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性别与性向多元时
查看话题 >你们身边有没有些「gay里gay气」or「不男不女」的人?但是,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性别无非男/女,一出场就注定了,不要做无谓的挣扎,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就行了。然而,关于性别规则,人人心中有把尺,即便是你不去破坏别人的规则,也免不了在这世道中有热衷于“批判”别人的存在。
“欢哥”给我讲过一个“笑话”,说,有一次她去商场里逛街,赶上内急想上趟卫生间,刚一进门儿,就有一个女生对她大喊,“啊!这可是女厕所!”于是她赶忙向那女生解释,结果这不开口说话不要紧,她这一张嘴,整个女厕所的人都觉得她有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还有一次,她跟客户喝酒,互相之间以“哥们儿”相称,酒喝到一半两个人勾肩搭背的往卫生间走,结果一转脸,欢哥径直进了女厕,看的客户目瞪口呆。

我问她,生活中有没有因为穿着打扮和性格“酷似”男性而带来的麻烦?
她挠了挠头,“要跟同龄人相处的话,不算太多,朋友之间都习惯了。不过也会因为这个,经常也被人问到性取向“正不正常”,找男朋友比较困难,人家经常把我当哥们儿看。也有很多时候会被不理解吧,家里长辈什么的,会骂「不男不女」啊,不正经啊,毕竟父母希望我能找人赶紧结婚。”

我的室友前段时间跟我聊天,说他工作的咖啡厅,也来了一个比较中性化的小姐姐,但是相处起来让他很困惑,“你说,我是该把她当兄弟呢,还是当女生?这个对男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主要是她身上的气质让我觉得很矛盾,不像男生,也不像女生… ”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性别无非男/女,一出场就注定了,不要做无谓的挣扎,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就行了。然而,关于性别规则,人人心中有把尺,即便是你不去破坏别人的规则,也免不了在这世道中有热衷于“批判”别人的存在。
某男生跟女生出去吃饭AA制,有人会说,“跟女生出去还让女生出钱?一点儿都不爷们儿。”
这种话我甚至听到过发生在女同志之间,大家虽然都是女生,但是,如果那个看起来更“爷们儿”的女生没有主动在吃饭时付款,或者没有关照另一方,也有可能被扣上“抠门儿、自私、”的帽子。
来我们尝试把这种身份印象调换一下:
一个男生和一个性格打扮「爷们儿」的女生出去吃饭,应该谁主动付钱?
一个「gay里gay气」的男生和一个打扮「爷们儿」的女生出去吃饭,应该谁主动付钱?
一个「gay里gay气」的男生和一个女生出去吃饭,应该谁主动付钱?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社会性别不仅仅是性别,还包含着很多与之相伴的社会标签,比如男子气概包含着:主动、勇敢、坚毅、粗狂、帅气、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等等,女性可能会被形容成:温柔、善良、美丽、活泼、细腻等等… 于此同时,这些标签可能还影响着生活职业轨迹。
上次我有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大学的辅导员对他们的毕业祝福是:“祝男生前途宽广,职业顺利,祝女生找到爱自己的人,家庭幸福。”他说,“事业和家庭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为什么老师还得专门儿分性别分批次祝福?是不是很奇怪?”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符合他们的性别标签,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没有《春光乍泄》《丹麦女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奥兰多》《龙纹身女孩》这样的影视作品、没有像David Bowie、MichaelJackson这样的艺术家,没有Freja、Ruby Rose这样气质的模特,也没有许多为了争取性别平权在不断努力的人…


然而,“是不是个男人?”和“真不像个女孩儿”是门儿玄学。
稍微有点共识的,例如,男性长相清秀、涂化妆品、举止温柔、走路姿态夹着腿、会被认为成大家口中的“娘炮”;女性而声音粗狂、短发、岔开腿坐、衣着中性、举止张扬的、会被认为成“男人婆”。不管是“娘炮”还是“男人婆”在大部分人嘴里都多多少少带着贬义和批评的成分。
可凭什么男性不能“娘炮”?中性化气质又有什么错?凭外表就去判断一个人,我们收到过得伤害还不少吗?
2000年,台湾“玫瑰少年”叶永志因为长相阴柔,招致同侪霸凌,他在课间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因为他的同学会在厕所实施霸凌行为,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满头是血地倒在了厕所里。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在大多数警校招生计划中,不少网友惊讶地发现,均明确规定“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少数警校的录取比例还更夸张。例如,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招生计划中,准备招收的男生为302人,女生仅为18人,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7:1,女生人数约等于5%。
中国妇女报发表声明(节选):
联合国的“警察性别倡议”中提到——保证女性警察的数量,是“为了不同人群(女性、男性、女童、男童)的安全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女性警察会成为性别平等的榜样,鼓励女孩们追求自己的权利,为女性和儿童提供更高的安全感,并增强执法机构对本地女性所能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同时,女性警察还能帮助执法部门更好地处理性骚扰相关的案件。
有网友提出了改进选拔方式的思路,例如男女统一体能测试:如果将大家眼中“男性更适合的职业”的需求具体化为不同的要素(如体能、耐力、敏捷性等等),那么是否只要满足这些条件,男女就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了呢?
对不起,我可能有点跑题了,但我的意思是,这些人们心中刻板的性别标签,不应该成为你去判断别人“行不行”、“是不是”、“算不算”、“正不正常”的条件。
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凭经验去判断事情,久而久之也会习惯去判断“别人”,比如凭借着第一印象、凭借性别、凭借长相、身高、等等,然而如果反过来呢?别人也去这样随意的评判你,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希望「gay里gay气」、「娘炮」、「不男不女」、「男人婆」这几个词里再也没有敌意和偏见、大家都能理智客观的去尊重每一个带着积极热情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不论你自己选择怎样的形象气质,做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改变,这个社会才有真正的进步。

Nico小姐姐爱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