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店,隐身于街巷的人间小剧场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谈话节目,嘉宾是一个有名的美食家,聊到旅游,他说去陌生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吃什么,就打个车,让司机带你去他平时去的餐厅,味道不差价格也绝对实惠。
就这几句话,让我牢牢记住了司机餐厅这个美食秘诀。之后去外地玩耍,总会留意司机餐厅,虽然不敢真的让司机带我去,但是路过那种外面停了很多出租车的餐厅也会多看几眼。
真的走进司机餐厅,是14年4月份去桂林玩耍时。4月的桂林是属于雨和水蒸气的,从机场出来坐大巴去青旅,青旅在老城区一片破落的旧居民楼内,小区居民楼的外墙涂料被水汽泡发后掉落,露出水泥基地,青苔从裸露的水泥墙上生长出来,给墙面缝上一块一块的绿毯。整个小区在细雨中显得更加破落,又迷人。
到青旅放好行李,出门找车去象山景区,从小区的另一个门出来,走路过一家米粉店。广西的米粉店铺有一种特殊的酸辣香味,馋到不行就抖胆走进去点了一碗老友粉,坐在油腻的板凳上等着。广西的米粉店和贵州的米粉店类似,店里都会在靠近灶台的地方放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各种现成的调味料、香料、泡菜和辣椒给客人自取。贵州的米粉店一般会准备三种辣椒,广西呢辣椒不多,泡菜和小菜多。
老板在烫粉看我傻坐着,指着桌子让自取小菜,坐旁边桌的两个陌生大叔看到我犹豫不决的挑选小菜,就和我说话:“小妹,来旅游啊。”
被陌生人问话有些尴尬:“是啊。”
“从哪里来啊。”
“厦门。”
“一个人来哦?”
“是啊。”
“现在女孩子越来越独立了。”
我吃着小菜和两个大叔闲聊着,发现对方不是坏人就打听起桂林有什么好吃的。
“桂林好吃的很多啦。像鱼肉,鸡肉都很好吃。”
“那最好吃的是什么呢?”
“最好吃的,当然是米粉啦。”
我执拗的问:“哪家的米粉最好吃?”
“你已经坐在桂林最好吃的米粉店里了。”说完两个大叔哈哈大笑。
这时老板端过一碗有很多肉的米粉给我,告诉我要把小菜倒到米粉里才好吃,就转身就同还在哈哈笑的大叔聊起来。
带着一肚子烫辣美味的米粉,冒着细雨去逛象山和两江四湖,天色在细雨中慢慢变暗,砸吧砸吧嘴还能感受到那碗老友粉的味道。当时还不知道大众点评这种软件,实在不知道吃什么,打算回去再吃碗老友粉。踩着小水坑走到粉店,粉店门口烫粉的推车被移到店内,换成了快餐店那种有加热功能的餐车,十几种炒好的家常菜分两排摆好,台面上还有一坛泡在卤汁里的大块五花肉、兰花豆干、笋片。好像只放了两个番茄一个蛋的番茄蛋汤加了盐和葱花装在保温大桶和用了很久的汤碗放在餐车旁。店门口的水坑小路被出租车占据,店里坐满了出租车司机,热闹哄哄的吃着午饭。
到了桂林,应该去有名的酒店吃精致菜肴才对,但我这种农村人更加偏爱重油,重味的过瘾食物。十几块钱就有肉有菜,也适合我这种独自出游的贫穷女孩。我在司机们的交谈声中吃完晚饭,带着吃饱后的倦意回到青旅好好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便坐船游览漓江,再换成汽车在山水画一样丘陵、田野间穿行,到达阳朔。因为当时在厦门的旅游景区工作,厌烦了一整条街的酒吧和特产店铺,用了不少时间才在离酒吧街较远的找到民宿入住。
旅游虽然是休闲活动,但从这个地区移动到下一个地区,舟车劳顿对身体的消耗程度不比加班低。在民宿天台的百香果花架小睡后醒来太阳西落,催促着人们该放下工作,回家休息。而我该出门觅食了。民宿老板介绍沿着门口的缓坡往下走,就是菜市场,周边有很多店味道不错。沿着缓坡往菜市场走,马路上有夜市摊贩在备菜生火,学生们结伴走过,情侣十指交缠像两只走路的章鱼,也有被家长牵着不愿回家的小朋友。找到小炒店拿着菜单无从下手,看到别桌上的菜色分量都大得吓人,我的食量只能吃一荤一素,内心的葛朗台对我大喊,价格太贵,不划算。识相的从小炒店退出,转来转去,最后还是选了快餐店。十几块钱吃得饱饱的,心中的葛朗台非常满意,并且自我洗脑说,快餐店比小炒店划算,省钱。万一晚上饿了还有钱出来吃点烧烤,为精打细算的自己疯狂鼓掌。
后来去犀牛故事工作。设计师同事看我中午经常独自出门觅食,就问我愿不愿意和她一起去一家不上台面的快餐店吃饭,去的路上她给我打预防针说那家快餐店司机特别多,但是便宜好吃,我差点拉着她的手说为什么不早点和我当饭友。
