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词|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觉上阕意在结句“酒筵歌席莫辞频”,下阕则在“不如怜取眼前人”。
个人看去这首的作法有些飘忽,忽而来忽而去,忽东忽西,令人难以捉摸,其实不喜。
跌宕处太过疏阔,一不小心就被他带跑了感觉野马无疆快要找不着路了,却又被他强拎着提溜回来。这不适的被操纵感……
收束时又太过拘滞,几乎是挪不开脚寸步难行的节奏。依然教人不适……
整首玩味下来,这词最想要说的不过就是这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起笔看似劈空而来,其实词中自有寻迹处。关要就在尾结里的那位“眼前人”。
一当拎起这个“眼前人”,全词的脉络就十分清晰了。
无论真实or虚拟,词中的眼前人在作词之前已经存在了,这首词就是写给这位眼前人的。
由此,说离别是因此人,
酒筵歌席也是为此人;
空劳牵念的是此人,
伤春更是为了此人。
此人此时正在眼前,如何能不加怜取好生相聚。
然而此人却不知他心意,对他过多的邀饮心生疲惫之外,恐怕还对他有了冶游浪荡子的误解。
于是在词中他对着这个眼前人做了一番解说:
人生有限亦无常,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到那时人远不见,即便登高极目,看到的也只是长水远山。
若当春光盛时风雨过后,满地残花的光景一如散后的筵席,零落哀伤。
但趁着我还在、我们还能在一块儿的时光,何妨多相欢聚多加相惜。
希望你能理解我这番心思,别再嫌我邀宴的次数太多,
说到底我只是太过珍惜有你的岁月。
这心中意其实简单。

浣溪沙是唐教坊曲,词中都是律句。
以音律考之,
上片如仄起平收的格律诗,其后连着两次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调子,
仿佛取了半截诗,再将对句不尽之意再次吟咏,以作徘徊不绝之韵,寄托一腔难诉之情。
下片略加变动,依然同样的半截诗,换以仄起仄收始,其后依然反复叹咏。
这样的律法,不由让人想到词的别称——诗余。
诗如大夫,端严无赘言。词则如女子,言之不尽歌咏再三,其状幽婉可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这两句不必偶对,他这里看上去却很有按字对的意味。
下阕前两句要求对偶,其亦对仗工整,然一读之下,
总觉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对得实在配不上满目山河空念远。
对得太过绵密了。
空念远,更伤春,两句之间拉得不够开,深入或拓展都有不足,觉有浪费位置之嫌。
且上句景象阔大,忽然下句拘窄。
尽管念远伤春气息相同,以落花对满目对仗上没问题,气度上却下来了,
有悠远之志的士大夫一变而为小庭院深闺女子,殊为不类。
这也许是落花风雨这景于诗词中多见于庭院的缘故。
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于作者一心想着的不过是这绝配的两句: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于是草草对上一句,以合词牌要求。
当然,也可能我最早入眼的就是这两句。

满目山河空念远。
记得当年玩联时有人拿来寻对,只觉这出句太漂亮了,并不知道是前人名句,于是身入情境,细味不已。
这样的触目难忘之下,忽然某一天敲出,搜狗自动给出落花风雨更伤春,还觉得这哪里来的对句,定是搜狗自行从网上胡乱搜罗来的。
后来发现居然是原对,情何以堪……

这词意思上的精髓在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辞句上的精粹却在
“满目山河空念远”。
词中有这一句就可传颂千古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有景有人,有情有理有气象。
以景象之阔大反衬情理之幽约,满口清味之余是不尽沧桑的劝诫之意。几可单独成篇。
从来好句都是拘不住的,一当问世之后,很多都已完全脱开原作,别生出一番意蕴。
这两句也一样。再三揣摩,忽觉如天外来指,骤然点破人间真相。
情海无涯,众生沉浮。当身在其中,又有几人勘透其中的自私。
是否凉生心底,遍体寒彻,怔然当地?
人生事,尽多无奈。
不如取其善者,余辄多加体谅,各生欢喜,两处安宁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