对他的朋友说,他终于知道自己的父亲当年为什么要逃到西方了:“因为这里有这么好吃的巧克力。”长期经济不振,物质匮乏,正是东欧和苏联输掉冷战的重要原因。

这位如今在富人区过着优渥生活的老人,对当年的革命与政治运动并没有过多的评论。团结工会(solidarity,波兰语:Solidarność)长期是波兰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在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中起到最大作用。但其在剧变后的波兰影响力逐渐减小,今天只是一个很小的政治组织。如今这个组织的标志,更多的是出现在路边和酒吧里的一些海报上。
但在当时,团结工会是波兰最大的社会组织。“一切始于格但斯克”,准确的是是始于格但斯克工人罢工的列宁船厂。瓦文萨是1980年代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在列宁造船厂任电工。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他公开的与波兰政府对抗。

在七十年代,格但斯克船厂的工人们就开始时不时罢工,反抗苏联的干涉和政府的统治。在1980年,在瓦文萨的领导下,造船厂劳工们在8月又掀起了大罢工。劳工们还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之前1970年抗议中的牺牲者。大罢工运动沿着波兰北部海岸迅速扩展,整个波兰有超过600座工厂进行罢工。这次大罢工的影响极大,使得波兰执政党、统一工人党的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被解除职务。最终,劳工们与政府签下格但斯克协议(Porozumienia sierpniowe),政府允许工人们在当时政治架构内进行一定的改革。这可以说在冷战时被苏联控制的东欧绝无仅有的。罢工行动的胜利推动了团结工会的成立,瓦文萨也当选了团结工会的主席。

在整个八十年代,团结工会的影响遍布东欧,不断领导的各种罢工活动也削弱了波兰政府的统治权威。最终,波兰政府于1989年开始和团结工联所领导的反对势力进行了圆桌会议的和谈,随后进行了半自由的选举,揭开了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上台的序幕。波兰成为了东欧铁幕下第一个剧变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也宣告了战后持续数十年的雅尔塔格局瓦解的开始。有观察家总结剧变在东欧国家政治变革的时间:随后匈牙利10个月,东德10个星期,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罗马尼亚用了10个小时.......团结工联开启了东欧变革的大门,它的事迹被其他东欧国家的反对团体们所效仿,最后导致了东欧集团的垮台,进而最终促使苏联的解体。
在我的提议下,我和沙发主家里的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前往这座终结了冷战的船厂。一路上经过一片小树林,到达一个可以俯视全城的小山坡。极目远眺,远处是密密麻麻的船坞,老城已经淹没在现代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山坡上有几对情侣在缠绵,也有一个女人独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城市。
历史的沧桑如今已经散去,格但斯克人心中对城市的情感,变得难以对外人诉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 弯月初升,俯瞰着这座四十多万人的城市,柔和的月光抚慰着我们和他们,时光在此刻寂静无声。



下了山,我们一路骑行到船厂。厂门口挂着团结工会的标语,下面堆满了访客献的花。本来这里是不许进入的,但乔安娜熟练和看门人打了个招呼,车都没下,就带着我们一起闯了进去。这个船厂面积很大,但里面建筑多半都已废弃。生产作业区和家属区的建筑都已经荒废,放佛凝固了的琥珀,瞬间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八十年代。








这里的风貌。和我们的国企单位大院有着高度相似性。我想起在东北的一些衰退的老工业基地的所见:破败的厂房车间,人去楼空的苏式方盒子楼,紧锁的大门已经生锈,植物和动物肆意的占领着院子的角落,天涯海角,都没有两样。
在本世纪初的时候,瓦文萨退出了政界,又重回到这里的船厂。而此时,曾经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国家总统,身份又变成了普通工人。不过时局的变动,使得这座船厂的风光不再。在波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逐渐衰退,行业的产能逐渐转移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在2004年欧盟最大的一次东扩中,波兰和诸多东欧国家一道加入欧盟,成为了西欧人所谓的“新欧洲”。加入欧盟并没有阻挡造船业的急速衰退,制造业的跨国转移趋势从西欧持续扩散到东欧,大量的船坞被彻底的遗弃。尽管波兰在东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状态,但这个近4000万人口的国家,依旧留不住纷纷涌向西欧淘金的年青人。在老欧洲接纳新欧洲的时候,英国计划接纳两万波兰移民。但没想到一旦开放边境,前往英伦打工的波兰人数量竟达百万之巨。这也是英国与欧洲大陆渐行渐远的一个原因之一。

格但斯克船厂的兴衰,仿佛是团结工会命运的一个缩影。自从1989年波兰政治制度剧变后,团结工联转变为一般传统的工会。在1990年代以来,团结工会产生的政治影响非常有限,除了赢得了1997年的波兰国会选举之外,再也没有对波兰政坛产生过影响。在新世纪以来工会的影响力更是逐年下降,如今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
不过这座城市并没有忘记曾经的历史。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宣传海报,展示着团结工会在这里兴起的历史。在距离船厂不远的街区,有一个团结工会纪念馆,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欧洲历史从这里开始。”纪念馆不大,从狭窄的入口下去,直抵地下室的展馆。展览馆中展示着团结工会当年的各种历史图文资料,其中着不少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物件。

在通往纪念馆的路上,路面上刷着“通向自由之路”(Road to Freedom)的文字,这也是纪念馆展览的主题,游客可以寻迹而来。在纪念馆外,停着一辆当年波兰当局镇压工会运动的装甲车,作为历史的见证。几个孩子在车附近打闹,后来爬上爬下,似乎把这里当成了街头游乐园。

当我们的思绪走出历史的风云变幻后,会发现这里依旧是一座悠闲的城市,非常适合生活。城市不大,空间尺度怡人。路网四通八达,街边绿树成荫,街头巷尾的公园遍布,步行可达。在新城区里,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写字楼林立,商业广告也在宣扬着的美式生活。大幅的广告招牌,充斥着资本的泡沫气息,画面和MTV并无二致。让游客稍感遗憾的是,街头很少能见到传说中的波兰美女。或许俊男靓女们,都已经随着西进的移民大军们前往老欧洲了。


我的沙发主乔安娜,常年在南美从事国际贸易。熟练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帮助她顺利的投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在长途公交车站的大楼上,悬挂着巨大演唱会海报,上面的主角是英国黑人歌手希尔。如今这里的年轻人们,热切的追随着来自西方的流行时尚,和冷战后期的那波青年们并无二致。只有零星出现在街头的团结工会的海报,才让人依稀想起那个八十年代的沸腾和喧嚣。或许这正是游客们试图探寻的东西,但本地人早已在拥抱新的时代了。
这座城市并不是游客们常规目的地,如果特意来此旅游或者探寻历史的话,恐怕多半会失望。充满历史感的有轨电车,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和多年前一样。乘们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他们的目光并无特殊之处。我们为历史云烟而来,但有轨电车总把他们拉回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去。
本文部分文字内容首发于《世界遗产地理》















更多照片见:【格但斯克】风云但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