厦门出租车司机大多都是河南人,公司附近的司机餐厅在厦大西村公路边的一个平房里,店里的招牌是酱大骨和烩面,我一个南方人几乎没吃过正宗的酱大骨,无法判断是否正宗,但烩面店的酱大骨头咸顺口,筋皮入味软烂,用筷子轻轻一夹就骨肉分离,一个骨头吃下来,真的饱足过瘾。烩面分量很大,一份有我家的汤盆那么大一碗,烩面宽厚,烫熟捞出放到大碗里,浇上骨头汤和汆烫过的海带、千张丝、绿豆芽,最后在淋上一勺油泼辣子,碳水化合物的魅力不比酱肉差。特别会吃的司机会问老板要酱大骨的汤汁加在烩面里。饭饱汤足的司机们,从店内走出去站在门口抽烟,交谈今天的见闻和路况。聊到烟燃尽,碾灭烟头,摆摆手道别,回到车上继续下午的工作。
当年十月去闽东室友家爬山,室友带着我出门吃各种小吃,特意带我去一家门口堆了很多木材的灰砖老房快餐店。室友说这是她心中最好吃的快餐店,开了二十几年依然用柴火铁锅炒菜。店内干净明亮菜香四溢,坐满食客,还有不少人拿着饭盒排队打菜。嗅觉催发食欲,我俩站在门口犹豫要点啥吃。突然想起出门时室友妈妈让早点回家吃她精心准备的好料,只能无奈的转身回家。现在和室友聊到好吃的,总会想起这家柴火饭快餐店。心中的馋虫无限悔恨。
我总会抓住机会到处走走,出门在外对食物不太挑剔,能吃饱,不难吃就行,如果在吃饱的基础上再好吃一些,就发自内心的认为有人间很值得。不同于其他国家标准化的快餐店,中式快餐店总有自己的特色。哪怕是连锁的中式快餐店,同样的菜品,同样的烹饪手法,A店就是比B店要好吃一些。这也许是中式菜肴最独特的地方吧。
吃过那么多快餐店,合肥的快餐店是我最念念不忘的。合肥快餐店的优点是新鲜、便宜、量大,缺点呢,店铺脏乱,餐具质量差。写到这里发现,这些优缺点几乎是所有中国快餐店的通病,哈哈哈。
在合肥短暂工作的那段时间,常去的快餐店有两家。第一家是老板娘打菜,老板收取。一个炒菜的厨师和两个洗碗的小时工阿姨。小店在一个停车场对面,周边还有几个工地,去店里吃饭的大部分都是结伴吃饭农民工和司机,像我这种独自去吃的人也不少。这个店像大学食堂一样,自己把米饭盛好,再排队打菜,菜分三大种类,纯肉、菜炒肉、炒蔬菜。10-15块,就能吃到满意。蔬菜一律现炒,老板娘打菜时计算着蔬菜的消耗速度和客流量,不时命令厨房炒新蔬菜端出来,肉菜消耗得慢一些,炒新菜的机会不多。去店里吃饭的大多都是干重体力活的人,食量大。老板娘看到没吃饱的人干吃白饭,会喊人把盘子端去加肉汁,如果是熟客还会给一点炒青菜。夏天在工地干活的食客还会点一瓶冰啤酒,饭后慢慢喝着看电视,虽然不断有新客人到来,老板娘也不催人走,笑嘻嘻地说,吃完了记得把盘子放到门口的箱子里。
另一家快餐店开在离铁轨很近的厂房边,位置有点难找,哪怕是饭点店内也很少坐满。这家店只有一对夫妻经营,老板娘炒菜,老板招呼客人。店内很干净,老板夫妇从没流露过生意不好很焦虑的样子,老板娘一有空就拿着抹布这里擦擦,那里抹一抹。看到客人就笑眯眯的打招呼。暑假为了照顾小孩在收钱的台子边支张小桌子,放一些西瓜、桃子等水果,一边做生意一边哄小孩写暑假作业。
店内统一价格10元吃到饱。10块钱的套餐里有一个纯肉,一个蔬菜炒肉和其他炒素菜。素菜、汤、米饭吃完可以都可以再添。肉菜做得特别用心,最好吃的是用泡过的酸辣椒炒鸡杂,毛豆炖鸡也做得不错,偶尔还有油炸的酥脆小鱼干。也有一些不常见的奇怪菜色,辣椒蒸咸鱼啦、土豆蒸板鸭之类的。我因为好奇和贪吃会点来吃,舌头证明,好不好吃完全靠运气。
本来这篇的主题是打算写司机餐厅的,无奈时间拉太长,写到后面发现司机餐厅不就是普通的快餐店嘛。都是人吃饭的地方,硬要做出区分,也就只能得到在某家快餐店吃饭的司机比较多,这样毫不严谨的总结。
中国那么多菜系,那么多餐厅,快餐店的魅力应该是无法替代的,它没有门槛,只需要很少的钱就能吃饱。经营快餐店的一般都是夫妻,餐厅布置追求高效简单。快餐店的食客又大多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吃饭没有压力,偶尔想找人倾诉,对方也能明白其中的苦与乐。这些都能给我带来亲切感。几年前很流行过一句话“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逃到别人活腻的地方。”过了这些年,我对旅行的看法有所改观,旅行是出去看看陌生的地方,有那么多人和自己一样生活着,虽然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不一样,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就要吃饭,快餐店在无形中提供了一个亲切的,没有距离感的安全社交场所。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有一种人类共同体的归属感。