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原文中的 体用
《易》,不考虑十翼,文本中出现了52次“用”字,没有出现过“体”字,所谓“易无体”。
此外文本中出现了一次“阴”字,即“鹤鸣在阴”,没有出现过“阳”字。
体用、阴阳从没有对待出现过。
《易》法天道,天无有形体,只有健用,故有用可循无体可论,占卜以用九用六为之;后来是天无形,以乾☰为体,以健为用,发展出一种体用概念;天无形而有位,位有高下尊卑,发展出一种乾坤体用概念。
邵雍的觀物內篇說天以陰為體,陽為用 地以陽為體,陰為用 ,或者說天上陽動陰靜 地中陽靜陰動 。 本來陽主熱,陰主寒,天是積陽所成,但天氣寒冷,不冷則精不存,地是積陰所就,但地氣內暖,不暖則物不生。所以,可能我們看到的天地不是本質的或者仳離的乾坤天地大父母,只是一個陰陽之氣抱負在一起的一個乾坤的交合物。 即我們體會到的天地是相互膠著,一直在滾床單的天地(有點像希臘神話中那樣,天地一直在闢閤往來)。進一步說,我們看到的天地不是以乾卦與坤卦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以巽卦☴與震卦☳,一對小父母的樣子表現在我們眼前的。 坤之一陰上交於乾,成為☴,故天氣恆寒,陽中有陰,乾之一陽下交於坤,成為☳,故地氣常暖。
坤之一陰上交於乾,成為☴,故天氣恆寒,陽中有陰,乾之一陽下交於坤,成為☳,故地氣常暖。乾坤之往來親密無間,沒有停息。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從這個角度講,易是乾坤二氣往來的結晶,就像父母之有子,草木之有仁有核一樣。乾坤二氣毀,父母精氣散則不能有子,有仁,無有子無有仁,那麼乾坤之氣也就歇絕無存了。但仁與元細究起來又極其精微,太和之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玄之又玄,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