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记 | 乌镇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一个初夏的傍晚,阿抓突然说,我们去乌镇看木心美术馆吧。
杭嘉湖平原上的江南古镇,前些年陆续去过甪直、木渎、朱家角和安昌。乌镇,和周庄西塘一样,名气太大,反倒令人怯步。阿抓那时疯狂迷恋陈丹青老师,她的论调是爱他,就去看他为他爱的男人造的美术馆。我想了一下,男神的男神已经在博物馆里,我得在路上走,于是欣然附议。
乌镇之行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出发那天,广州下起了细雨,天阴沉沉的。航空科技令天涯若比邻,两个半小时后我们已经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大上海。当晚住在阿宝家。次日起了个大早,三人坐车去南浔,在富贵水乡的烟火红尘中滚了一番,再包车前往乌镇。
天色向晚时,抵达乌镇,入住西栅景区外边的宾馆。楼下是一排商铺食肆,华灯初上。找了家饭店,大开吃戒。吃饱喝足沿街晃荡,非节假日,游人不多,夜色温柔,心也慵懒。
次日起了个大早,前往西栅景区。购票很便利,支持多种电子支付方式。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存包服务,运作高效。检票分流,井井有条。不愧是商业化成熟的景点,优秀。从东大门的景区入口进,顺着步行栈道走,两大文化地标,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比邻而居。
我们冷漠地经过大剧院,欢欣鼓舞地奔向木心美术馆。之前在《号外》中,跟随陈丹青老师的视角,目睹了一块草地是如何炼成一座美术馆。此刻,它就在眼前,在元宝湖中凭水而立,好似一只身形优美的鹤。

木心,1927-2011,画家、诗人、文学家。他生之年,在国内只办过一次画展,那时他十九岁。他逝去之后,乌镇为他建了这座美术馆,陈列着他的手稿、画作和一些遗物。
木心的书,我完整读过的只《素履之往》一本。他的细密画,我一个外行也仅是看个热闹。我对他的喜爱更多来自于对他为人处世的佩服。听其言,观其行,确实是位可亲可敬的人。他命运多舛,但总是那么优雅,从不抱怨。在纪录片《逆流寻梦》中,木心被问到十年浩劫时被学生出卖的往事,他没有怨憎,只说“我们换个话题吧”。陈丹青回忆,初到纽约的木心生活很拮据,但每次与人会面,永远衣着得体,像个绅士。他去纽约留学时已经55岁了,近耳顺之年,却是宛若新生的心态。反观年纪轻轻却把生活过得仿若暮年的我,好生惭愧。
馆中有咖啡厅,价格不菲。可谁在意呢。想到馆长陈丹青老师肯定也在此喝过咖啡,就忍不住有点小激动呢。



离开木心美术馆,汇入游人之中。在去过的江南水乡中,西栅无疑是最干净、最有序的,这应归功于桐乡市政府对乌镇的改造重建。乌镇景区的总设计师陈向宏挺厉害的,他对乌镇的定位和规划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







从西栅看见的乌镇,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先锋,既具水乡特色又高度国际化。如果硬要美中不足挑剔一下,它虽有“枕水”但不见“人家”。江南水乡,又称枕水人家。在西栅,随处可见的拱桥,纵横交错的河道,其上穿梭往来的摇撸,把“枕水”二字诠释得明明白白。只是,这里更像是一座高度集中化管理的主题公园,她无处不精致,无处不妥帖,唯独缺了一丝烟火气。
也许,在东栅或是北栅可寻得?那就是期待下一次乌镇之行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